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识字班”这个称谓,可以说是山东境内的一块活化石,记载着一段有纪念意义的历史。1945 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景芝镇建立了中共淮安县委、淮安县人民政府,在此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至今,我们安丘农村对于末婚女青年,还是延续过去的
“识字班”这个称谓,可以说是山东境内的一块活化石,记载着一段有纪念意义的历史。1945 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景芝镇建立了中共淮安县委、淮安县人民政府,在此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至今,我们安丘农村对于末婚女青年,还是延续过去的称谓“识字班”。2015年我在孙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用上了智能手机,她给我起的微信名字叫“巧媳妇”,这可能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在娘家的记忆
据母亲在世时讲,一九四九年秋季大旱,秋粮稞粒无收,第二年春天,各家各户早早地断了顿,家家以野菜地瓜秧充饥,我们当地人把年景不好叫“艰年”。
我们家主要以地瓜叶、地瓜蔓,辣菜缨,萝卜缨,干白菜帮子和胡萝卜缨子为主食。榆树叶、杨树叶、杨槐叶头,玉米芯、豆秸、茅草根粉碎了代为食用充饥。在农村对这些为了填充肚子的各种能够充饥的东西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无粮淀粉”。
在那度日如年的日子里,我于1950年的5 月降生在这特殊的时期。一下生母亲见我干瘦如柴,啼哭声不断,实在没有办法养活,只有求助娘家。厚着脸皮让我父亲去景芝阜康村姥娘家借点粮食,以求度过难熬的日子。
1954 年我的父亲看到家中实在没有办法,刚刚出了正月,便只身一人前往外地去讨饭。只想讨点吃的养活自己和家人,承担起做一个父亲的责任。我隐隐约约有点印象,父亲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回到家里,从包裏里拿出硬的和石头样的粑谷,外面黑乎乎有点发霉的样子,递给我哥并将几片煎饼送到我的嘴边。没有挨过饿的人是无法理解挨饿的心理,幻想,思念,追求,奢望,都是吃,只有吃,别的什么都不想,那时候的人几乎变成了野兽。
在1954 年5 月12 日那天,家中实在没有可吃之物,父母亲商量从地里拔了部分即将成熟的麦子,回到家中添加上其它的瓜干、野菜等,磨成糊子,放在瓦盆里,然后支起鏊子摊成煎饼。父亲因为饥饿难忍,空腹吃了几张麦子煎饼。饭后赶到地里干活,因出汗太多喝了点生凉水。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父亲呐喊着肚子疼痛难受,急急忙忙回到家里。我当时在炕上玩耍,见状,便在炕的东头嚎啕大哭。记得父亲还手捂着肚子用微弱的声音说“你等等,你娘去找人想办法去了,她马上就会来的,不要哭、不要哭。”母亲喊来东邻居二大爷,请他帮忙想办法。又跑到了小郭家庄子村薛姓人家,请求给予帮助,但是,一切的努力都是一场空,没有了回天之力。
当时农村没有医生,周边有病人时大都请徐村的土郎中曹钟山,徐村离我村约有十几里路,家中一无钱,二无人。真是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母亲回到家中,用了一些土办法,用赶饼柱子赶,在我父亲肚子上用手撕和用手挤,所有办法均无果。父亲原先是在炕上从炕西头爬到东头,又从炕上翻滚到地上,疼的在地上滚来滚去,最后没有办法,眼看着、眼看着,父亲渐渐地头一歪,没有了呼吸。我当时害怕极了,被二大娘报到了她家住着,后来的事情就记不清了。
据后来东邻二大娘讲述,第三天上午请了几位亲戚和乡亲用草蓆抱裹着,外加一层薄薄的高粮杆编织而成的蓠芭,在用草绳一捆抬到了十八亩地,挖一个土空,就这样简单的不再简单地方式下葬了我亲爱的父亲!
