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精神创新激活地方戏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4:39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突破地域局限、与现代生活接轨,是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打破传统舞台与观众的物理隔阂,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

【专家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突破地域局限、与现代生活接轨,是地方剧种传承发展的重要课题。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打破传统舞台与观众的物理隔阂,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融合了国漫与电脑动画,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观众群体平均年龄下降了30岁……舞台上,古腔古调依旧,台下却多了许多手持荧光棒的年轻面孔,“去剧场过周末”已经成为文化消费新场景。

从“非遗”到“顶流”,从“小众”到“出圈”,地方戏曲“逆袭”的背后是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不断探索。在科技融合、叙事重构、人才培养、文旅联动等创新举措的推动下,传统地方戏持续焕发新活力,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以科技构景提供沉浸体验,开拓多维感知的场域。传统戏曲讲究虚拟写意,“一桌二椅”即完成了舞台布景,而年轻观众更偏爱感官刺激与沉浸式体验。众多地方剧种正探索利用影视技术、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创新舞台设计与互动体验。上海越剧院打造的沉浸式戏剧《黛玉葬花》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数字大观园”,观众可穿梭于虚实交错的园林装置间,更好地理解文本和表演。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延伸了戏曲的美学边界,回应了青年对“参与式”文化消费的偏好。

以叙事重构唤起情感共鸣,打通代际理解的通道。地方戏曲多用方言演出,高腔大调、四平八稳,因此让年轻观众“愿意听”“听得懂”是地方戏曲“出圈”的关键。越来越多创作者选择在尊重本体的基础上进行内容重构、语态翻译,建立戏曲与当代表达之间的共情通道。新编京剧《霸王别姬》取消传统念白,改用字幕,使整体节奏更贴近现代戏剧。秦腔《楷模村》、长沙花鼓戏《花猪司令》、锡剧《装台》……地方戏从“讲古”转向“讲我”,关注现实生活,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时代画像。

以青年演员担当舞台主角,接续古老艺术的传承。针对青年人才“挑大梁”机会较少的问题,一些地方剧团尝试通过“因人设戏”的方式实现精准培养。传承不是复制,更不是“替身式”模仿,青年不再被定义为传统技艺的“继承人”,而成为用新语态传播传统的“文化共创者”。当然,青年演员的加入不能只是“颜值化”“偶像化”,而应构建完整的职业路径与支持系统。只有当青年“想学、能演、演得好”,地方戏才真正拥有了向未来延展的内在动力。

以戏曲名片打造文旅IP,激发文化消费的动能。地方戏曲往往诞生于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唱腔、节奏和动作风格蕴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近年来,“非遗+旅游”“戏曲+街区”的融合业态不断涌现:从浙江嵊州越剧小镇、江苏淮剧小镇,到湖南长沙的“戏曲一条街”,各地通过场景化打造与文创集聚,使地方戏成为可驻足、可打卡、可消费的日常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

从文化生态来看,地方戏年轻化不仅是传播层面的热闹,更是产业链条上的重构。传统戏曲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正催生出一种“戏曲+”的新业态样本。传统戏曲不再是单一的演出产品,还成为体验产品、审美产品、时尚产品。新业态不仅带来文化消费方式的升级,也促进了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利用。

地方戏的新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一个生动注脚,体现了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实践路径。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应遵循“学古不泥古”的原则,深入群众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通过解构与重构赋予传统符号当代价值,更好地彰显时代气派、滋养人民心灵。用艺术规律驾驭技术革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地走向未来。文脉奔涌、声声入心的地方戏,必将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新时代华章。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