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出清秀奇逸的审美——魏碑书法《孙保造像记》高清完整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3 23:40 1

摘要:北魏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隶楷过渡的关键阶段,魏碑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书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南北朝书法演变的对象。

文◎赵磊

北魏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隶楷过渡的关键阶段,魏碑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书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承前启后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南北朝书法演变的对象。

在龙门石窟古阳洞的造像题记中,《孙保造像记》作为“龙门二十品”之一,因其风格迥异于其他诸品的雄强浑穆,呈现出清秀奇逸的审美特质,成为魏碑书法中不可忽视的个案。

《孙保造像记》,刻于北魏太和至景明年间(约477—504年),位于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顶部。其内容记述北海王国太妃高氏为夭折的孙子孙保造弥勒像一躯,祈愿其“永脱百苦”的宗教诉求。

造像题记部分字迹残泐不可辨识。其龛像形制简朴,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背光及龛楣未施雕饰,推测或因工期未竟而止。

作为北魏佛教信仰的物化载体,《孙保造像记》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阶层通过造像祈福的社会风俗,也体现了佛教艺术与书法在民间信仰中的深度融合。

北魏造像题记多由民间书手与工匠合作完成,书丹者以刀代笔,刻工技艺直接影响书法风格的表现,这种“书刻合一”的特性,使得魏碑兼具书写性与工艺性的双重特征。

魏碑作为隶楷演变的产物,其笔法兼具隶书的波磔遗韵与楷书的方折雏形。《孙保造像记》的用笔以方笔为主,起笔多侧锋切入,收笔果断,优秀字的横画,呈现出“折角方笔”的典型魏碑特征。

【释文】

孙保失乡,播越,终始愆,及免之,不幸早死,今为保造像一区,使永脱百苦。魏北海王国太妃髙为孙保造。

来源:清大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