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寿宴,小姑子故意不定饭店,想让我出丑,没想到惹火烧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3:10 2

摘要:"老刘,你要相信我,这一次,我一定会让小姑子刮目相看!"我抬头望着丈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老刘,你要相信我,这一次,我一定会让小姑子刮目相看!"我抬头望着丈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院子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为我打气。

1986年的春天,我嫁到了省城东风路的刘家老小区,一栋灰砖三层楼房。

那时候,能在城里有一套四十多平米的住房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是筒子楼,却是丈夫单位分的福利房,惹得村里不少姑娘眼红。

丈夫刘建国在省棉纺织厂当技术员,每月工资四十八块五,加上各种补贴,也有六十来块。

他是那种踏实本分的男人,不像有些厂里的男工,发了工资就往"幸福大酒店"钻,喝得醉醺醺回家还跟媳妇嚷嚷。

公公刘德顺曾是厂里的老机修工,如今退休在家,每天早起听收音机,喝茶看报,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婆婆性格温和,待我如亲生女儿,教我缝补衣服,做家常菜,从不用"婆婆"的身份压我。

唯独小姑子刘英,从我进门那天起,就看我不顺眼。

"看把她能的,不就是考了个中专嘛,又不是大学生,还端着个教书匠的架子。"这是刘英在我背后对别人的评价,传到我耳朵里时,心里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我出身农村,父亲是生产队里的老会计,从小就教我认字算数。

高考那年,我差两分没考上大专,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了县城的师范中专。

毕业分配到城郊的小学教书,每月工资三十七块五,虽然不算高,但在农村已是"铁饭碗",让不少人羡慕。

可在刘英眼里,我永远是个"乡下来的土包子"。

刘英在市中心的百货大楼当售货员,专柜卖的是上海产的"凤凰"自行车,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头发烫得卷卷的,耳朵上总挂着一对小银耳环,像极了八五年春晚上的那个女歌星。

她嫁给了市运输公司的副科长,家里有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还有一部座机电话,这在当时的省城也算是"阔气人家"了。

每次家庭聚会,她都要拿我的农村出身说事,损我几句。

"嫂子,你们乡下是不是还在用'大粪桶'啊?听说村里人都不讲卫生,厕所都是露天的,臭烘烘的。"刘英总是这样,装作无意地刺我。

我不善言辞,只能笑笑,不去接她的茬。

丈夫倒是心疼我,常偷偷安慰我:"别理她,她就那德行,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公公七十大寿将近,按照当地习俗,应该举办一场体面的寿宴。

我攒了半年的工资,想在厂区附近的"工人之家"饭店订一桌酒席,八个热菜两个凉菜,一个汤,一共八十八块钱,虽然不便宜,但这可是公公的大日子,值得。

谁知刘英来串门时,却坚持要在家里办,还特意对我说:"嫂子,你不是很能干吗?这顿饭就交给你了,让咱爸妈尝尝你的手艺。"

话里话外,满是挑衅。

婆婆听了,连忙打圆场:"英子,你这是啥话?珍珍天天忙教书,哪有时间张罗这些?"

"妈,现在都讲究勤俭持家,在外面吃多浪费啊!"刘英一副为家里着想的样子,"再说了,人家到饭店吃的,还不如自己家做的香呢!"

我知道,这是刘英故意给我出的难题。

她心里清楚,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做饭手艺一般,顶多会做红烧肉、炒青菜这些简单菜式,尤其不擅长做复杂的宴席菜。

家宴要招待亲朋十几口人,若是做砸了,岂不是让全家人跟着难堪?

她是想让我在众亲友面前出丑。

"建国,你别担心。"我抚摸着丈夫紧皱的眉头,"这次,我一定把寿宴办得漂亮。"

丈夫叹了口气:"你要是实在做不来,咱就悄悄去饭店把菜订好,到时候端回来,就说是你做的。"

我摇摇头:"那不是欺骗吗?再说,真相早晚会被发现的。"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八十年代初,电视里的《阿Q正传》热播,剧中阿Q那句"我总能行的",成了当时街头巷尾流行的口头禅。

我在心里也默念着这句话,给自己打气。

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隔壁单元的李阿姨家。

李阿姨是我的贵人,五十多岁,退休前在省招待所食堂当厨师,手艺一绝。

她热情地邀我进屋,递给我一杯热腾腾的菊花茶:"珍珍啊,一大早的,啥事这么急?"

