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我以为聪明是会背圆周率一百位,后来觉得聪明是奥数比赛上台领奖,再后来,我看着一个物化生的同桌在实验室炸掉试管,还能满脸骄傲说“这是变量控制得不够严谨”,我才明白:
小时候我以为聪明是会背圆周率一百位,后来觉得聪明是奥数比赛上台领奖,再后来,我看着一个物化生的同桌在实验室炸掉试管,还能满脸骄傲说“这是变量控制得不够严谨”,我才明白:
有一种聪明,是把“不知道在干啥”包装成“我正在搞科研”。
如今,高考选科成了人生的“打怪分支选项”,而“物化生”三个字,听起来就像带了光环BUFF——谁选谁就是天才、谁选谁走在精英通道上。然而真相常常不带滤镜:不是谁选了物化生,谁就立马变成哈佛提前批。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是少年爱因斯坦,结果下场像物理实验课上的电流——绕了一圈,还是短路。
从头到尾说到底,物化生到底是不是“更聪明”的专属选项?
来,掰开揉碎,从头来剖。
物化生组合的顶配配置,确实是高智商选手的游戏厅。
理综三科有个共同点:偶然性低,稳定输出。如果你是那种“题型一换,脑袋就卡壳”的人,劝你慎重。因为物化生是会毫不犹豫地把你甩进“你不是不努力,你是真的不适合”这个陷阱。
在一个重点中学的“火箭班”里,我见过一个连化学都能用诗意语言写出推断过程的男生,他考场上写字像在拉小提琴,优雅而自信。
结果旁边的女生,物理天天熬夜刷题,最后考了个55分,然后她妈怒吼:“早知道让你学文,天天背政史地,至少能输个明白!”
而她本人一脸迷茫:“我只是想证明我也可以。”
对不起,理科不讲浪漫,只讲暴力逻辑。你想证明自己,但它只想证明你不行。
还有我初中的同桌,典型文科脑,历史课能把《资治通鉴》背出“影视剧感”,结果她高一不服输非要选物化生,三个月后,她在讲台上流着泪把化学公式写成了诗:“你与我都是离子,短暂相遇后分离。”
老师一脸懵逼:“你是失恋了吗?”
所以说,物化生不是拯救“文科焦虑症”的灵丹妙药。它不是让你变聪明,而是让你暴露得更彻底。
如果说选科像进迷宫,那文科更像拼记忆力、整合力,是对长期输入的压榨;而物化生,是短兵相接的快打式格斗。
你不是在跟同桌比,而是在跟全国卷选手赛跑,跟“别人家的孩子”争输赢。
在一个县重点,曾经有个中等生选了物化生,只是因为“爸妈觉得理科就业面广”。结果他高三做实验把硫酸洒地上,鞋子都被腐蚀,老师说“这是高浓度的羞辱”。
后来他悄悄转去物政地组合,三个月后成了文综大王,“我终于可以靠背诵拿高分了!” 有趣的是,他原来那组物化生同学,四个一起报考清华,最后一个也没上。
因为他们互卷太狠,卷到怀疑人生——卷到最后才发现,身边不是队友,是炮灰。
而我另一个女同学,家庭背景好,选了史政地,全靠文艺脑和天赋型表达。
别看她英语差得像微信翻译,作文能写出《人民日报》风格,最后居然拿到了北大新闻系预录取。她说得很直白:“我不去和清北男物理大神抢赛道,我换一条道跑。”这不是逃避,这是选对了场地,站稳了节奏。
可见,有时候不是你不聪明,而是你把自己扔进了别人主场。
“物化生=前途光明”?你问问那些考了物理A+、却被专业调剂到园林设计的同学,他们会给你一个尴尬的微笑。
很多人忘了一个现实:理综分数高,不代表能选的专业就多;相反,有些看似冷门的文科组合,反倒能杀出一条“田忌赛马”路。
我一个学弟,文理都一般,选了物理+地理+技术,标准冷门组合。结果呢?避开了物化生的“学霸修罗场”,成功靠赋分逻辑进了中外合办的传媒学院。
你以为他会后悔?他在广播台里唱Rap,顺便开个短视频账号,一年赚了你想象不到的钱。
还有一个“网红班花”,文综选科,全靠“感兴趣”,最后考了个普通211的社会学专业,现在是博主+心理咨询师+兼职演员+小红书达人。
你说她聪不聪明?
她聪明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被迫跟风选“高贵组合”。
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挤在名校录取分数线上证明自己价值,有时候避开锋芒,用好自己那把钝刀,反而能切得更稳更远。
所以说,高一选科的意义,不在于“证明我够聪明”,而是“我知道我是谁”。与其挤在别人的赛道跑断腿,不如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慢慢长跑。
物化生不是高智商的代名词,也不是穷人翻身的捷径,它只是一个组合,一种赛道,一种“擅长者更擅长,不适者直接劝退”的激进方式。
而聪不聪明,从来不是靠科目证明,而是靠选择的清醒、努力的方式、抗压的能力。
没必要强装聪明,也不必瞧不起文科。
不选物化生,不代表你比别人笨,只是你更明白自己适合什么。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