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隔空“诊断”人格流行网络,别把心理学玩成玄学

360影视 2024-12-09 12:30 3

摘要:近日,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XXX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视频“走红”网络平台,这些视频通过总结某种人格或心理问题的特征,在线为网友“诊断”人格,如“NPD”(自恋型人格障碍)、“BPD”(边缘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专业术语及其

□蒋璟璟

近日,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XXX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视频“走红”网络平台,这些视频通过总结某种人格或心理问题的特征,在线为网友“诊断”人格,如“NPD”(自恋型人格障碍)、“BPD”(边缘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专业术语及其特征也被很多年轻人所熟知,成为“网络热门人格”。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呼,本来以为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正常”。(中国青年报)

心理学专业术语的“流行语化”,看似是科普宣教、知识下沉,实则颇有生搬硬套、学术降格的意味。类似的事情,在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等学科,其实都发生过。自媒体的内容创业浪潮,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对学科知识的解构和分拆,并将之改造成了一种没有理解门槛的,看起来又高级感十足的“快餐式学术词组”。这些“伪学术饰品”,被拿来装腔作势也就罢了,如今竟被一些人用来“诊断看病”,这属实是贻害无穷了。

给自己进行心理诊断,并划分归入特定的人格标签群组,成为了很多人的时髦消遣,也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话题。之于此,以往通常是“DIY式”的,主要通过填写问卷算分,或者线上答题生成“报告”的方式来完成。但近来,这一领域又有了新花样,不少博主线上“开坛布道”,唾沫横飞大谈“心理诊断”,很多网友对照自查,颇有大彻大悟之感。讽刺的是,心理博主,俨然比你更懂你。如果你觉得自己人格健全,那么一定是没有受过足够多心理博主的视频摧残。

隔空“诊断”人格,其玄学色彩,较之悬丝诊脉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真敢说,另一个真敢信。双方你来我往,稀里糊涂就把“心”里的这点事给定了。玩玩也就罢了,怕就怕有人真听真信,自此活在“人格缺陷”的人设里出不来。按照相关规范,“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就连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医生,都并不具备心理疾病的诊断权。可是,网络场域内,那些自诩专业人士的神棍术士却堂而皇之地“诊断人格”,成为流量密码的心理学,形同儿戏。

专业知识,有着非常之高的门槛。专业诊断,必须基于长期的学术训练,必须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范式。隔空“诊断”人格,当成塔罗牌算命之类玩玩也就算了,切不可入戏太深、误己误人。

来源:文化综艺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