我把家里的情况和盘托出,李阿姨听完,拍拍我的手:"傻丫头,这有啥难的?阿姨教你!"

她不仅答应教我做菜,还借给我一本珍藏的《川菜谱》,这可是她当年花五块钱从省新华书店买的宝贝。

"记住,做菜最重要的是火候和调料的比例。"李阿姨叮嘱道,"尤其是回锅肉,火候掌握好了,那味道,连国营饭店的师傅都比不上。"

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了"魔鬼训练"。

放学铃一响,我就飞奔回家,换好衣服直奔李阿姨家。

从最基础的切菜开始,李阿姨教我怎样把土豆切成一样大小的丁,怎样把青椒切成均匀的丝。

"刀工是厨师的基本功啊,丫头!"李阿姨板着脸,像个严厉的师傅。

切好菜后,是配料和调味。

李阿姨告诉我,四川回锅肉最讲究的是"三线"调味:甜线、咸线、辣线。

甜线是糖,咸线是盐和酱油,辣线是辣椒和花椒。

这三线要互相协调,缺一不可。

最难的是炒制过程,火候不到不行,过了也不行。

"丫头,你看这猪肉,先要煮到筷子能轻松戳进去,却又不烂的程度。"李阿姨一边煮肉一边说,"然后晾凉,切成薄片,再用旺火快炒,裹上料,这才入味。"

我每天下班后就去李阿姨家学做菜,从最基础的切菜开始,到复杂的烹饪技巧。

一周下来,我的手上全是刀伤和烫伤,但我咬牙坚持。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我在这个家里确立地位的机会。

丈夫看我每天晚上回来都累得倒头就睡,很是心疼:"珍珍,值得吗?何必为了我那个不懂事的妹妹,这么拼命?"

我揉揉酸痛的手腕,笑道:"你放心,我这是在给自己充电呢!教书育人,还不是要先把自己'充'饱了才行?"

其实我心里明白,在这个大家庭里,我需要用实力说话。

没几天,我就掌握了回锅肉的做法,但还不够完美。

李阿姨说:"丫头,你知道为啥饭店的回锅肉比家里的香吗?"

我摇摇头。

"秘诀在于猪肉要选择三层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李阿姨神秘地说,"还有啊,炒菜时放点郫县豆瓣酱,那味道,绝了!"

我又跑了三条街,找到了供销社的"稀罕物资"柜台,花了一块二毛钱买了半斤正宗郫县豆瓣酱。

售货员大姐还奇怪地看了我好几眼:"小妹子,你是外地来的吧?咱们本地人很少有人买这玩意儿的。"

我笑着回答:"我是要做一道拿手菜,给家里老人过寿用的。"

"那你可得好好做,这豆瓣酱可是'宝贝疙瘩',我们这儿一个月才进这么一小批。"售货员大姐叮嘱我。

就这样,在李阿姨的悉心指导下,我一天天进步,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独立完成一桌像样的家宴。

终于到了公公七十大寿那天,我一大早就赶到菜市场采购食材。

八十年代中期的菜市场,已经不需要粮票了,但肉类还是稀罕物,得凭肉票才能买到。

我提前攒了三个月的肉票,就为了这一天能买到最好的三层肉。

菜场里人头攒动,卖肉的摊位前排着长队。

好不容易轮到我,我仔细挑选,终于选中了一块肥瘦适中的三层肉。

"师傅,给我切两斤半,要薄一点的。"我递过肉票和钱。

肉贩子是个膀大腰圆的中年人,听我这么说,咧嘴一笑:"小姑娘,看你挑肉的眼光,就知道你会做菜。"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哪里哪里,是给我公公过寿用的,想做得好一点。"

"那我给你挑块好的。"肉贩子从案板下面拿出一块上好的三层肉,"这是我留给自家吃的,看你这么有心,给你吧。"

