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奶茶店“5·12”官宣开业,还自称是“好日子”,网友炸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5:58 2

摘要:成都一奶茶店“5·12”官宣开业,还自称是“好日子”,网友炸锅!

成都一奶茶店“5·12”官宣开业,还自称是“好日子”,网友炸锅!

有些底线,是绝不能触碰的。

否则,代价可能是整个社会的良知。

01

这世道,你永远不知道什么奇葩操作会刷新你的三观。

就像最近,一家名曰“雪人与茶”的奶茶店,惹怒了全体四川人!

5月12日。

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汶川地震十七周年的祭奠日。

山河同悲,草木含哀。

可这家奶茶店,却选择在这一天“喜气洋洋”地开业试运营。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的官宣文案。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7年纪念日,也是60年一遇的好日子,高奶奶茶品牌雪人与茶今天正式开业试运营咯。”

轻飘飘的文字,配上一个“咯”字。

仿佛国殇之痛,只是他们市场营销的背景板。

仿佛“60年一遇的好日子”,可以凌驾于民族情感之上。

网友们瞬间炸了锅。

质疑声浪,排山倒海。

这是在用灾难做营销吗?

这是对逝者的不敬,对生者的二次伤害。

商业逐利,可以理解。

但如此毫无敬畏之心,如此消费国难,实在让人不适,乃至愤怒。

事件发酵后,该门店工作人员的回应,轻描淡写。

“店铺目前为正常试运营状态,正式开业的时间仍不确定。”

至于为何选在5月12日。

一句“需要询问公司,我并不清楚”,便想将责任撇清。

公司电话呢?

媒体多次尝试,始终“未获接通”。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芳草街街道办工作人员的回应,倒是说了句实话。

“该店定于5月12日开业并无违规”。

法律上,或许确实如此。

但紧接着那句,“但若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看,该账号发文时的说法确有不妥”,又点出了问题的核心。

不妥?

何止是不妥。

简直是把无知当个性,把麻木当卖点。

最新消息是,雪人与茶官方账号已将该帖删除。

删了,就没事了吗?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冷漠与投机,删得掉吗?

这种试图在民族伤痕上蹦迪的商业狂欢,真的能带来他们想要的“好彩头”吗?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级的愚蠢和冷漠,是如何滋生的?

仅仅是商家一时的“糊涂”吗?

恐怕,没那么简单。

02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学生突然找到了我。

“老师,轩轩说我是没人要的孩子,因为我爸爸妈妈离婚了。”

五年级的小赵,哭红了双眼,找到了班主任我。

那是在一次公开课后,同学们自由讨论“我的家庭”主题。

轩轩,班里的“小霸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疏于管教,平时就喜欢用一些网络烂梗和恶俗言语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那天,当小赵腼腆地分享了自己和妈妈、姥姥的幸福生活后。

轩轩突然怪声怪气地插了一句:“切,单亲家庭,怪不得这么孤僻,肯定是没人要才离婚的!”

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教室里,却像针一样刺耳。

几个调皮的男生跟着哄笑起来。

小赵的脸,“唰”地一下白了。

她想反驳,却只是嘴唇颤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

我当时立刻制止了轩轩,并进行了严肃批评。

“轩轩同学,你的言语严重伤害了小赵同学,必须向她道歉!”

轩轩梗着脖子,一脸不服气。

“我说的是实话啊,网上都这么说,单亲家庭的孩子就是有心理问题。”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个十岁的孩子,从哪里学来这些偏见和刻薄?

她强压下怒火,试图和轩轩讲道理。

“轩轩,每个家庭都有其存在的模式,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代表不幸福,更不代表他们有心理问题。你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歧视和伤害。”

轩轩依旧满不在乎:“老师你OUT了,这叫玩梗,你不懂。”

我感到一阵无力。

她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可能不仅仅在轩轩一个人身上。

放学后,我联系了轩轩的家长。

电话那头,轩轩妈妈的反应,让我的心沉了下去。

“哎呀,我,小孩子嘛,口无遮拦,说几句就过去了,别太当真。”

“我们家轩轩就是调皮了点,没什么坏心眼的。”

“再说,现在网上不都这么说嘛,小孩子学得快,也正常。”

当我试图强调这种言语对小赵造成的伤害,以及对轩轩自身价值观的扭曲时。

轩轩妈妈甚至有些不耐烦:“行了行了,老师,我知道了,我会说说他的。小赵同学那边,您多安慰安慰就行了。”

敷衍,冷漠,不以为意。

我明白了,轩轩的“病灶”,很大一部分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良网络环境的侵蚀。

家长自己都认为“网上都这么说”,又怎能指望孩子明辨是非?

