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L卡口体系中,LUMIX S 20-60mm一直是一颗备受好评的套头。它足够轻巧、焦段实用、画质也对得起价格,是不少用户眼中“最良心的套头”。尤其是搭配S5系列使用时,几乎可以覆盖大多数日常拍摄场景。
在L卡口体系中,LUMIX S 20-60mm一直是一颗备受好评的套头。它足够轻巧、焦段实用、画质也对得起价格,是不少用户眼中“最良心的套头”。尤其是搭配S5系列使用时,几乎可以覆盖大多数日常拍摄场景。
但随着机身性能的提升,用户的拍摄需求也在变——弱光环境、创作型视频、强调景深控制的人像拍摄,这些都让“恒定大光圈”重新成为焦点。20-60mm虽好,但F3.5-5.6的光圈限制,在一些关键时刻仍显吃力。
于是这支全新的 24-60mm F2.8 诞生了:它不仅拥有恒定F2.8的专业规格,还维持了非常紧凑的体积,同时具备出色的近摄能力和面向视频优化的全套功能设计——几乎就是一颗为“S1M2这类全能机”量身打造的全能挂机头。
它不仅是对20-60mm的性能升级,也是在24-70 F2.8之外,给了我们一个“更轻量一些”的专业选择。
外观设计
从外观上看,24-60mm F2.8依旧延续了LUMIX S系列一贯的设计风格:简洁、实用、做工扎实。镜身采用了哑光消光涂层与金属材质结合的结构,整体质感出色,操控区布局合理,保持了专业镜头该有的握持感。
在收纳状态下,这颗镜头的长度仅有约84mm,收起后比我们印象中的F2.8恒定光圈标准变焦镜头要短不少,几乎只比20-60mm略长一点点。
实测重量为约544克,即使搭配S1M2这样稍大的机身,日常手持或稳定器拍摄都不会带来明显负担。
镜身上配有一个AF/MF拨杆,旁边还新增了Fn按钮,可以按需将其自定义为各种快捷功能。
这支镜头使用的是常见的 77mm滤镜口径,具备防尘防滴溅结构,加上前组镜片配有氟涂层,能有效减少油污与指纹残留,野外拍摄或日常使用时更省心。
整体变焦行程不到90度,变焦过程中其重心变化很小,在稳定器上使用也很轻松。
光学结构方面,共由 14片12组构成,包含了3片非球面镜片(ASPH)、1片超低色散镜片(UED)和2片低色散镜片(ED),可以有效控制色散与畸变,为之后画质测试打下理论基础。
实拍体验
搭配新发布的S1M2进行了一下实拍体验,得益于相对紧凑的体积,即便是女生,手持拍摄的压力也并不大。
作为一支F2.8恒定光圈的标准变焦镜头,它的使用场景相当广泛。
24mm端作为广角焦段,也很适合记录街头,一定的透视畸变效果可以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如果是在室内,也更加容易施展开来。
60mm端在压缩空间、制造氛围感方面表现不错。
人像也可以胜任,F2.8恒定光圈使其在60mm端也可以得到相当不错的背景虚化效果。
再来一张更近距离的表现:
放大来看,可以看到即便是配合S1M2这样并非主打高分辨率摄影的机身,其分辨率表现也比较不错,小姐姐的头发、睫毛等都很清晰,如果是搭配S1RM2这样高分辨率的机身,其表现应该更加出色。
变焦镜头相比定焦镜头的优势就是可以在人像摄影中根据取景需要灵活切换,感受一下从24mm广角、35mm到标准焦段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吧~
全焦段恒定F2.8的大光圈,使其能在夜间、室内环境下得以施展,配合S1M2的全画幅传感器,可以用较低的ISO获得更纯净的画面。
虽然镜头本身不带光学防抖,但S1M2的机身防抖系统已经非常强大,足以应对大多数的拍摄场景。甚至反而因为镜头没有防抖模块,它的画质表现会更胜一筹。
Tips:镜头光学防抖多多少少会对画质产生影响
这支镜头的近摄能力也值得一提,在30mm端可以做到最近0.19m的对焦距离,放大倍率最高能达到0.3X,足够应对花草、静物等画面细节捕捉,画面的立体感更强。
镜头的色散控制也相当不错的,在最大光圈下,拍摄这样密集的金属表面,可以看到画面金属的两部边缘没有发现肉眼可见的明显色散。也可以看到,在实拍中其广角端的畸变并不明显,肉眼不太能察觉到畸变。
理论测试
我们分别选取了24mm和60mm两个焦段进行理论测试。分辨率、焦外、暗角、畸变、色散、眩光、色彩倾向测试均使用松下 LUMIX S1 Mark II 进行拍摄,未使用电子校正,并全程关闭镜头补偿功能,确保测试结果贴近镜头的真实光学表现。
001 分辨率测试
使用S1M2机身,由于不能解RAW,使用JPG截图对比。注意由于S1M2为24MP,中心40线位置从物理意义上就不可能完全分辨,评判时我们以24MP的标准进行。
24mm端,最大光圈F2.8下,中心锐度表现非常扎实,边缘区域在不过分放大观看的情况下也非常可用。边角处存在些许画质损失,缩小到F4后明显改善,F5.6时边角与中心锐度趋于一致,适合建筑与风光拍摄。
