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农垦子弟的困局:走出去,还是留下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07:02 1

摘要:在广东湛江的红土地上,农垦子弟的故事像菠萝园里的风一样绵长。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父辈用汗水浇灌出了“菠萝的海”“橡胶林海”“甘蔗海”。但到了他们这一代,面对时代的浪潮,这群年轻人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

在广东湛江的红土地上,农垦子弟的故事像菠萝园里的风一样绵长。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父辈用汗水浇灌出了“菠萝的海”“橡胶林海”“甘蔗海”。但到了他们这一代,面对时代的浪潮,这群年轻人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局。

头条平台配图

谋生困局:留下来种地还是外出发展?

农垦子弟的童年,大多与橡胶林、甘蔗地和菠萝园为伴。老一辈常说:“农垦人就是靠土地吃饭。”可如今,这份“铁饭碗”成了年轻人眼里的“泥饭碗”。

头条平台配图

徐闻的“菠萝小王子”魏仕旗算是个例外。他返乡创业,通过电商卖菠萝,一年卖出330万斤,还研发出鲜切小菠萝和预制菜。但这样的成功背后,是无数同龄人的挣扎。许多年轻人发现,传统农业“面朝红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菠萝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一年的收成可能血本无归。

头条平台配图

更现实的问题是,现代农业需要技术和管理能力。虽然湛江农垦也建起了数字化产地仓,引入分选线和冷链物流,但年轻人如果想参与,就必须掌握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技能。可农场里的职业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许多人只能“自学成才”,或者像魏仕旗一样外出闯荡学到技能后再返乡创业。

离乡的代价:家庭与生计的两难

“在海外种橡胶,工资高,但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这是“垦三代”陈欢的真实写照。他在泰国橡胶园工作11年,虽然让家人住上了新房,却错过了儿子的成长时光。视频通话时,孩子的一句“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成了最扎心的质问。

头条平台配图

像陈欢这样的农垦子弟不在少数。他们或去珠三角打工,或远赴东南亚参与农垦海外项目。如今,湛江农垦的海外业务遍布8个国家,吸纳了大量年轻劳动力,但他们的代价是家庭的长期分离。即便留在本地,许多人也不得不面对低薪和有限的晋升空间。一名农场临时工日薪仅120元,靠计件工资勉强糊口,而城市里的同龄人可能已月入过万。

头条平台配图

教育困境:走出农场,却难扎根城市

农垦子弟的求学路,往往比城市孩子更坎坷。农场学校师资薄弱,升学率低,许多人初中毕业便辍学务工。即便考上大学,像陈欢这样的“垦三代”,毕业后也面临尴尬:城市竞争激烈,农垦背景反而成了求职时的“隐形门槛”。

湛江虽建了65个人才驿站,试图吸引年轻人返乡,但效果有限。一位返乡创业的“90后”陈云彪坦言:“在广州开公司可能更容易,回来搞农业却要重新学种地、跑销路。”本地产业升级需要技术人才,但农场子弟若想学数控、编程,只能远赴外地,学成后却难回乡找到对口工作。

身份撕裂:农垦人还是“新农人”?

老一辈农垦人常自豪地说:“我们是‘农业国家队’!”可年轻一代却陷入身份焦虑。在城里人眼中,他们是“乡下人”;回到农场,又被视作“不安分”的叛逆者。

头条平台配图

这种撕裂感在婚恋中尤为明显。一位“95后”农垦姑娘苦笑道着告诉笔者:“城里男孩嫌我土,农场男孩又觉得我‘眼光高’。”传统农垦社区的人际关系紧密,但年轻人渴望的独立空间和现代生活方式,常与保守的乡土文化冲突。

希望之光:转型中的拼命突围

困境中也有破局者。湛江农垦近年力推“三产融合”,建起蔗糖文化馆、菠萝主题公园,吸引年轻人参与文旅和电商。魏仕旗通过直播带货,把徐闻菠萝卖到新加坡;产业园里的新农人陈晓军,靠种火龙果年入百万。

政府和企业也在努力:人才驿站培训“田秀才”,提供创业补贴;数字化产地仓降低物流成本,让年轻人能专注生产。但这些尝试仍像星星之火,能否燎原,还要经历时间的检验。

头条平台配图

农垦子弟的困局,本质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阵痛。他们肩负着父辈的期望,却要面对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冲击。有人选择出走,有人咬牙坚守,更多人仍在迷茫中寻找出路。

或许,正如那辆穿行垦区的“慢火车”,虽然速度不快,却始终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缓缓向前。而红土地上的年轻人,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的扶持,更是一个被看见、被理解的机会,让他们既能留住乡愁,也能拥抱时代。

来源:啄木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