我感激地谢过肉贩子,又买了青椒、蒜苗、生姜等配料,大包小包地往家赶。

回到家,刘英特意穿了一身时髦的"的确良"连衣裙,挽着丈夫过来"帮忙",实则是来看我出洋相。

她坐在客厅里,不时朝厨房瞟几眼,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冷笑。

"嫂子,需要我帮忙吗?"刘英假惺惺地问道。

"不用,你陪爸妈聊天吧。"我微笑着回答,心里却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婆婆想进厨房帮忙,被我婉拒了:"妈,今天您就歇着,让我露一手。"

我按李阿姨教的方法,先做了几道家常菜:醋溜白菜、糖醋里脊、清蒸鱼......

每一道菜出锅,我都小心翼翼地装盘,让它们看起来更加美观。

最后,我开始准备最拿手的回锅肉。

将煮好的三层肉切成薄片,热锅下油,爆香蒜末和姜末,然后倒入肉片快速翻炒。

随后加入郫县豆瓣酱,再放入切好的青椒和蒜苗,翻炒均匀。

最后撒上花椒面和少许白糖,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回锅肉就完成了。

我小心地把它盛在一个大瓷盘里,这可是我从婆婆的"嫁妆柜"里特意取出的景德镇青花瓷盘,平时都舍不得用。

一道道菜陆续端上桌:红烧狮子头、清蒸鲤鱼、糖醋排骨......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

最后,我端上了压轴大菜——回锅肉。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红亮油润,香气四溢,连刘英都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亲朋们纷纷称赞:"哎呀,这菜做得真香啊!"

"德顺啊,你这个儿媳妇不错啊,这手艺,比饭店的还好!"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辈夸奖道。

"这是英子做的吧?手艺不错啊!"刘家的大姑一开口就把功劳归给了刘英。

刘英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平日里伶牙俐齿的她,此刻却哑口无言。

"这是我们家珍珍做的。"婆婆骄傲地说,"她这几天可下了不少功夫。"

"不可能吧?"刘英的丈夫张口就来,"珍珍不是农村来的吗?能做出这么好的菜?"

他的话音刚落,饭桌上一片尴尬的沉默。

突然,公公"啪"地一声拍了桌子,茶杯里的水都跳了起来。

"怎么说话呢?"公公平日里温和,此刻却难得地发了火,"我们珍珍虽然来自农村,但勤劳肯学,比你们这些城里人强多了!我老刘的儿媳妇,容不得别人半点诋毁!"

我红着脸,把最后一道菜端了上来——一碗红糖桂圆汤,象征着甜甜蜜蜜、福寿安康。

"爸,这是我特意煮的,您尝尝。"我双手递给公公。

公公先尝了一口回锅肉,眼睛一亮:"好吃!比饭店的还香!"

说完,他夹了一大块到我碗里,"珍珍,你有心了。"

看着刘英铁青的脸,我心里既有成就感,又有一丝愧疚。

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何必闹得这么僵?

"来,英子,你也尝尝你嫂子的手艺。"公公夹了一筷子回锅肉到刘英碗里。

刘英犹豫了一下,还是尝了一口,然后眼睛亮了起来:"真...真好吃。"

她这一句实话,打破了餐桌上的尴尬气氛。

饭后,亲朋们都围着公公聊天,我则悄悄收拾碗筷。

刘英犹豫了一下,也跟进厨房帮忙。

"嫂子,我..."刘英欲言又止,手里握着抹布不知道该干什么。

"没事,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递给她一条毛巾,"你擦桌子,我洗碗,咱们一起把这活儿干完。"

厨房里只有水流声和碗碟相碰的声音,两人都沉默着。

终于,刘英开口了:"嫂子,你...你这回锅肉是在哪学的?真的很好吃。"

"是隔壁李阿姨教的,她以前在招待所当厨师。"我一边洗碗一边说,"其实也不难,关键是掌握火候。"

刘英低着头,眼里闪过一丝愧意:"其实...我不是真的看不起你。只是..."

