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昞(?-440年),字延明,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学者。据《魏书》本传,刘昞父刘宝,在当地以儒学闻名。有这样的家学背景,刘昞早年应该是得到了很好的经史训练。
刘昞(?-440年),字延明,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著名学者。据《魏书》本传,刘昞父刘宝,在当地以儒学闻名。有这样的家学背景,刘昞早年应该是得到了很好的经史训练。
十四岁时,刘昞赴张掖,跟从郭瑀学习。当时郭瑀弟子五百余人,通经者也达八十余,其中刘昞最为突出。郭瑀还嫁女于刘昞,足见器重程度之深。这应该是前凉张天锡统治河西的时代。学成之后,刘昞返回酒泉,一心著述、讲学,从业弟子达五百余人。
这时,前凉已经覆亡,河西分裂为后凉、北凉、西凉三块政权,统治酒泉的是西凉李暠。李暠出身于陇西李氏,深通经史,提倡儒学,因此,他尊崇刘昞,邀请刘昞担任儒林祭酒、从事中郎,还将他与刘昞的关系比拟为刘备与诸葛亮。显然,刘昞与其师郭瑀一样,都遇到了积极倡导文化建设的开明之主,正因此,刘昞才能专心著述,各路学子也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前赴后继地赶来从学。
沮渠蒙逊灭北凉、夺酒泉后,对刘昞更为尊崇,他专为刘昞修建了壮丽的陆沉观,月送羊酒。蒙逊之子沮渠牧犍为刘昞配备助手,尊为国师,亲自参拜,下令所有官吏拜刘昞为师,学习经史。应该说,作为一个学者,能有较好的生活保障、安定的著述和讲学空间,就算有幸了,而像刘昞这样被整个朝廷都尊崇、膜拜的,则极为罕见。这说明刘昞的学术确实得到了绝不仅限河西一地的认可。身逢乱世的他确实也应感慨生而有幸了。
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平凉州,“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此时的刘昞已经年逾古稀,不在移民之列,但他还是从酒泉移往姑臧,任拓跋丕的从事中郎。一年后,因思念故土,刘昞返回张掖,病卒于薤谷窟。显然,他没有返回老家敦煌,而是选择了其师郭瑀讲学的马蹄山窟作为终老之地,因为他感念这块给他学养、带给他莫大荣誉的宝地。
刘昞去世五十年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尚书李冲上奏:“昞河右硕儒,今子孙沉屈,未有禄润。贤者子孙宜蒙显异。”于是北魏朝廷任命刘昞一子为云阳县令,并下令:“昞德冠前世,蔚为儒宗……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这可看作是刘昞崇高学术声誉的遗响,也反映出刘昞是有着全国影响的学者。
刘昞学识渊博,著述丰厚,达百卷之多,“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魏书•刘昞传》)。这些著作中,除《人物志注》之外,其他全部亡佚。
总体来看,刘昞学术侧重于史学,影响最大者也在史学。其中有正史研究,如《略记》八十四卷,就是他见“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纪》)文繁”而整合出来的;也有区域史研究,如《凉书》《敦煌实录》记西凉史事,是刘昞任“凉大将军从事中郎”(《隋书•经籍志》)时期所作。元嘉十四年(437年),北凉沮渠牧犍向宋文帝刘义隆奉献方物, 其中就包括刘昞的“《敦煌实录》十卷”,显然,《敦煌实录》是河西史学的代表作,沮渠牧犍将其作为珍贵礼品送呈给礼乐文化之邦的南方,进而产生更为久远的学术影响。
据汪寿宽先生研究,刘昞《敦煌实录》传播到江南后,成为隋唐以后华夏史学之重要一体——“实录体”的实际导源,刘昞是实录体史的开创者。一千四百余年后,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延续刘昞的史体,作《续敦煌实录》五卷,挖掘遗落在各史角落里的敦煌人物,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这可以看作是河西学者在中国学术史中的接续发力和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发掘和倡扬丝路文化,敦煌学也早已成为国际显学,这其中,刘昞和张澍都是跳不过去的人物,也是敦煌学发展史中的关键学者,其学术功绩,值得铭记和旌扬。(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