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也想借此机会,站在情感自媒体的角度,来跟大家谈谈我对母爱的看法
近日,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原生母女代际情感节目《是女儿是妈妈2》正在热播
我也想借此机会,站在情感自媒体的角度,来跟大家谈谈我对母爱的看法
节目中令人印象比较深刻或者说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黄圣依母女和李嘉格母女
黄圣依母亲的爱是典型的控制型母爱,从小到大黄圣依几乎大小事务都由父母帮定
而李嘉格母亲的爱则是依赖型母爱,希望女儿能够时刻陪伴着她(即便已经结了婚)
也许从邓传理以及薄永霞的立场来看,她们所做的这些都是出于对女儿的爱,深深的爱
但从黄圣依和李嘉格的视角出发,她们则更想要独立的私人空间,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
明明同样被深爱,却又不约而同的想要逃离...
01|母亲对儿女的边界入侵
这不禁让我想起《爱的五种能力》这本书中给我们列举的爱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满足自己需求
第二层次:自以为是的付出
第三层次:满足对方的需求
虽然书中主要强调的是夫妻之间爱的能力,但我认为放到母子(女)亲情上一样受用
薄永霞对李嘉格的爱就属第一层次
婚后李嘉格有了自己新的生活节奏,所以拒绝过度黏腻,妈妈却因此认为母女情分变了味
她对李嘉格的爱更多停留在需要对方的层面上,相比邓传理,薄永霞明显缺乏爱的能力
而邓传理对黄圣依的爱就是第二层次
她只给予自认为女儿所需要的付出,只关注自己有没付出,却从未关注女儿是否喜欢
这类型父母经常还有一个口头禅就是:“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了你好。”
看起来是爱,实质上却是以爱的名义在控制孩子,这点上薄永霞跟邓传理并无本质的区别
而生活中类似的案例其实也大有人在
比如定时定点的给孩子喂奶,而不是说孩子饿了就给他喝,饱了就不喝的逻辑
母亲总是有意无意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
致使他们完全丧失自发性和真实感受,没有了反抗力量,长大后,凡事都只会习惯性顺从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黄圣依跟扬子17年的隐忍婚姻不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嘛,离婚或许正是她重新掌控人生的开始
02|儿女对母亲边界入侵的回应
但我们能说这类型的母爱就不叫爱吗
虽然看起来有点自私,但她们的发心和初衷始终是好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方法用错了
你可以说她们不会爱,但不能说她们不爱
而这也正是当下广大“中国式父母”,都在普遍面临的一个育儿类难题
一来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大家庭”的观念,父母与子女代际边界较为模糊
母亲会认为参与子女生活是责任而非越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参与才是不称职
就像我母亲常常会在不了解我们家的客观情况,以及我们夫妻两对未来规划的前提下
总是以各种形式叮嘱我应该要二胎,告诫我:“人活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多子多福吗”
我能说这不是爱吗?当然不行
但我可以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她,让她明白我是独立的个人,不可能完全按照她的想法去生活
二来,老一辈艰苦的生存环境,以及受教育低所造成的认知不足,容易造就她们“恐慌式”心理
即便她们知道应该放手让子女独立成长,可一旦遇到事,又会因为恐慌而横加干预
内心始终处在“放手”跟“干预”之间徘徊不定
她们其实也是挺纠结的,只是有时候确实又拿自己没办法,总是担心子女们过得不够好
作为子女,我们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也应该学会主动拉近与母亲之间的距离
让她明白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利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帮助母亲真正的认清自己
告诉母亲我们已经长大了,是时候轮到我们年轻人来照顾你们了,你们应该少操心多享福才对
最终在恰当的边界里,同母亲一起携手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而不该总是习惯性的逃离,反感,不解,责备母亲总是唠叨个没完,让矛盾永远存续下去
作为母亲,我们也要知道每个时代的幸福观都是不同的,对什么是好生活的定义也不一样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一个人成长是从绝对依赖父母到不再依赖父母的过程,而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应该是从绝对照顾到不再照顾的过程
来源:福州房产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