我的母亲嫁给我们王家,生育了我们兄妹俩个,大哥王新德1939年出 生,比我整整大了11 岁。所以我在家中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受过什么罪。大哥他身高马大,随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他人心灵手巧。很早就来到了大队副业队,很着北景芝村李木匠学到了一手好木工手艺。
记得有一次,我哥15 岁那年,家中实在没有柴火填锅底做饭了。我哥随着村里的几位邻居用小推车,装上从园子里割的两棵刺槐树,到百里之外的坊子区柳沟煤矿换煤。在出行前晚上我娘一夜没睡,给哥准备来回干粮,到二大娘家借来鏊子和煎饼,用少的可怜油盐制成葱花煎饼,从咸菜缸里拿一个咸菜噶哒,用刀切成条状包裹好。
因为,哥第一次出远门,娘放心不下千叮咛万嘱咐,讲述了很多的注意事情,非常不舍地送到了村西头。三天后娘跑到同往的邻居家了解情况,知道哥因年龄太小力气不够,落在了队伍后面,我娘挪动着她的小脚,从家里到小郭家庄村南,来来回回折腾了八九趟。终于,哥较顺利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远行。
我10岁那年,即1960年全国出现了自然灾害,生活极度困难,村里动员学龄前儿童入学,村干部几次做娘的工作,在我的坚持下娘勉强同意了。家里穷没有钱卖书包,母亲便找来一块给我父亲送葬时用过的白土布,简单改造缝制了个白布书包,装着两本书一块脊瓦,送我到本村的李家祠堂求学。
多数同学用的是石板、粉笔写字。所谓石板,就是一块薄薄的用天然石头磨成的片片,黑黑的,两面略显粗糙,厚度大约四五毫米,二十几厘米高,不到三十厘米宽,四边用木框镶嵌。我娘无钱就用陶瓦代替。陶瓦就是我家草屋脊上换下来的脊瓦,倒V字形,黑色陶土烧制而成,两面略微平整,一页瓦从顶部砸断,就成了两页代用石板,我哥给我简单打磨后,我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我梦寂以求的学堂。
我们在本村上的是“复式班”,全班同学有一年级10人,二年级17人,在当时学生的年龄差距相差很大,最小的8岁最大的同学14岁。有两位老师给我们上课,本村的薛炳兰老师讲语文兼音乐,宿戈庄村的宿希德老师讲数学兼体育。在教室的西南角树竖着一根檩条,挂一块生铁敲几下作为上课的钟声。
我15岁那年初级小学毕业,老师让我回家准备一元二角钱,交纳报考西于戈庄村高小学校的报名费,我回家后向娘提出了学校要求,娘半天没有说话,然后抱着我大哭了一场说“孩子娘确实拿不出钱来,你看你哥也是因为家中交不起学费而不上了,我想你已经不小了体凉你娘吧,实在没有办法”。就这样我四年级初级小学毕业,没能升入高小学校继续学习。很不情愿地辍学回家来到了12 生产队,跟着大人到田间地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六十年代初期,在我村掀起了一阵闯关东高潮,时值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全国各地粮荒严重,山东尤甚。那个时候是人民公社化管理,一般群众赶集上店都要向生产队长请假,私自外出被绝对禁止,想要离开原地去外地工作生活是不可能的。
但是,再严历的政策也阻挡不了求生的欲望。一大批青年男女甚至中老年人纷纷私闯东北,民间简称“盲流”,我们村就有几十口人加入“盲流”队伍。这批人大多是由昌邑县的岞山火车站上车,年轻力壮的男女青年大都背上简单的行囊,再从景芝街卖部分割把子烟叶,到那里好换点钱做为安家落户的基础费用。交通部门对车船票控制极严,没有政府部门、公社大队一级的证明信,买不到山海关以外的车票,于是,就有许多人挺而走险,用萝卜、肥皂私刻公章,骗买了车票。售票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仔细审查真伪,所以骗买者大多有惊无险。
更多的是年轻“识字班”们,谎称自己的男朋友在东北,要去东北那里结婚,我也和她们一样做娘的工作,死缠不放一心想去东北,我娘坚决不让,那段时间里娘看管的特别严,并且叮嘱其他人有什么动向及早告诉她。
我村孙姓男子心眼灵活多变,到岞山火车站五分钱买了一张站台票,寻找到一个带有太多行李的旅客,主动帮忙,谎称自己送亲友上车,上了车就不下来了,他没有花钱就这样在东北安家落户了。在那时,能逃票的就逃票,只是千方百计地去东北寻找生路,也可以说寻找自己心中向往的好生活。
