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直接和大家的饭碗相关。进入五月中旬的初夏,春小麦茁壮成长,冬小麦正在拔节,有“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的说法。在立夏过后,人们容易出现心烦、肝郁、上火、湿热、气虚等问题,那么小麦也会派上大用场,它变身的品种——麦芽,能帮助解决很多健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直接和大家的饭碗相关。进入五月中旬的初夏,春小麦茁壮成长,冬小麦正在拔节,有“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的说法。在立夏过后,人们容易出现心烦、肝郁、上火、湿热、气虚等问题,那么小麦也会派上大用场,它变身的品种——麦芽,能帮助解决很多健康烦恼事。
麦芽是什么?老农知道,用饱满金黄的成熟麦粒,催芽后干燥的成品,就是麦芽。麦芽不如牛黄那样稀罕值钱,不如荠菜那样名声远扬,不如陈皮那样有名,它太低调了,现在很多人都叫不上名字,其实,无论是麦子、麦芽,都是中医眼里的宝贝。
从品种上看,麦子可分为大麦、小麦等类型。
从播种时机看,麦子有春小麦、冬小麦的轮替。
从外形看,有圆润的麦粒,也有浮小麦,浮小麦是一味药材。
从用途看,麦子可食可入药可酿酒,麦芽的用途很多,是麦芽糖的原料,能酿造优良的啤酒。
麦芽在我国应用很早,《诗经》记载的“饴糖”,就是麦芽糖,可见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麦芽入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经过千百年的开发,分为三种形式,现代收录于《中国药典》。
一是生麦芽,呈淡黄色,气微,味微甘,无毒,入脾胃肝经。
二是炒麦芽,清炒后呈棕黄色,气香,味微苦,甘,入脾胃二经。
三是焦麦芽,文火炒焦,呈焦褐色,气焦香,味微苦,平,入脾胃二经。
麦芽不仅有三种形态,不仅可酿酒、制糖,它还有5个功效:
1、健脾药。中药材大部分是植物药,可发芽的一般有“芽类入土”的说法。五行中,土对应脾,当小麦发芽成为麦芽,它就有了入脾的归经,脾与胃互表,自然也能益胃。
初夏到盛夏,很容易出现湿热,湿热最先困住脾胃,而后传导至肝胆、下焦,相继出现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等问题,而生麦芽有较强的生发之力,助脾胃升清运化,所以成为便宜好用的祛湿佳品。
2、疏肝药。春季对应肝木,宜升发疏泄,中医药象认为,麦粒发芽后,有向上生长的动力,与春季相应,所以是疏肝良药。
老一辈中医很多喜欢用生麦芽疏肝,比如张锡纯使用生麦芽疏肝手段出神入化,而且还论述了生麦芽、柴胡、金铃子三种疏肝药的区别,如:
柴胡升散味辛,可透邪达表,符合肝喜条达的特点,多与黄芩配伍疏肝;金铃子苦寒清热下气,肝郁气滞,气机上逆,用金铃子可疏通气机;生麦芽可升发肝气,且可入药助胃气下降,可升可降,对肝郁虚劳的病症更适用。
3、消食药。这是麦芽最早被开发的功效,清炒或炒焦的麦芽,香能入脾,助脾运化,消食滞,症见腹脘胀满、打嗝不止、不思饮食,只要吃得多不消化,都可以用。
不过,消食药不只是有炒麦芽、焦麦芽,要知道各种常见消食药的区别。山楂是解肉类油腻的,神曲是消化稻米类主食的,鸡内金是消化食积且脾胃虚弱的,炒麦芽和焦麦芽,是消化淀粉类食物的。
4、回乳药。当产妇乳汁不畅,哺乳期突然断奶时,就可用生麦芽、炒麦芽混合,煎汤服用,生麦芽是疏肝气散肝郁的,可助产妇行气疏肝,打开乳汁通路,炒麦芽是消积除胀的,化开积滞。
但只有需要回乳时,才能使用生麦芽和炒麦芽配合,正常有乳汁时,不能用。
5、退黄药。新生儿离开母体后,有可能把母体胞宫湿热带出来,加上自身排泄不完善,身上就会发黄、形成黄疸,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则可能加重,产妇可喝一些生麦芽水,小儿吞服乳汁后,可散黄退黄。
临床上,麦芽的配伍多见于4个:
炒麦芽配山楂,消食滞、增食欲。
焦麦芽配神曲,治食积不消、腹脘胀满。
生麦芽配干姜,温中散寒,开胃消食。
生麦芽配鸡内金,升发胃气,疏调肝气。
由麦芽配伍组成的方剂,多见于甘枣大麦茶、加味四神膏、山楂麦芽饮等。
注意,阴虚火旺不宜用麦芽,防止升气理气太过,加重阴虚问题;有哮喘和痰火的问题也不能用麦芽,防止病症加重。
总之,麦芽是一个低调但优质的中药材,药食两用,体现了中医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用的特点。麦芽入药,需遵医嘱用药。
来源:李粒粒Li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