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幕幕拔节生长的画面:浑河之畔,80万吨/年乙烯装置脱瓶颈改造项目正以“搭积木”模式拼出新产能,推动抚顺石化产业向高端化跃升;抚顺特钢8万吨高合金小棒材生产线满负荷运转,100多个市场急需特钢品种,正填补国内多项材料空白。
抚矿集团创新技术建设高效光伏发电项目,实现矿区资源综合利用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打造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样板。本文图片由本报特约记者门莹摄
抚顺新钢铁智检中心实现全程检测智能化。
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滤袋沿着自动轨道有序轮转,工人坚守岗位熟练操作。
核心提示
这是一幕幕拔节生长的画面:浑河之畔,80万吨/年乙烯装置脱瓶颈改造项目正以“搭积木”模式拼出新产能,推动抚顺石化产业向高端化跃升;抚顺特钢8万吨高合金小棒材生产线满负荷运转,100多个市场急需特钢品种,正填补国内多项材料空白。
这是一串令人振奋的数据:一季度,抚顺市经济运行实现量质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零额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3%,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省前列。
项目火热、数据飘红的一季度刚过,抚顺即刻擂响“双过半”战鼓。从特钢“骨骼”挺起高端制造脊梁,到乙烯装置闪耀“中国智慧”光芒;从“项目管家”跑出服务新速度,到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抚顺市以“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为坚定不移的航向,巩固基本面、稳住基本盘,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的双轮驱动下,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激活新质基因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加快培育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抚顺市给出答案:集聚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抢占竞争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
作为抚顺市冶金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核心技改项目,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8万吨高合金小棒材生产线正释放强劲动能。这条总投资超5亿元、2022年6月开工建设的复合生产线,于2024年试生产后迅速抢占市场高地,目前订单已排至2025年6月,彰显出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实力。
数据显示,高合金小棒材及线材年产能从不足2万吨提升至8万吨,实现4倍增长;吨钢成本降低超2000元。试生产阶段(2024年10月26日至2025年3月31日)已累计生产8385吨,产品涵盖合工钢、不锈钢、汽车钢等100多个市场急需品种,其中不乏核电、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关键材料。
生产线以高智能化、高精度轧制为核心亮点,成功挑战多项行业难题。不仅完成1Cr18Mn18N-F、FGWZ550等难变形、控温品种生产,更在高温合金ERNiCrMo-3、GH2132,不锈钢6Cr13Mo、NPR-3等线材品种上实现技术攻关。“轧制规格跨度大、尺寸精度要求高,我们通过驻厂跟班、定制化工艺优化,逐一破解生产、设备和工艺的难题。”生产安全科副科长陆彪介绍。
高合金材料凭借优异的硬度、耐高温等特性,是高端装备制造的“骨骼”。项目投产后,不仅填补国内部分高性能特殊钢空白,更以多元化产品矩阵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企业从传统特钢生产商向高端材料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作为地方重点产业升级项目,其对抚顺市延伸特钢产业链、提升“智造”能级、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
在抚顺特钢厂区外,抚顺的传统产业正经历着“改头换面”的变革。总投资172.6亿元的98个技改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中。今年首季技改投资同比增长65.8%,135个“智改数转网联”项目同步推进,带动石化、煤炭等传统产业产值逆势上扬:抚顺石化公司、抚矿集团产值分别增长4.5%、10.97%;抚顺新钢铁钢材直供率达到53.8%;抚顺特钢“三高一特”产量增长6.3%。
结构调整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崛起增强了发展的后劲。
抚顺市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首季,雏鹰瞪羚企业增长15.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1.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
从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加码,到未来产业 “揭榜挂帅”提速,抚顺正以分秒必争的劲头,推动新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让创新引擎更强劲,全力朝着“双过半”目标加速奔跑。
打造项目强引擎
换挡提速驱动发展