就这样我的第一个梦想,到东北去,到我经常唱的关于歌词中赞美松花江畔。“松花江、美丽的松花江,波涛汹涌向东方,你宽厚胸怀的母亲河!养育着两岸人们,还有成群的牛马骆驼羊啊!美丽的松花江。”……。远离贫困的故乡,远嫁他乡妄想能过上丰衣足食生活的“黄梁美梦”,在娘的监视下破灭了。
走进大家庭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安丘农村有条件的村庄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有幸被选为样板戏“红灯记”剧目中的主要人物铁梅的饰演者。我们十几个农民演员,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到大队部进行了紧张的排练。那时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月在周围村庄演一场露天电影。我们的演出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郭家庄子大队也有了一定的知明度,更有甚者孩子们见到我后,在后面指指点点嘴里喊着“李钱梅,李钱梅,”跟随我的脚步要求来两句——唱一段。
1969 年下半年,我娘经常出现肚子疼痛感,口吐酸水,身体明显削瘦。在景芝医院请医生诊治效果不佳,医生建议到解放军89 医院确诊。1970 年古历2 月12日我哥凑集了100 元钱,在新义、新德二位哥哥的陪同下,拿着景芝医院开据的诊治介绍信,从景芝汽车站座上去坊子的汽车,娘是第一次座汽车也是最后一次。在坊子89 医院诊断的结果是胃癌晚期,医生给开了几副中草药并讲病情很严重,没有办法你们回家后保守治疗,也可以对症施治,老人想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听到这个噩耗哥和我商量,又请来西于戈庄联合诊所的游孔明医生再次帮助想办法,游医生来到我家看看89医院的诊断书,背起药箱走出我家口,只见他回过头来对我哥说“89 医院诊断结果是完全正确的,没有办法,”
我娘自己知道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便让来看望她的亲朋好友,张罗着给我找婆家。她说在有生之日能够看到我订亲,她也就死而无憾了。东邻二大娘帮我介绍鞠家庄子鞠姓青年,娘态度不够明朗,在二大娘的坚持下撮合我们去景芝镇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因需资料不全便各自回家,无缘而分道扬镳。
过了几日本村李孝先家奶奶来探视,给我介绍了13 生产队还在上中学的李连科,我一打听他家兄弟姐妹八个,他又是家中男性老大,进门后可能会吃累不小。奶奶做娘工作说“人家他父亲在县城工作,见多识广、认识人多、将来不会在家下庄活,恳定会到外面当工人,再是他们这一家人在咱村口碑好,孩子们见了我们都很有礼道,现在是无劳动能力,将来孩子们长大后定会人强马壮。嫁过去吃不了亏,我去给你们说说,他们家现在正缺少人手,吃饭的多、办饭的人少。再是您的病情发展很快,本庄本疃的摸着了,相互之间知根知底,我看孩子交给他家里放心。”
过了几天事情有了重大的进展,连科的母亲到我家说亲,并且带来了二斤葡萄糖粉和四包饼干。我娘已经在炕上躺着十几天了,她们姊妹俩谈的很好,主要内容是我娘对女儿的嘱托,并用请求的口气讲妮子到婆家后,请您多多指教。时间到了古历三月初九日那天,我自己去了婆家见到了公公婆婆及全家,算是正式订下了这门亲事。
订亲后的古历四月初四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娘有好多天汤水未进,吃什么吐什么。家里没有条件请医生,只有等待着那一天……。四日下午娘嘴里喊了几声,也听不清她说什么?4点左右我发现母亲随着急骤的呼吸声。于是,没过多久,就这样离开了她恋恋不舍的亲人,独自去了,去另一番界地,寻找着另外一种安宁和清静了。走得很安静、很满足,她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完成了她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儿子已经结婚生子,女儿也订下了终心大事。
