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 年,原奇瑞新能源副总经理方运舟带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技术背书创立合众新能源,立志打造 “让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触手可及” 的品牌。2018 年,哪吒汽车首款车型 N01 上市,凭借 5.98 万元起的低价策略打开 B 端网约车市场,但初期销量平平。真正
一、发展历史:十年造车路的高光与暗礁
2014 年,原奇瑞新能源副总经理方运舟带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技术背书创立合众新能源,立志打造 “让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触手可及” 的品牌。2018 年,哪吒汽车首款车型 N01 上市,凭借 5.98 万元起的低价策略打开 B 端网约车市场,但初期销量平平。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 2020 年,哪吒 V 以 5-8 万元价格切入三四线城市,2022 年销量突破 10 万辆,成为 “国民代步车”,同年以 15.2 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冠军。
这一阶段的成功离不开资本助推。2021 年,360 集团周鸿祎以 29 亿元领投 D 轮融资,持股 16.59%,推动品牌营销转型;宁德时代通过战略投资提供电池技术支持;南宁、宜春等地国资注入产业基金,助力生产基地建设。2023 年,哪吒汽车完成 70 亿元交叉轮融资,并计划在香港设立国际总部,海外市场拓展加速。
然而,高端化转型成为转折点。2022 年推出的哪吒 S(18-30 万元)和 GT 跑车(17-23 万元)因品牌溢价不足销量低迷,2023 年总销量同比下滑 16% 至 12.75 万辆,仅完成目标的 51%。2024 年销量进一步暴跌至 6.45 万辆,2025 年 1-2 月销量不足 500 辆,供应链几近断裂。
二、发展瓶颈:技术、品牌与资金的三重困局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尽管哪吒汽车在 2023 年发布浩智滑板底盘等技术,但其研发费用占比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21-2023 年累计研发投入仅 38 亿元,不足蔚来同期的 1/3,导致核心技术如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等与头部品牌差距显著。浩智滑板底盘虽具备技术优势,但量产进度滞后,未能及时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品牌定位摇摆与营销困境哪吒汽车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在下沉市场建立了 “代步车” 认知,但高端化转型时缺乏品牌故事支撑。2024 年周鸿祎公开批评 “不懂营销”,推动 CEO 张勇调整团队,但直播卖车、“红衣大叔” IP 等举措未能扭转品牌形象。相比之下,比亚迪通过王朝系列、海洋系列实现价格带全覆盖,而哪吒汽车在 10-20 万元区间缺乏差异化产品。
资金链断裂与债务危机新能源汽车的 “烧钱” 特性在哪吒汽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1-2023 年累计净亏损 183 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持续为负,2023 年底现金储备仅剩 28.4 亿元,而流动负债高达 19.91 亿元。供应商欠款达 60 亿元,134 家核心供应商被迫签署 20 亿元债转股协议,剩余 40 亿元未偿还;创始人方运舟名下 1986 万元股权遭冻结,公司被执行金额超 1.6 亿元,欠税 215 万元。
三、破产审查的导火索:从限消令到供应商围堵
2025 年 5 月 13 日,上海禹形广告有限公司以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为由申请合众新能源破产审查,揭开了冰山一角。事实上,合众新能源早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员工薪资等问题多次被限制高消费。2024 年 10 月,埃夫特因被拖欠 4819 万元设备款起诉哪吒;2025 年 3 月,合众新能源与供应商协商债转股方案,但仍有 1.4 亿元执行款未清偿。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国资信任崩塌。南宁、宜春等地国资虽持股超 13%,但原承诺的 30 亿元注资仅到位 18 亿元,地方政府对创始团队失去信心,质疑财务透明度。360 集团 2023 年财报显示,对哪吒汽车投资浮亏 6.87 亿元,周鸿祎停止 10 亿元后续投资,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四、台前幕后:股权博弈与管理层动荡
股东结构与资本博弈合众新能源的股权结构呈现 “国资 + 产业资本” 特征:南宁民生新能源(13.16%)、北京华鼎新动力(9.82%)等国资背景股东与 360 集团(9.37%)、宁德时代形成制衡。2024 年 E 轮融资中,领投方计划以 30 亿元控股 50%,但因估值从 423 亿元缩水至 60 亿元引发老股东强烈反对,最终搁浅。这种资本博弈导致战略决策效率低下,错失转型时机。
管理层更迭与战略摇摆2024 年底,原 CEO 张勇卸任转任顾问,创始人方运舟重新掌舵并实施激进改革:全员降薪(高管降薪 30%)、裁员 20%、关闭部分自营门店转向经销商模式。然而,这些措施未能扭转颓势,反而引发员工与经销商不满。2025 年 4 月,全国 20 余家经销商集体前往桐乡工厂维权,要求返还车款、恢复售后服务。
技术资产与海外布局尽管陷入危机,哪吒汽车仍握有核心技术资产。浩智滑板底盘采用 CTC 电池系统,支持 L4 级智能驾驶,充电 15 分钟续航增加 500km,被视为未来竞争力关键。海外市场方面,哪吒汽车在泰国、印尼建立工厂,2024 年出口占比 15%,但受当地政策限制,若无法实现本地化生产将面临巨额罚款。
五、未来走势:破产重整还是黯然退场?
破产审查的可能路径根据《企业破产法》,嘉兴中院需在 15 日内决定是否受理破产申请。若受理,合众新能源可能进入重整程序,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资产。浩智滑板底盘、海外工厂等技术资产具备吸引力,丰田等车企曾传出收购意向(虽被否认),显示潜在市场价值。若重整失败,将进入清算程序,40 万辆保有车辆的售后、员工安置等问题将引发连锁反应。
国资与产业资本的博弈南宁、宜春等地国资面临两难选择:继续注资可能加剧财政负担,但若哪吒汽车破产,前期投入的生产基地、产业基金将血本无归。360 集团、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更关注技术资产的变现可能。若国资牵头成立重整基金,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重组,或能为哪吒汽车争取生机。
行业洗牌的缩影哪吒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野蛮生长” 到 “存量竞争” 的转型阵痛。2025 年,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挤压二线品牌生存空间,而哪吒汽车在技术、品牌、资金上的短板被无限放大。若其最终退出市场,将成为继雷丁、绿驰后又一标志性事件,加速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
六、独立意见:新能源造车的 “生死命题”
哪吒汽车的案例揭示了新势力车企的典型困境:过度依赖资本输血、技术积累不足、品牌溢价缺失。其未来命运取决于三点:
技术资产的价值重估:浩智滑板底盘等技术能否吸引战略投资者,成为重整核心筹码。
国资的战略定力:地方政府需权衡短期财政压力与长期产业布局,避免 “为沉没成本买单”。
行业整合的窗口期:在头部企业加速扩张的背景下,哪吒汽车若无法在 6-12 个月内完成重组,可能错失最后的生存机会。
对行业而言,哪吒汽车的危机敲响警钟:新能源造车已进入 “技术 + 资金 + 品牌” 的综合实力比拼阶段,单纯依赖营销或资本运作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建立用户心智的企业,才能在淘汰赛中存活。而哪吒汽车能否上演 “哪吒闹海” 的逆袭,仍需观察资本与市场的最终抉择。
来源:后知后觉者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