"只是什么?"我停下手中的活,转头看她。

"只是看到爸妈那么疼你,我有点嫉妒。"刘英终于说出了实话,"从小我就觉得爸偏心哥哥,现在又多了你这个嫂子..."

我恍然大悟,原来刘英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家人的认可和关注啊。

"英子,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努力学做菜吗?"我一边洗碗一边说,"不是为了跟你比,而是想让这个家更温暖。"

我放下手中的碗,擦干手,转向刘英:"你是爸妈的掌上明珠,永远都是他们的心头肉。"

刘英眼睛湿润了:"可爸妈总说我不如哥哥懂事,不如你能干..."

"那是因为他们希望你更好啊。"我笑着拍拍她的肩,"就像我希望我的学生更优秀一样。"

刘英抿着嘴唇,但我能感觉到,她的心结正在慢慢解开。

"其实,你比我强多了。"我真诚地说,"你知道吗?我每次看你穿那些时髦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心里多羡慕啊!"

刘英破涕为笑:"真的?我还以为你看不上这些呢,你不是最注重'内在美'吗?"

"谁说内在美和外在美不能兼得?"我笑道,"你要是愿意,改天教教我怎么打扮,好吗?"

"真的?"刘英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那...你能教我做回锅肉吗?"

"当然可以!"我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我和刘英达成了一个"交换条约":我教她做菜,她教我打扮。

从那天起,刘英对我的态度大为改观。

一个月后,她主动带我去了百货大楼,给我买了一条"的确良"连衣裙和一瓶"蜜花"护发素。

"嫂子,你皮肤这么好,再打扮一下,肯定比我还漂亮!"刘英一边给我挑衣服一边说。

我也信守承诺,每周末教她做一道菜。

看着她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后来能独立完成一道像样的家常菜,我感到无比欣慰。

有一次,她成功做出了回锅肉,兴奋地打电话叫我去品尝。

虽然味道和我做的还有差距,但她那种成就感和喜悦,让我也跟着高兴。

"嫂子,你看我这回锅肉,有没有及格?"刘英忐忑地问。

我尝了一口,点点头:"及格!再练习几次,就能拿高分了!"

刘英开心地像个孩子,拉着我的手说:"嫂子,谢谢你。"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教学相长"。

1988年的春天,我和丈夫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准备搬出公婆家。

临走那天,我把李阿姨教我的那本《川菜谱》送给了刘英。

书页已经翻得有些发黄,但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我学习烹饪的心得。

"英子,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现在送给你,希望对你也有用。"我把书递给她。

刘英接过书,小心翼翼地翻看,然后抬头看我,眼里满是感激:"嫂子,谢谢你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家。"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我:"这是我上个月发的奖金买的,本来想留着过年戴的,现在送给你做搬家礼物。"

我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对小巧精致的银耳环,正是她常戴的那种款式。

"英子,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我连忙推辞。

"收下吧,就当是我对你的一点心意。"刘英执意要我收下,"以后你去学校教书,戴上它,肯定比那些老师都漂亮!"

最终,我接受了这份礼物,也接受了这份真挚的情谊。

如今想来,那一盆回锅肉,不仅化解了我和小姑子之间的隔阂,也让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段矛盾,都可能是通向理解的桥梁。

八十年代末,物质条件虽然有限,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是那么真挚。

没有微信,没有电话,但亲情就像那一锅回锅肉的香气,随风飘散,却永不消逝。

有时候,一道菜的温度,就是一个家的温度。

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如何回击伤害,而在于如何用爱与包容,把原本的对立,变成彼此成长的力量。

我和刘英,从最初的明争暗斗,到后来的惺惺相惜,这段关系的转变,恰如一道回锅肉的烹制过程:先经历水煮的平淡,再经过油炸的考验,最后在各种调料的融合下,变得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那年的回锅肉,香气早已散去,但它带来的和睦与温暖,却在我们家一直延续至今。

每当我做这道菜,都会想起那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本来设计让我出丑的局,最终却成了我们全家人心灵相通的契机。

生活就像那一锅回锅肉,有荤有素,有甜有辣,但只要火候恰到好处,便能化解所有生硬与隔阂,留下回味无穷的温情。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