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到了吴强先生在4月25日寄给我的明信片,这次竟然有三枚,使用了“重庆非去不可”邮资图的普资明信片加印,每一枚的明信片上,都使用了一枚风景日戳销邮资,并且每一枚风景日戳的图案也不一样,一枚学校的大门,一枚大礼堂,一枚图书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这三个地方最容易给
聞鍾記郵(5301)川外在重庆
收到了吴强先生在4月25日寄给我的明信片,这次竟然有三枚,使用了“重庆非去不可”邮资图的普资明信片加印,每一枚的明信片上,都使用了一枚风景日戳销邮资,并且每一枚风景日戳的图案也不一样,一枚学校的大门,一枚大礼堂,一枚图书馆。对于一所学校而言,这三个地方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最容易成为学校的风景。看着风景日戳上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和“重庆”的地名,是不是有些怪怪的感觉?因为四川与重庆是平行的两个省级行政区划。
如果熟悉当代历史的都应该知道,在1997年之前,重庆归四川管辖,但重庆是一个计划单列市。1997年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1998年在重庆直辖市成立一周年的时候,还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正是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前属于四川的万县、涪陵、黔江归重庆管辖,再加上之前就属于重庆管辖的县区,目前重庆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尽管重庆建立直辖市快30年了,很多带有“四川”的机构名成为了这个城市独特的见证,比如“四川外国语大学”。
在长江与嘉陵江环抱的山城重庆,歌乐山麓的苍翠间,四川外国语大学如一枚镌刻着中西文化密码的活态印章,静静诉说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厚度与学府精神。立于壮志路的校门,是解读这所学府的第一枚密码。花岗岩基座托起的拱门式建筑,既蕴含中国传统书院的礼制秩序,又以对称的柱廊结构彰显西方古典主义美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鎏金大字,在山城的烟雨中折射着历史的光泽。从1950年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的初创,到改革开放后蜚声中外的外语教育重镇,这座校门见证了七十余载风雨兼程。
穿过校门拾级而上,赭红色的大礼堂如同一座凝固的交响诗,矗立在校园中轴线的制高点。这座建于1950年代的苏式建筑,以其雄浑的穹顶、对称的券拱和精美的浮雕,成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礼堂外墙上的浮雕群像,既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形象,亦有《红岩》里的革命志士,巧妙地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理想主义与巴渝大地的红岩精神编织在一起。礼堂内部穹顶中央的红星吊灯与环形排列的万国旗饰形成奇妙对话,象征着外语教育"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格局。这里曾举办过无数场学术讲座、国际研讨会与文艺演出,每年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辞与学子的宣誓,亦在此凝固为集体记忆的声波,顺着歌乐山的山势,传向更广阔的天地。
与大礼堂隔湖相望的图书馆,是现代性与山城地貌对话的典范。这座依山就势而建的建筑,以层层退台的设计呼应歌乐山的肌理,玻璃幕墙与金属框架的组合,又赋予其强烈的现代气息。馆前的"书山"雕塑,以螺旋上升的书册造型,隐喻着"学无止境"的哲思,而毗邻的"问渠"水池,则取意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暗含知识传承的深意。在这里,从甲骨文到楔形文字的文字演变图谱,与全球200余种语言的辞书、手稿共同陈列,仿佛一座跨越时空的语言圣殿。三楼的"抗战文献特藏室",珍藏着抗战时期内迁高校的珍贵史料,泛黄的书页间,依旧能嗅到嘉陵江的水汽与战时陪都的硝烟。当读者静坐落地窗前,远眺歌乐山云卷云舒,手中的书页翻动声,与窗外山雀的啼鸣交织,恰如一场跨越古今的知识对话。
如今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建筑被刻进了风景日戳中,当邮戳轻轻盖下,校门的庄重、大礼堂的恢弘、图书馆的沉静,皆化作嘉陵江雾霭中浮动的文化符号,定格为青春与理想的注脚,勾勒出一幅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代生命力的学府画卷。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从这里出发,走向五洲四海的铿锵足音。作为校园的天然背景,歌乐山从来不是风景的点缀,而是这座学府精神根系的延伸。清晨的薄雾中,学子们沿着林间步道晨读,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琅琅书声,与山涧溪流的叮咚声共同谱写着多语种的晨曲;傍晚的余晖里,登"歌乐灵音"观景台俯瞰,校园的红瓦绿树与山下的山城轻轨、两江灯火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影,恰似传统与现代在巴渝大地上的和鸣。
更深远的联结,藏在山体内的历史褶皱里。从校园步行半小时可达的渣滓洞、白公馆,那些被铁窗切割的阳光与石墙上的斑斑弹痕,时刻提醒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每年清明,师生们佩戴小白花登山祭扫,外语专业的学生用英、俄、日等语种重读革命书信,让红岩精神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获得新的诠释。歌乐山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都成为活着的教材,在"重庆·歌乐山"的邮戳上,拓印出一座城市的精神海拔。
当"重庆非去不可"普资明信片盖上"川外风景日戳",成为视觉焦点。邮戳的纹路里,既有嘉陵江的波浪,亦有各国语言的字母符号。这种设计巧思,将自然景观、历史建筑与文化符号压缩在方寸之间,恰似将一座立体的学府折叠成可传递的文化信笺。对于集邮者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枚明信片,更是解码重庆,解码川外的文化密钥。校门的拱券是开放包容的象征,大礼堂的穹顶是理想主义的注脚,图书馆的书架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歌乐山的苍松是精神传承的根系,当这张明信片穿越万水千山,抵达异地的信箱,邮戳上的"中国·重庆"字样,便成为认识重庆的微型窗口。
来源:闻锺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