60mm端,最大光圈F2.8下整体锐度相比24mm端稍微柔和一些,但并不松散,尤其中心依然清晰。边缘略有轻微下滑,收缩至F4后画质回到相当优秀的水平,再缩至F5.6提升有限。
整体来看,这支镜头在全变焦范围内都能维持不错的解像表现,特别适合拍人像或记录场景细节。全开下每个焦段拍摄6K视频我们都觉得完全没有问题。
002 虚化测试
24mm下,由于对焦距离还是很近的,我们在接近最近对焦的距离下进行了测试,F2.8还是有明显的虚化表现的,光斑质量上乘,柔和几乎无亮边,这对于大光圈的视频拍摄非常好。在四个角落稍微有点"方",这在体积限制下也属于正常情况~
Tips:狗崽咨询了专家以后了解到,其实这个是一个现代的比较常规的设计,24端的F2.8是收光圈得来的,所以口径蚀是柠檬的基础上切两刀,如果以后大家看到24端最短,70(60端)是伸出去的镜头,大概率也是类似的情况。
60mm端我们就退的稍微远一丢丢,这样的状况下,可以看到整体焦外过渡非常柔顺,背景光斑依然也很柔和,F2.8下画面中间的范围基本就是圆形光斑,收到F4就只有角落不够圆了,也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003 畸变测试
24mm端在关闭机内矫正的前提下,有较为轻微的枕形畸变现象,属于广角镜头常见表现,开启软件矫正后可以有效修正。
60mm端几乎没有感知上的畸变,虽然略有一点点枕形,但在拍摄人像或特写时几乎不会有影响,画面几何关系自然。
004 暗角测试
24mm F2.8时在全画幅画面中边缘有比较明显的光量下降,但不至于黑角,缩小光圈至F4后改善明显。
60mm端F2.8时暗角控制较好,即使在全开光圈下画面也比较均匀,F4以后几乎不再察觉。
005 色散测试
使用高功率摄影灯直射金属餐具,并且极近摄,将金属餐具位于画面左下侧,并极限裁剪放大。
24mm F2.8时能看到极其微量的色散,说实话对画面几乎不可能有影响,再缩光圈就更不必多说。这里多啰嗦一句:可以看到像差控制得刚刚好,使得照片表现柔顺。
60mm端表现也非常不错,仅比24mm端稍弱,不极限放大的话不太能发现色散,而到F4时就完全看不到了。松下的镜头其实色散控制一直都还不错~这是值得夸赞的。
006 呼吸效应测试
镜头在24mm和60mm端对焦拉动过程中,视角变化幅度极小,呼吸效应控制非常优秀,尤其在拍摄视频时能保持构图稳定,不会出现前后焦点切换导致画面跳动的问题,适合专业视频拍摄需求。
007 对焦测试
该镜头的对焦响应比较迅速,从远景到近景的切换也比较平滑,无论是视频拍摄还是照片拍摄应该都能获得不错的体验。
Tips:它的对焦马达应该是采用的STM马达,更加偏向静音平顺,绝对速度方面不是优势所在。
24mm:
60mm:
在视频连续追焦上,该镜头可以很快地响应机身,整个过程都持续地追踪在人身上,整体合焦率还算不错。
008 眩光鬼影测试
使用手电筒,不安装遮光罩的情况下,在距离较近距离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24mm下直射状态还是有较为明显的眩光及鬼影,但角度非常小,更适合用此来进行一些创作,而并不太会对正常拍摄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60mm下角度稍大一点,还是能看到一定量的眩光和鬼影情况。这需要大家在使用时对于近距离直射光源有所顾及,所幸我们在使用过表现都一直正常,并没有感觉到这个带来的限制。
009 色彩倾向测试
在相机的标准STD色彩模式下,JPG直出。在5600K摄影灯下拍摄标准色卡与人像模型,机身设置自动白平衡。从实拍结果来看,镜头呈现出的色彩较为中性偏冷,肤色略微偏粉但不夸张,整体风格偏理性清透。绿色、蓝色区域饱和度稍低但精准,适合进行后期微调。
综述
这支LUMIX S 24-60mm F2.8-4镜头可以说是松下为全画幅无反用户打造的一颗兼顾体积、画质与实用性的轻量标准变焦头。相比原本就非常好评的20-60mm F3.5-5.6,它在提供更大光圈的同时,重量和尺寸却并没有失控,这一点对于日常拍摄和搭配稳定器创作非常重要。
实拍方面,无论是搭配S1M2拍视频,还是手持拍摄照片,它都展现出了足够优秀的光学素质和对焦响应,24-60mm的焦段虽然看起来不如传统24-70mm覆盖得那么全面,但在实际使用中,也能很好地覆盖风光、人像、扫街等主流题材,反而更加轻便灵活。
考虑到松下S系镜头向来以坚固的结构和出色的操控体验著称,这支镜头延续了密封结构、优秀手感等特点,还新增了多功能的对焦环,加上亲民的定价与优秀的画质表现,足以成为许多S系列用户“常驻挂机”的新选择。
优点:
1、L卡口轻便F2.8大光圈首颗镜头,适合挂机
2、超级方便的变焦环自定义功能,非常实用
3、整个变焦范围内画质不错,几乎无呼吸,完全能胜任6K视频级别的拍摄
缺点:
1、眩光较为明显
来源:影像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