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杭州的“85后”家长晓春,最近户外遛娃时,总会随身携带一把小铲子和小剪刀。
为啥“打野”,突然成了2025年户外遛娃新顶流?
文丨鱼圈教研团 编丨Jenny来自杭州的“85后”家长晓春,最近户外遛娃时,总会随身携带一把小铲子和小剪刀。
只要一踏上乡间,她的视线便会不由自主地扫向路边的草丛,时刻搜寻野葱、马兰头、荠菜的踪影,没有一棵野菜可以逃出她的手掌心。
她笑称,这是身为“打野人”的自觉。
晓春口中的“打野”,原是游戏用词,这两年成了“挖野菜”的戏称。
像晓春这样对“打野”充满热情的年轻家长,不在少数。
3月以来,小红书平台上 “挖野菜” 等打野相关话题热度飙升,阅读量高达1.99亿。
90后园艺店主徐闯在采访中表示,今年,他家店铺中“挖野菜神器”这类词的搜索量增长了58%。店里的购买人群基本都来自一二线城市,购买年龄段集中在30~40岁之间,购买需求主要为户外人群和有亲子采摘需求的家庭。
在“打野”潮流下,工作日穿着精致的中产家长们,一到周末,便脱去“都市丽人”华服,纷纷带娃奔赴户外寻找野菜。
为啥“打野”,突然成为2025年户外遛娃新顶流了?
不用氪装备
打野主打低成本遛娃
戏曲《红鬃烈马》主人公王宝钏原本是个被批判的人物。
她为了等待从军18年的丈夫薛平贵,独守寒窑,日日以挖野菜果腹,网友讽刺她是“顶级恋爱脑”。
图源淘宝
但当当代人爱上挖野菜,并体验到挖野菜的妙处后,开始从原先的“质疑宝钏”,逐渐走向了“理解宝钏,成为宝钏,超越宝钏”。
打野的妙处之一是,成本低。
前两年,家长圈户外遛娃的主流方式是露营、骑行,并催生了巨大的市场。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露营市场规模达到1682亿元,2024年,高端公路车成交额增长240%。
这两者但凡沾染上了一样,家里总会多点装备,钱包总要受点罪。
但“打野”让人毫无压力。
相比起价格上千的帐篷、上万的公路自行车,“打野”只需一个塑料袋、一把几块钱的小铲子/小剪刀,就能支棱起来。
图源淘宝
野菜是大自然赠予的宝藏,公园、田间地头到处都有。
晓春大致盘点过自己近期的打野支出:“装备几乎就不花什么钱了,家里面都有,可以反复使用。钱主要花在水和零食上了。”
妙处二是,打野能创收。
以晓春为例,上周末,她和孩子满载而归,挖了很多马兰头、荠菜。
晓春的打野收获
晓春笑着跟鱼圈算了一笔经济账:“盒马的马兰头5.9元一斤,荠菜5.99元一盒,才只有150g。我们这趟少说也赚了二十块。”
这种薅大自然羊毛的感觉,使得晓春对挖野菜更有热情。
打野还能创造一份美好的亲子回忆。
对于童年有过打野经历的家长而言,打野的体验相当于重回童年。童年没有打野经历的家长,感受到了满满的新鲜感。
对于孩子而言,此刻的打野,则是未来回忆童年时的美好素材。
晓春说:“我现在想起小时候挑马兰头都会觉得很美好。孩子也一样吧,以后他想到小时候和爸妈、朋友一起挖野菜,应该也会觉得很开心。”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家、动物研究所博士陈睿,
将带来“自然教育”专场直播,
识别二维码,即可预约打野,
最大的门槛是对野菜的认知
不管穿的是始祖鸟、萨洛蒙还是Lululemon,决定一个人打野实力的,不是外在装备,而是“野菜”知识储备。
首先,你要在遍地绿色的植物中,找出哪些菜是自己想找的野菜;其次,你需要辨别,哪些野菜不可食用。
这并不简单。举个例子,野葱和葱兰外表上极像,但前者吃起来喷香,后者不仅不香,而且还会让人呕吐、腹泻、昏睡甚至休克。
误把葱兰当野葱的新闻就发生过多起。
晓春第一次带娃打野时,就吃了“不认识野菜”的亏。
她原以为找野葱很简单,在网上找了一个著名的野葱打野地之后,就带着孩子和铲子出发了,结果到了现场,连根野葱的影子都没找到。
好不容易找到了几根看起来像野葱的植物,经微信小程序识别,不是。
许多“都市丽人”初次打野,都和晓春有类似的经历。
于是,紧随潮流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各种关于“打野”的教程。
