我们会被AI取代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21:35 1

摘要: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人工智能(AI)如同璀璨新星,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智能手机中的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的汽车,从智能推荐的购物平台,到精准诊断的医疗系统,AI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维习惯。在这股智能化的洪流中,一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人工智能(AI)如同璀璨新星,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智能手机中的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的汽车,从智能推荐的购物平台,到精准诊断的医疗系统,AI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乃至思维习惯。在这股智能化的洪流中,一个萦绕在无数人心头的疑问愈发清晰而尖锐:AI时代,我们会被取代吗?格尔德・吉仁泽(GerdGigerenzer),这位社会心理学家、德国柏林马普所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曾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的学者,凭借其在风险认知与决策领域的深厚造诣,为我们解答这一困惑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他长期在世界各国讲授风险课程,致力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做出明智决策,并出版了《风险与好的决策》《直觉思维》等多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

置身于智能世界的大背景下,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接踵而至:人类智慧为何仍能在诸多方面胜过算法?随着AI技术的不断突破,终有一天我们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彻底取代?技术“突飞猛进”的背后,又将把我们的世界引向何方?在我们的生活中,算法和人工智能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选择,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轨迹。然而,我们真的清晰了解这些技术背后隐藏的局限和风险吗?

在格尔德・吉仁泽的研究中,“稳定世界原则”这一概念颇具启发性。书中指出,当外部“环境”处于稳定状态时,人工智能展现出超越人类的强大能力。以国际象棋和围棋这两项经典棋类运动为例,它们都拥有稳定且明确的规则体系,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工智能实现了对人类的超越。在国际象棋中,每个棋子的位置都可以通过精确的形象表示,棋子的布局和移动规则固定不变,弈棋机无需推断棋子的真实位置,因为既定规则已经明确了一切,且未来也不会出现意外变动。这种高度的确定性,使得人工智能能够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预先设定的算法,在棋局中精准计算每一步的可能性,从而战胜人类棋手。1997年,IBM的深蓝程序击败国际象棋选手卡斯帕罗夫;2017年5月,阿尔法战胜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选手柯洁,这些标志性事件便是有力的证明。由此可见,如果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过去相似,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人工智能所处理的海量数据将发挥巨大作用,帮助其在相关领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决策。但现实是,未来充满了未知与变数,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下,复杂算法的成功概率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般高。

明白了AI的这一特性后,我们不禁思考:在人类与AI共存的当下,AI究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智能世界可能失控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实现自我控制,做出正确的决策?

AI在处理稳定、明确的任务时展现出卓越的能力。想象一下,拥有一个智能助理,它能精准理解你的每一句话,完美执行你的每一个决定,甚至在你提出明年的计划后,还能给出更优方案。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或许会逐渐依赖AI,甚至放弃自己做决策。这背后的原理,正是“稳定世界原则”所揭示的——复杂算法在大量可用、明确且稳定的数据支持下,能够发挥最佳效能。除了棋类游戏,在人脸识别解锁手机、规划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对会计工作中的大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等场景中,AI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它基于稳定的图像识别算法和大量的人脸数据,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用户身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在导航领域,AI通过分析实时路况、历史交通数据等,为用户规划出最合理的出行路线。

从“稳定世界原则”还衍生出“适应人工智能原则”。为了提升人工智能的性能,我们需要让物理环境更加稳定,使人们的行为更具可预测性。若将决策完全交给算法,就不得不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模式,比如让人类行为对算法更加透明,规范人类的行为习惯,甚至将人类排除在某些竞争环境之外。这意味着,当我们期望借助人工智能达成特定目标时,必须主动适应其潜在要求。AI不再仅仅是辅助我们的工具,它反过来也要求我们调整自身行为。可以预见,随着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在稳定的情境下,机器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迅速超越人类,但在不稳定的复杂情境中,情况则大不相同。