6月29日在大姐连英的带领下,我们俩人一道在景芝镇政府领到了结婚证书。那时候我们家实在太穷,母亲生病、吃药所欠亲戚朋友的部分债务,哥嫂提出请婆婆家,给予支援还清欠款。剩余可做为出嫁时添置部分嫁妆。接到婆婆给予的160元现金后,还清了借款,再也没办法添加嫁妆。按照我们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父母双亲去世之后的百日内要穿重白。所以,等到母亲离开我126 天的8 月10日在我村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时兴的“三转一响”,脱下白素装换上了借来的一件红上衣,从郭家庄子村前街步行到后街,举行了过门拜天地、入洞房,坐床、闹洞房之后,成为了大家庭的成员之一。
开始了推磨、摊煎饼、做饭、炒菜为主的农妇生活,煎饼是大家庭中的主要饮食,每週需要摊5至6桶糊子。人口多、吃的多,农村有句俗语说“半大小子、棵骒猪”一点也不假。有时候我在那边摊,他们在鏊子旁边吃,我发现盖垫上的煎饼总是不见多。
煎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瓜干、高梁、大豆等。先将所有食材磨碎,将提前泡好的用石头制成的水磨子磨成糊状。我首先学会了用煤炭摊煎饼,在孝先奶奶家大门口外,有两盘鏊子摊。先在鏊子上面抹上一点豆油,便于煎饼好往下揭。然后舀一勺糊子倒入鏊子中央,用煎饼耙子按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一圈圈地摊到鏊子的边缘,再用耙子抹平,以保证煎饼厚薄均匀,过沿齐整。待煎饼开始翘边,就可以揭下来了。婆家人口多房子少,我们结婚后住西屋,其他八口人聚集在东间屋子里。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熟睡中听到婆婆的喊叫声,醒来之后发现,连忠在夜间起身小便没有回炕上睡觉。婆婆便穿上衣服到院子里寻找,见到天井里没有,再看看大门紧闭门栓没开,最后推开西屋从我们俩的被窝里找到了熟睡中的三弟。将三弟从我们的脚底下拖出,并且在屁股上给予了两把掌,最后扭着三弟的耳朵回到了东屋。
走出郭家庄子村
1972年4月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孩子他爸李连科在郭家庄子大队任“赤脚医生”三年,接到安丘县人民医院景芝分院的通知,到安丘县卫生局报道,分配到石堆医院工作。由“赤脚医生”转正成为了一位吃公家粮的医务工作者。据后来我公爹讲,由于文革期间,全国大专院校停止招生,安丘县25处公社医院医务人员出现了秋黄不接的现象。县政府决定在安丘县委党校举办了一期,安丘县医士培训班,从25处公社“赤脚医生”队伍中,选取了50多名到安丘参加了
为期一年的全科医生培训。景芝人民公社是人口最多的,县政府研究决定从景芝增加3个指标。这样连科有幸被选中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医生。我公爹工作单位是安丘县计划统计局,最早知道此信息,他老人家便向领导反映连科已经曾事卫生工作多年,符合其录取条件。最后经过景芝人民公社领导审查,加盖其政府的公章,大功告成。当时能够由农村转身一变成为了青年向往身份的转变,是公爹在工作中抓住机遇,天时地利人和,与他老人家的为人处事的智慧而取得的。
随着俩个孩子的出生,我在家中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农忙时节,孩子、地里、家务三方难以间顾。思想上就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想冲出郭家庄子,脱离农村、农业到外面去的想法。
1975年春季,经连科介绍认识的好朋友李培珍在景芝烟站任烟草专卖组组长。我步行5里多里路找到她请她帮忙找个临时工的工作,在她的积极努力下,事情有了进展,景芝烟站站长同意,可以到时安排一下。当我高高兴兴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婆婆时,她坚决不同意,俩个孩子都在襁褓之中谁给照看。是啊!我婆婆一大家子人口只有吃饭的没有能干活的,娘家父母早亡,哥嫂家里也有三个孩子,他们是没办法帮我照顾孩子,我的想法有些不现实。想走出农村的梦想,就这样没有办法去实现而落空了!
