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彼岸书写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传奇:凤凰故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23:16 1

摘要:“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荆州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合办,于2024年4月19日至7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展品263件(组)。该展览是中美为落实两国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荆州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宜昌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合办,于2024年4月19日至7月22日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展品263件(组)。该展览是中美为落实两国领导人旧金山会晤重要共识而举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美展出期间,获得各界高度评价。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伴随国家文明的发展,长江中游地区不断接受中原文明的滋养,逐步融入中央王朝体系之中。周王朝分封曾国于江汉地区,楚人崛起于荆山之间,在中原礼乐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青铜文化。楚国立国八百余年,基本统一了中国南方,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凤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图腾,体现了荆楚先民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创新求变,矢志不渝、涅槃再生的奋发图强精神。展览通过近年来湖北诸多重大考古发现出土的精美文物,向美国观众介绍曾国、楚国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展示中华文明在青铜铸造、髹漆、纺织等方面取得的令人赞叹的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1 曾侯乙铜建鼓座 图2 曾侯谏铜盉

图3 九连墩2号墓编钟

图4 曾侯乙铜冰鉴 图5 崇阳铜鼓

为了增进国际社会对曾楚这两个诸侯国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凤凰故国”展以中西方文化共有的神鸟凤凰为切入点,面对西方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商周文物的重要特色,既突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体现出荆楚文化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创新求变精神,矢志不渝、涅槃再生的奋发图强精神,旨在通过文化和艺术的语言,向美国观众展现中国青铜时代的瑰丽与浪漫,讲述这两个诸侯国的历史文化,带领观众探索和认识周代曾、楚两国的艺术创造与精神信仰,同时推动中美两国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湖北是楚国故地,新时代以来,楚文化考古持续开展,遗存丰富,在国际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曾国考古成为湖北考古一大亮点,新发现不断涌现,特别是以叶家山、文峰塔等为代表的考古发现,破解了困扰学界四十多年的“曾随之谜”,改写了青铜时代长江中游的历史。展览以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最新考古发掘成果为支撑,结合近几年大量的考古学术成果,以湖北地区出土的考古文物为中心,其中,叶家山、郭家庙等湖北重大考古发现出土文物首次出境展出。通过青铜器、玉器、漆器、华丽的丝织品等文物,揭示了曾国在青铜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再现楚国的繁荣和辉煌,展现了八百年间这两个诸侯王国的此消彼长。它们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南方传统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为秦汉文明圈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展览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先秦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精美文物不仅体现了曾楚文化艺术,也彰显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技艺和无穷智慧。

图7

图6 图8

图6 鹿角立鹤 图7 兽形铜灯

图8 凤形玉佩

展览采用开放式展线设计,以凤凰为装饰元素,营造浓郁的楚地文化氛围,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在展线设计中,引入展示岛方式,各单元有机结合而又不做硬性区分,将各个展区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流畅而富有层次的参观路线。在不同的分区,分别以蓝绿色、红黑色为主要色彩,结合灯光效果,展现青铜器的庄严质感、漆器的神秘浓烈和丝绸的瑰丽绚烂,表现自然与工艺的结合,间以装点楚简、帛书上的文字符号,如玉人、龙蛇、鸟虫书等,作为展览的标题字体或装饰元素使用,增强展览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利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庭院,放置大型漆器艺术品,扩展展示空间,以复制曾侯乙编磬等大型辅助展品,增强展览的互动性,为观众提供专门的乐舞教育和活动空间。

图9 图10

图9 鄂侯方彝

图10 曾侯乙甬钟与纽钟

“凤凰故国”是近年来赴美国的规模最大,精品文物最多的文物展览,场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此外还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等提供服务。观众包括美国当地市民、专家学者、大中小学生等。讲解主要由美方志愿者讲解员队伍完成,加州汉服社等民间社团积极开展了教育、宣传活动,提供的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展览展出期间,参观量约5.3万人次。不少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表示,在博物馆现场仔细观看中国艺术品比仅在书本上研究中国更具有直观感受,书本中接触的更多是现代中国,这个展览则把他们“带回了”古代中国。

美国数十家主流媒体对展览进行了报道。《旧金山纪事报》作为旧金山地区的主流报纸,对展览进行了重点报道,详细介绍了展览中的精美文物,如曾侯乙建鼓座等,还对展览的规模、意义以及在当地引起的反响等进行了报道,让更多旧金山居民了解到这一文化盛事。《纽约时报》在文化板块对展览进行了报道,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此次展览对于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还采访了一些参观展览的美国文化界人士,分享他们对展览的评价和感受。《艺术日报》对展览进行了深度报道,不仅介绍了展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还对展览的策展理念、展示方式等进行了分析,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专业的解读,同时也对中美双方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合作与努力进行了报道。Artforum(艺术论坛)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其在古代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还报道了展览期间举办的相关学术讲座和研讨活动,为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机会。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国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展览盛况。

2024年7月21日,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展览学术探讨会,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贝格利做了关于曾侯乙墓的主旨报告,来自华盛顿大学、武汉大学、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就曾楚青铜器、玉器、编钟音乐、古文字等进行了学术报告,300多位美国观众在现场参会。展览同期发行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与加州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展览图录。今年将在美国出版会议论文集。

本次展览是新时代开展文物外交的成功案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要求,该展览回国汇报展于2024年9月14日至12月2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参观人数逾64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其间,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多位专家系统介绍湖北最新考古成果及其学术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是央地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作为国家文化客厅、荆楚文化中枢,围绕大国外交,湖北积极走出去,扩大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本次展览,湖北省文博机构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2024年11月11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率领该馆董事会高级代表团近30人访问湖北省博物馆,两馆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并签订合作备忘录。今年下半年,两馆将合作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中国漆器艺术展”。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

展览是现代博物馆实现传播、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也是博物馆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博物馆对外展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传播者,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为我们今后办好对外文物交流展览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一要精心筹备。境外博物馆,尤其是知名的博物馆,一般具有较强的机构独立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展览事务安排、展厅档期确定和资金筹集等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流程与规则。本次展览动议于2015年,其间美国专家多次来汉,现场观摩文物,洽谈文本内容。这充分表明,高水平出境文物展览需要充足的研究筹备时间。在确定展览主题和文物挑选方面,要充分考虑文物安全,需从文物的包装、运输、展示环境的控制等多个环节精细考量,确保文物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呈现,激发观众对文物背后文化内涵的兴趣。

二要加强研究。当下,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博物馆,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博物馆,在合作开展中国文物外展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模式。这些博物馆大多配备了专业的中国(或东亚)艺术研究人员,其合作模式以深度研究为支撑,在文物的选择、文本撰写方面,学术性、原创性要求较高。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工作,建立专业研究团队,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与文物展览相关的研究中来。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项目,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从而为展览夯实坚实的学术根基。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本次展览用文化和艺术的语言,向美国观众展现中华文化魅力,以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最新考古发掘成果为支撑,呈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湖北省博物馆将继续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多走动、多交流,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美美与共”的新乐章。(供稿:湖北省博物馆)

编辑:甘婷婷

审核:崔 波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