第二天,我没有放弃。

她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没有点名批评轩轩,而是播放了一部关于不同家庭形态的纪录片片段。

有单亲妈妈带着孩子努力生活的温馨,有重组家庭小心翼翼维系的和谐,也有丁克夫妻享受二人世界的潇洒。

然后,她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能用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家庭吗?”

“那些和我们不一样的家庭,他们就不幸福吗?”

“当我们用听来的‘梗’去评价别人时,想过对方的感受吗?”

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轩轩低着头,手指不停地抠着桌角。

我接着说:“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是温暖的阳光,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剑。我们每个人在开口说话前,都应该想一想,这句话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尊重差异,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善意。”

那堂课后,轩轩主动找到了小赵,小声地说了句“对不起”。

小赵虽然没有立刻原谅他,但眼神里,少了几分受伤,多了几分平静。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要改变一个孩子被错误观念影响的认知,道阻且长。

但她必须坚持。

因为她深知,如果今天她对轩轩的“玩梗”默不作声。

明天,就可能会有更多的“轩轩”,用更恶毒的语言,去伤害更多的“小赵”。

而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梗”,那些被轻易传播的偏见,正在一点点腐蚀孩子们纯净的心灵。

它让孩子们以为,刻薄是“有趣”,歧视是“潮流”。

它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网络戾气的复制者和传播者。

这,远比一次考试不及格,可怕得多。

03

轩轩的“童言无忌”,与“雪人与茶”的“开业大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

实则,在精神内核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都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漠视。

一种为了自我满足(无论是口舌之快还是商业利益)而突破底线的行为。

奶茶店的文案撰写者,在敲下那行字的时候,难道真的没有意识到“汶川地震纪念日”意味着什么吗?

他们所谓的“60年一遇的好日子”,是基于怎样的历法和逻辑?

恐怕,只是为了博眼球,为了制造噱头,为了那点可怜的商业流量。

他们洋洋自得,以为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营销点。

却不知,这种建立在民族伤痛之上的“创意”,是何等丑陋,何等恶臭。

而轩轩,当他把从网络上看来的对单亲家庭的污名化标签,当作“梗”一样抛向小赵时。

他可能也觉得,自己很“酷”,很“懂行”。

他不知道,这种廉价的“酷”,是以牺牲他人的尊严为代价的。

更可悲的是,轩轩的家长,和那些为奶茶店行为辩护的“聪明人”一样。

他们会说:“至于吗?不就是一句话/一个广告吗?”

他们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商家,就是喜欢特立独行,别太大惊小怪。”

他们甚至会反过来指责受害者:“你怎么这么敏感?开不起玩笑/这么玻璃心?”

这种论调,何其熟悉,又何其冰冷。

当商家毫无底线地消费国难,如果我们默不作声,甚至觉得“有点创意”。

那么明天,就可能有商家拿南京大屠杀来搞促销。

后天,就可能有人把烈士的牺牲谱写成低俗的段子。

当孩子用恶毒的语言攻击同学,如果我们只是轻描淡写地认为“小孩子不懂事”。

那么,校园霸凌的土壤,就会越来越肥沃。

冷漠与麻木,是会传染的。

它像一种精神病毒,从社会的肌体,渗透到家庭,再侵蚀到孩子。

奶茶店事件,删帖道歉或许能平息一时的舆论。

但其背后暴露出的商业伦理的缺失,人文关怀的淡漠,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而孩子的遭遇,也给所有教育者和家长提了一个醒。

在信息爆炸,泥沙俱下的时代,如何守护孩子内心的纯良,如何教他们辨别是非,如何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敬畏心,远比教会他们知识点和技能,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

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是像奶茶店那样,缺乏基本人文素养的“商业精英”。

守护每一个逝去的生命应有的尊严,守护每一个孩子心中那份纯粹的悲悯,就是在守护我们这个社会,不至于彻底失温。

别让那些无知的狂欢,成为我们时代的背景音。

也别让冷漠,成为我们默认的通行证。

发声,即便微弱,也是力量。

关注,即便普通,也是态度。

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那把名为“无所谓”的尖刀,会刺向谁。

来源:丁妈妈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