1980年5月连科分配到白芬子人民公社医院任院长兼支部书记,我想去医院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思想,又一次在我心中点燃。当时我借来了自行车装上了5斤挂面,骑车赶到了四叔李福金家,请四婶想办法给我搞一个临时工合同纸,因为四婶在劳动局工作,我想她是有能力办到的。她让我回家中等消息,最后告诉我没有指标办不了。
但是,我还是不死心,过了几天,我骑自行车赶到卫生局代局长家中,诉说我自己的困难和想法。代大姨名叫代月英曾在石堆人民公社任副书记,是连科的老上级,在安丘县卫生局任副局长、兼任安丘县计生办副主任。她老人家非常同情我的处境,积极帮我想办法出主意,她告诉我这个事情别人没有权限解决,只要现任的卫生局局长姜运先同志同意就有希望,我给你出个主意,拿点土特产直接去找他。
我一个农村妇女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在代大姨的鼓励下我壮着胆子,硬着头皮走进了姜局长家中,我说明来意后,真的没有想到事情有了很大的转机。姜局长讲“你回去后将家中的一切拾掇好,我让政工科打电话和连科说说,叫连科安排个车将你们母子接去,但是,到白芬子医院后要注意少说多干,积极支持连科的工作”。我高兴之极,满口答应下来,当时我表的什么态,说的什么话也记不清了,只有谢谢!谢谢您!
我一路唱着小曲骑着自行车回到家中,将这个喜讯告诉婆婆,没有想到她还是坚持她的观点——不同意!我赶紧跑到大队部拨通了电话,叫连科回家帮我做娘的工作。实际上婆娘她的想法也许有些道理,怕我到了白芬子医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说话办事不注意,怕影响了连科的工作和前途。我在公爹、婆婆面前表示了到白芬子医院后一定要改掉过去的一切坏习惯,干好工作照顾好孩子,请二老放心,家中农忙时节一定会回家,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这样连科安排了一个泰山牌25型的拖拉机,拖斗上装上半车砂子,在上面装上所有家挡,一家三口顺利到达了目的地——白芬子人民公社医院,住进了二间平房。
连科将俩个孩子安排好入学手续,儿子刚刚满入学年令,报名到了白芬子小学一年级,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一次晚饭后孩子还没有到家,我急急忙忙地到学校了解情况,学校早已经放学空无一人,我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也没有。我心急如焚,跑到邮局找我的老乡刘翠华婶子,她急忙用有线广播站播音找儿子。经过十几人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前的一户居民家中找到了孩子,我弦着的心方平静下来,如果找不到首先是无法向二老交待地。
白芬子医院建在北岭荒地上,我养了几只鸡,下午喊儿子去鸡窝里收鸡蛋,大约是7点钟左右,儿子跑来讲“娘,不知道谁放在鸡窝里一根油条,你快出来看看”。我拿着手电筒快步走到鸡栏,用手电筒的光柱一照,那里是油条原来是一条蛇咬着鸡蛋张着血盆大口呑咽不下,只见长长的黄色大蛇张着嘴巴吞吃鸡蛋,好在有惊无险,儿子没有伤着。
在白芬子医院药房工作五年时间,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自己从一个农家女逐渐成长为一名乡镇卫生院的药剂士。我在白芬子医院搬迁两次,由医院搬到白芬子党委宿舍院内三间平房居住一次。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居住变迁,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融入不同的人际关系。
在这几年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不断适应环境努力改善环境。在干好本质工作的同时尽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把饭菜既要做好又要做精,让家人、朋友、同事、客人吃好。婆婆教我的手艺用在了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跨进县人民医院
1985年底,连科因工作调动到县计生委任副主任,我们全家也随之搬到了安丘县城居住。我被分配到安丘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工作,主要是在李树森主任药剂师的指导下,参与专治哮喘病药的丸、散制剂的制作。李主任研制的这个配方效果非常好,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人有很明显的疗效,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来求购。