尽管人工智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并非无所不能,数字技术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风险。从不知疲倦执行重复动作的工业机器人,到能够快速检索海量文本的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例子屡见不鲜。然而,目前AI的胜利大多局限于具有固定规则、定义明确的领域。例如,在人脸和语音识别这类相对稳定的条件下,AI能够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实现高精度识别。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充满了不确定性,比如寻找真爱、预测犯罪行为、在突发紧急情况下做出反应等。在这些场景中,即便AI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海量数据,其作用也十分有限。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一旦人类行为介入,不确定性随即产生,预测变得极为困难。当问题缺乏明确定义、环境不稳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工智能往往会陷入困境。在预测金融危机方面,AI同样面临挑战。就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其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人类的经济行为、心理预期、政策调整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即便拥有大量历史数据,AI也难以准确预测。过度信任复杂算法,会让人们产生一种虚假的确定性,进而可能引发灾难。

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信任与日俱增,坚信机器能够更准确、快速且经济地完成任务,甚至认为软件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但实际上,AI存在诸多风险,甚至会出于特定目的对我们进行“诱导”。格尔德・吉仁泽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缺乏常识。常识源于人类的遗传倾向以及个人和社会学习过程,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对于人工智能开发者而言,将常识编入计算机程序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目前,我们既无法通过规则设定,也难以通过创建深度神经网络让计算机学习常识,这严重限制了AI在翻译、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的应用。此外,随着大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隐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数字技术的便利与监视特性,与人们的隐私保护需求产生了冲突。许多人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陷入了隐私泄露的困境,却感到无能为力;还有部分人因贪图眼前便利,忽视了长期可能面临的隐私风险。社交网络平台更是利用数字技术,精心设计各种机制来“控制”人们的注意力。“赞”功能就像一种让人上瘾的黏合剂,而社交媒体网站通过不断进行实验,试图找出让用户在平台上停留更长时间的方法。这些技术虽然能给用户带来愉悦的心情和消遣方式,但也容易导致用户沉迷其中,使智能世界的失控逐渐侵蚀现实世界。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创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新技术,但并非每次都能明智地运用它们。曾经,互联网承载着人们对自由的美好向往;如今,对许多人而言,自由似乎等同于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无拘无束。尽管技术创新从未停歇,但在AI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充分运用大脑。为了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我们需要具备洞察力和勇气,在智能世界中保持聪慧。

那么,在智能世界中,我们该如何保持聪明呢?格尔德・吉仁泽在《失控与自控》中指出,保持聪慧并非意味着完全信任技术,也不是对技术充满无端的怀疑和焦虑。真正的聪慧,在于深刻了解数字技术的潜力与风险,在充满算法的世界中牢牢掌握主导权。自控意识是关键所在。自控并非要远离技术,而是当我们受到诱惑想要偏离目标行为时,能够凭借理性和自律克制自己,因为我们清楚某些行为可能会让自己后悔,或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造成威胁。同时,意识到算法推荐的“可操作性”同样重要,这与我们常说的“信息茧房”密切相关。人们往往认为,在社交媒体上自由浏览信息,就能避开互联网的陷阱,但事实并非如此。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曾进行过一项实验,他们让来自美国12个州的900名学生浏览社交媒体信息,并从“证据是什么”“谁是信息背后的人”等角度评估信息可信度。在一篇由银行高管撰写、美国银行赞助的《00后有良好的金钱习惯吗》文章中,提出许多00后需要财务规划帮助的观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信息发布者的身份对观点形成的重要影响。在实验中,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很少有人关注信息背后的支持者,不考虑信息的依据,也不参考独立来源进行核实,而是轻信表面内容,被生动的照片和图形设计所吸引。即便鼓励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大多数人也不会主动参考其他网站。这表明,即便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我们也未必真正了解数字时代的本质。

数字世界既让虚假信息更容易传播,也为我们了解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提供了途径。我们应当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能力边界,思考以数据为货币的商业模式是如何消耗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的。了解数字技术的潜力与风险,认清它所构建的“真实”,这是在智能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关键。在人类历史上,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始终相互交织,但从未有一种技术像人工智能这样,如此深度地参与并影响我们的生活。

要在智能世界中保持聪慧,正如格尔德・吉仁泽所言:“保持聪明就意味着我们要了解数字技术的潜力和风险,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充满算法的世界中保持主导地位,不被人工智能打败。”我们应以冷静、理性的态度看待数字技术,既不盲目敬畏,也不无端怀疑,充分发挥其优势,规避潜在风险,让数字世界成为我们理想的生活家园。在AI时代的浪潮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取代与被取代,而是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强大的自控能力,就能在智能世界中书写属于人类的精彩篇章。

来源:朴心斋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