从“打野地图”、野菜辨别技巧、挖野菜攻略到组队帖子,应有尽有。
有了这次失败经验,后来再去打野,晓春会提前看网上这些攻略。
每一样野菜的外表特征她都牢记于心:荠菜有锯齿状的大叶片;蕨菜有一个弯弯的柄;野葱的根是白色的,外皮也是白色的。
连带着野菜的生长习性,她也了解得越来越多。
比如春天的雨后,湿漉漉的草地上会长出地皮菜。
晓春挖到的地皮菜
熟能生巧,晓春渐渐成为了朋友圈里的“打野”大神,每次的朋友圈都能收获“哇”声一片。
4岁的娃也随着晓春一起成长。他不仅学会了辨认蒲公英、荠菜、水芹菜、马兰头等野菜,动手能力也逐渐增强,对剪刀、铲子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以前,孩子不喜欢下雨天,但自从挖了地皮菜之后,孩子对下雨天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且说出了诗一般的语言:“地皮菜是下雨天给我的礼物。”
更为宝贵的是,从挖野菜到做野菜,孩子体验了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过程。“清明前,我带孩子用自己挖的艾草做了清明团子,孩子第一次了解了清明团子的来龙去脉。”晓春分享道。
这种不花钱的自然教育,使得晓春带娃打野的动力十足。
挖野菜、挖笋、采摘
这届家长爱带娃“干活”
除了挖野菜,这届热爱户外的家长,春天里必做的事,还有挖笋。
挖笋的经济成本会更高一些。因为野笋极少,大多数笋都是村民的私人财产,不能随便挖。
挖笋还是个技术活,找笋、挖的方式都有技巧。
因此围绕挖笋,近两年萌生了很多亲子研学项目。在这些项目中,挖笋通常和爬山、采茶等活动捆绑,收费从100元/人到168元一大一小不等。挖完笋,家长们的眼光还会转向覆盆子、樱桃等采摘活动。
携程数据显示,3月以来,“农庄+时令采摘”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50%。
安徽金寨大湾店的店长在采访中表示:“清明假期预订量达平日的3倍,不少家庭专程到村里来带孩子体验野菜采摘,下山后用新鲜食材DIY一桌‘山珍宴’。”
不管是“打野”“挖笋”,还是采摘,这场在众多家庭中兴起的山野浪潮,蕴含着新一代家长教育理念的变化。
第一,家长们意识到,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只有课本补习班,也应该有春天的野菜,夏天的溪流。
带孩子到大自然,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脱离书本和电子设备,触摸草木泥土的机会。
这过程中,孩子既能用五感丈量自然之美,也能观察、提问、探索,充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第二,家长们越来越重视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户外时光创造了一个全身心陪伴的场域。
没有手机、没有消息提示音,只有孩子找到野菜的欢呼,徒步时默契的喘息。
爱,在这些时光中具象化。
第三,大自然平等滋养每一个人。
孩子在大自然中野蛮生长,体力与远视储备得到“充值”。
家长在大自然中忘记工作带来的压力,得到平静与放松。户外遛娃,何尝又不是遛工作繁忙的自己呢?
不知道各位家长今年有带娃打野吗?欢迎评论区晒出你们的战果!
(注:野味尝鲜,安全第一。请谨慎采摘野菜。)
鱼Sir家长圈(ID:fishsiredu),畅销书《自驱娃成长手册:父母全科规划指南》原创团队,主理人鱼Sir,爱评测/码字的人类高质量二宝爸,致力于让百万家长买得对,用得好,花得少!亲测学习/生活好物都在鱼圈·家长成长规划营。
下周二晚,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家、动物研究所博士陈睿,
👇👇👇来源:外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