我们的工作也很辛苦,工作的环境和农村的面粉厂相似,主要是中草药的加工粉碎,再次研制成药丸分装。虽然工作又累又苦,但是看到全国各地寄来的求购信表扬信,介绍患者服药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心中的成绩感时常洋溢在我们的脸上。
在县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周围的同事大都有学历有职称,如何才能适应这个环境,跟上同事们的发展步伐。医院要求我们参加继续教育,报考安丘县卫生学校的函授大专班学习。根据我的参加卫生工作的时间,县卫生局政工科通知我报考中级药剂师。我想自己虽然已有初级职称,但是,自己的文化底蕴报考中级职称难度太大,自己感到没有希望。我在参加工作之初,填写卫生工作人员登记表中,文化程度一栏中填写的是初中毕业,所以,是符合填报条件的。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勇敢填报。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拿到了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且在当年聘用工资待遇和职称挂钩。
1989年公爹身体状况欠佳,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因为我们家离县医院较近,我和连科商量请他老人家和我们一起住,这样他吃、住、治疗都方便。因老人身体瘦饭量小,具体什么原因造成的查不清楚,最后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老人在我家期间我尽量想办法,变着花样让他老人家吃饱、吃好。老人最爱吃的是鲜大虾仁做韮菜蛋汤,每次做好后端到老人面前,他都不舍得分给孙子俩人享受。现在每每想起那个情景,好似就在眼前一样,他老人家的一生,真是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是奶……为了全家人的健康成长,他操劳了一辈子,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收获在大家庭
嫁 给李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已经近50年了,耳濡目染,听到了许多、见到了许多。大家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多的是赞赏,许多熟悉我们家的人都感慨,这是一个有着善良好家风的家庭。的确,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和睦、妯娌们相互尊重、勤俭持家、友善对人,在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家长幼有序,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在我刚刚过门的那些日子里,毎月公爹回家一趟,每次回到家里,就安排我们汇报近期的工作、学习、家务劳动。
要求我们要尊老事祖,也可以说是做人要“孝顺”。要顺从父母的指意去行事,晚辈见了长辈,要主动问候,民间称“会叫人”,如果见了长辈不打招呼,会被视为没大没小,缺少规矩。
出门有事要打招呼,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说明往返的时间和出行的地方。回家时也要当面向父母禀报,以免父母挂念。
要求我们要树立坚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作风,成由节俭败由奢,一个家庭的兴旺对节俭很重要。俗话说“勤背粪篮子,懒赶集,烧火冲着锅卜脐”。
婆媳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媳妇要服从婆婆,婆婆安排的事情,媳妇都要照办,不得争辩,更不能抗拒不遵。对兄弟姐妹们提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不要让母亲生气。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在大湾西岸有约3分土地面积的自留地,种植了部分时令蔬菜。春季蔬菜极少,公爹领着我和连忠、连孝到西园里去拔菠菜,我用担扙挑着在前面走,连忠和连孝在后跟着。他们俩人边走边打闹,掉落在路上的菠菜谁也不捡起来,最后面是公爹一路走一路拾起。最后到家后为此事发了大火,将我训了一顿,你年龄大不安排他们将菜捡回来,你不知道菠菜从种植到收获,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你们要学会如何过日子,他们俩个小不懂事,你要教会他们懂得珍惜啊!
