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好防灾减灾的平时功夫,筑牢千家万户的安全长堤,需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更需要“不以事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退却”。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好防灾减灾的平时功夫,筑牢千家万户的安全长堤,需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更需要“不以事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退却”。
今年“5·12”是汶川地震17周年,也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多所学校的师生在地震中实现了安全撤离,监控记录下这些堪称“教科书”式避险疏散的画面。5月12日,中国地震局微信公众号梳理了四川、青海、福建、云南、河北等省5所中学的典型案例,从真实的监控画面中拆解避险疏散的关键动作,后续还将陆续推送典型案例详细内容及各学校日常亮点做法,供交流学习。
震动时组织学生躲在课桌旁,用书本护住头部,震动结束后迅速组织学生分楼层、分班级疏散;及时提醒学生严格按照“伏地、遮挡、手抓牢”的要求就近避险,并在楼梯拐角等容易造成踩踏的地点指挥学生有序撤离;震动结束后学校响起应急疏散广播,学生从教室前后门就近快速有序疏散至操场……尽管地震发生在不同地方,但相关疏散撤离的操作十分相似,两三分钟内完成安全疏散的结果也高度一致。
精细化制定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学习和避险疏散演练、科学制定“校领导-年段长-班主任-学生干部”分级响应机制……这些都是学校平日里提升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疏散能力的关键举措。有学校每周开展一次地震逃生演练,甚至有住宿学校在地震发生前两小时刚刚开展过夜间应急逃生演练——不难看出,每一次演练、每一次安全教育都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这也再次说明,把功夫下在平时才能更好地筑牢安全防线。
防灾减灾的平时功夫,须下在提升全民灾害防范意识上。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从千篇一律的“大路货”变成直击灵魂的“精准推送”,是近年来相关方面探索的重点。在开设讲座、发放宣传册等传统做法之外,诸如开展沉浸式安全教育的地震科普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的微短剧、对灾害破坏性进行模拟实验的电视节目等,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不舍得换台”“想多看两眼”的反馈里,藏着提升防灾减灾宣教效果的密码——从思想上先重视起来,能够更好地“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
防灾减灾的平时功夫,须下在尽最大可能做好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上。从城市地下空间、老旧管网,到楼梯间防火门、电梯轿厢,从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到家中的燃气、电器,提前排查身边隐患,及时整改,是防灾减灾的关键。相关地方和单位要善于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高排查效率和精准度,同时可鼓励群众通过“隐患随手拍”等活动参与相关治理和监督。防灾减灾没有旁观者,共建共治的参与主体越多,效果才能越好,损失才能更少。
防灾减灾的平时功夫,还须下在增强灾害预测预警和救助救援能力上。“地震横波将在5秒后到达”——最近一段时间,有地方发生地震后,如何开启手机中的地震预警功能往往成为热议话题,这其实是汶川地震后我国在地震预警领域进行技术、机制、标准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对暴雨暴雪、大风沙尘等极端天气的精准预报提示相关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已成为日常。与此同时,有关方面一直努力强化基层的应急基础和力量,确保在灾害初期能够迅速有效应对。这些经年累月的努力和准备,正是我们抵御灾害的最大底气。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发展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好防灾减灾的平时功夫,筑牢千家万户的安全长堤,需要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更需要“不以事小而不为,不因事难而退却”。期待人们把对成功避险疏散案例的点赞,化为365天里具体而微的行动,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更好照进现实,让防灾减灾取得更大成效。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