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大事小事,洋洋侃侃。华龙网视频短评栏目《洋洋侃侃》,盯紧热点,表明观点,鲜活态度,让你看见!
开栏语:大事小事,洋洋侃侃。华龙网视频短评栏目《洋洋侃侃》,盯紧热点,表明观点,鲜活态度,让你看见!
新闻背景:近日,央视曝光多个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AI起号秘籍”相关内容,这些AI生成内容多以俊男靓女、育儿百科、健康养生为主,大都低俗猎奇,有些还用AI生成的人物形象以假乱真。
你听说了吗,最近不少社交平台掀起了AI造假风?简单来讲,就是用AI生成的人物形象冒充育儿专家、美女网红、知识博主,用极为逼真的表情和语言,一本正经地进行假科普。仅借助两三个AI工具,按“文生图、图生图、图生视频”的标准化流程,几分钟就能制作一段视频,用博眼球和大打信息差的方式,成功积累粉丝后,便摇身一变开始带货,用流量变现完成收割。
AI造假乱象的出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方面,我们感叹AI发展之迅速,已经到了以假乱真也有人买单的地步,另一方面,我们也气愤短视频造假乱象,竟披上了AI的外衣卷土再来。
AI造假乱象像一场数字雾霾,这种为了流量不择手段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正在挤压原创者的生存空间,毫无专业性的“专业信息”极易给人误导。广泛传播的虚假的内容还会伤害人与人的信任链,更可怕的是,一些黑产从业者通过对抗训练绕过平台的AI检测,还可能使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超真相的求证速度。
好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往后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要“亮明身份”,无疑将给这一乱象套上法律的准绳。但要彻底解决此类问题还需多方发力:法律要长出钢牙,明确AI作品权属与责任边界,各地也要细化相关法规制度进行进一步规范;平台要敢亮红牌,用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管和生成溯源;用户要升级防骗能力,看清屏幕对面的是真人还是数字皮影。
总而言之,AI傀儡不应该是大家听信的主角,别让AI造假成为“流量鬼火”!
洋洋侃完了,邀你来侃侃——
AI视频藏风险,
以假乱真难分辨。
技术完善识真伪,
规范秩序出重拳。
——网友:周芳元
张全林:直播带货本正当,剑走偏锋消费伤。造假引流歪诱导,以假乱真必遭殃。
孙贵书:Al造假新花样,严厉监管出重拳,规范使用前途广。
雍贤治:虚情引流诈人瞳,带货藏奸牟暴利,此弊当除莫纵容!
殷建光:AI造假为流量,忽悠带货是恶风,赶紧刹住坏模样。
水泉:为扯眼球博流量,虚拟生成很荒唐。
胡勇俊:AI生成假象真, 健康育儿尽迷尘。
文字:曹叶
拍摄:陈洋
制作:刘昭辰
美编:何丹
统筹:杨洋
监制:白永茂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