现在,每每看到电视里的儿童画面,讲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会联想到老人教育我们的情景,好似就是在眼前,激励着我们的每一个人,学会珍惜生活,珍惜所有的劳动成果。诚心待人、认真做事,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外服从领导,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传统美德!
公爹每次回家在召开家庭会时,都要请二爷爷、二叔、三叔几个长辈参加旁听,有利于他们监督检查,对各个方面实行了有布置、有检查。刚开始我很不适应,思想上还有些不情愿,心想我干了一天活累的要死,你们的家庭会十点多还没有结束的即象。
在农村做为父辈最大的责任是为儿女盖几间房子,要目睹着儿女们的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而理想的婚姻,又似乎是建立在房子的基础之上。房子是一个农村家庭富足的标志和象征,甚至,房子的好坏也是一个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
公爹看到了这一点,在村里的中间位置向村支部申请了最好的地段。拉了49 马车石头,将一个湾子填高,盖起了四间高房大屋。我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也学会炒菜、做饭、烧水泡茶和迎来送往。 在日常的生活中跟着婆婆学会了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在家时俩个孩子的童装,都是穿在身上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房子峻工后,东西两庄的人们都做为一个样扳工程。记得所有路过我们家门口前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立下脚步,端详一阵那四间高房大屋。
1974年8月13日景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景芝公社境内从8月11 日起,连续三天下大雨,之前已经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中雨。郭家庄子村周围的塘湾、沟渠早已沟满壕平,积水哗哗的通过上游的渠河、潍河直冲下来。几十里宽,远远望去只见波涛翻滚,不见尽头。浑浊的河水扫荡着一切,到处是河水的咆哮声,房屋的倒塌声,妇孺悲伤的哭泣声。
我村大部分村民奔着村北的大坝上逃去,我将俩个孩子安排在大坝上,放心不下的是经过一年的辛苦饲养,也是我家中唯一的家产,圈里百余斤的生猪。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冒险冲回村去打开圈门,只见我饲养的猪跑出院子冲向了一个在水中漂浮的草垛,在垛上随水漂流。就在我回头的迅间,只见圈屋哗哗啦啦倒是水中。
我再次想起坝上的孩子急忙往回奔去,大水已经齐腰多深漫过了去路。在眼前一片汪洋已无路可走,我正在绝望的时候,忽然觉得脚下无根,滑进了一个地瓜井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同行的二叔福增一把将我拉住救了上来。这时福良叔肩扛着大块木板,我们几人靠木板的浮力引导着,步履蹒跚、小心翼翼地渡过了险关。衣服全部湿透,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带着俩个孩子借宿在北景芝李仕友家,渡过了漫长的一夜……。
两天后大水渐渐退去,村民急忙赶回村子查看灾情,发现我们家的四间大屋安然无恙,全村大部分房屋已经倒塌,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生产队里饲养的马、牛等大型动物,因为水流湍急,饲养员还没有来的及解开纲绳而拴在柱子上活活淹死,牲畜被洪水冲走尸野遍地,气温迅速升高。全村村民饮水极度的困难,水质污染严重,有二次温疫大面积发生的可能。所有的水井不能饮用,我公爹在院子里安装的压井,成为了全村的供水站,无私地为我们村的老少爷们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广大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了全村人的赞赏。
我能加入这个大家庭、融入这个大家庭,从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满足,从一个农村“识字班”锻练成长为被大家庭成员称其为“巧媳妇”,是与公爹和婆婆教导并且通过点点滴滴的影响分不开的。
润物细无声,家风也无痕,后来参加了卫生工作,感到文化的重要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学习应识应会的知识,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在溶入大家庭的47年生活当中,使我渐渐感受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父辈倡导
并制定的良好家风、家教、家训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兴旺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17年3 月26日
来源:大河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