投资和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浑河之畔,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抚顺石化公司80万吨/年乙烯装置脱瓶颈改造及能效提升项目是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打造万亿级产业基地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5.8亿元。“我们采用‘边生产边建设’的‘搭积木’模式,既不影响现有产能,又能实现高效建设。”项目副经理段勇指着距离预制场15米的8台乙烯裂解炉说,新建装置将在预制场进行建设、组装,全部完成后平移至生产区,与原有装置无缝拼接。
装置国产化技术闪耀着“中国智慧”的光芒,从新建20万吨/年溶液法聚乙烯装置到16万吨/年丁二烯抽提装置,均采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今年,项目将完成投资15亿元,年底完成进度51.8%,预计2026年全面投产。届时将推动抚顺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巩固其在新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沈佳高铁沈白段建设现场,铁轨如银龙卧波,延伸向远方。4月25 日,沈佳高铁沈白段抚顺境内铁轨铺装完毕,开启静态验收 。“这次静态验收比计划提前了10天。”现场负责人的话语中满是自豪。从寒冬腊月的坚守到春日暖阳下的奋战,项目建设者争分夺秒,攻克地质复杂、冬季施工等重重难关。抚顺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度。抚顺市铁建办梳理出影响项目建设十方面24个问题,以文件形式下发任务清单,采取周通报、日调度方式催办督办,全程护航项目建设。如今,这条钢铁巨龙已初见雏形。
“2025年作为‘项目建设年’,我们聚焦政策机遇与赛事承办契机,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抚顺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话语铿锵。从微观项目到宏观数据,抚顺项目建设实现了点面结合的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市开复工项目284个,同比增长14%,其中新开工项目87个,较去年同期增加40个,项目盘子不断扩容。石化乙烯扩能、新钢铁高炉改造、高新区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项目首季全面开工,清原抽水蓄能二期等17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清单,重大项目的“压舱石”效应愈加显著。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升级,从传统改造到新兴产业培育,一个个项目如强劲引擎,驱动城市转型发展换挡提速。
战鼓擂响,冲刺“双过半”的号角在抚顺鸣响。为延续强劲发展势头,抚顺以“一刻不松劲”的紧迫感实干奋进。塔吊林立的工地、机器轰鸣的车间,处处涌动着奋进热潮,抚顺正奋力将开门红的火热态势,转化为“半年红”的亮眼答卷。
形成营商强磁场
吸引客商抢发展先机
5月6日清晨,抚顺渼瑞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丙烯酰胺聚合物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穿梭。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张勇戴上安全帽快步走进工地。“袁总,设备调试还顺利吗?施工过程有啥困难尽管说!”见到公司副董事长袁宝玉,张勇熟络地拍了拍他肩膀,顺手掏出笔记本,仔细记录着设备安装进度。这样的场景,在项目建设的这一年里,已是常态。
丙烯酰胺聚合物项目是2024年抚顺市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总投资3.86亿元,其生产的“百业助剂”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已签下5亿元订单。“订单追着项目跑,就盼着能尽快达产!”袁宝玉话语中满是期待。然而,项目建设涉及诸多要素,需要政府与企业携手共进,打通项目建设的堵点。
“审批涉及多个部门,资料准备毫无头绪,老张得知后,带着企业逐个部门对接,每天奔波忙碌。”袁宝玉回忆道。作为“项目管家”,张勇从手续办理到水电供应全程服务,还将图纸绘制等单位拉进工作群,把图纸审核流程压缩到一周。
称呼的变化,见证着政企关系的转变。曾经,袁宝玉称张勇为“张局长”,如今却亲切地喊他“老张”。这背后,是信任与熟稔。
抚顺市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政府俯下身子、主动靠前,与企业心贴心、肩并肩,才能真正打通项目建设的堵点,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如今,项目进入设备调试的关键阶段,张勇的工作节奏更紧张了,主动提速推进企业投产筹备。“企业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只有把服务做到前面,才能让项目早建成、早见效。”张勇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企业提出的需求,其中大部分已经画上了“对勾”。
政企拧成一股绳,协同共进,让项目建设的速度大大提高。不到一年时间,办公楼、库房、中控室、实验室等主体拔地而起,甲类车间已经开始设备调试,不久就能够进行试生产;丙类车间正在安装仪表。政府的高效服务让项目建设周期缩短了近7个月。
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厂区,袁宝玉难掩喜色,指着远处一片空旷的土地说:“我们计划再投资3亿元,建设一个新厂区,目前已经进入土地审批阶段。”
优质的营商环境如同强大的磁石,吸引着企业纷至沓来,落地生根。在当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拥有更优的营商环境,谁就能赢得企业的青睐,抢占发展先机。
抚顺正用营商环境的“强磁场”,激发发展新动能——一季度,抚顺上下抢抓“时间窗口”,出台了进一步推动落实国家及省稳经济促发展政策的38条工作举措,以关爱企业专项行动、“双进双促”行动为载体,深入企业一线,“一企一策”精准“把脉开方”,已成功破解271个发展难题,为企业扫清障碍。当下,抚顺正以营商“软环境” 构筑发展“硬支撑”,向着“半年红”目标全力冲刺。
来源:东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