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河西走廊,祁连山巅的积雪化为潺潺春水,努力润泽着山丹县这片干旱的土地。山丹是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县份,水资源稀缺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紧箍咒”。然而,在陈户镇岸头村的芦笋大棚里,却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棚内,青翠的芦笋嫩茎破土而出,54岁的陈正安正蹲在大棚间,轻
五月的河西走廊,祁连山巅的积雪化为潺潺春水,努力润泽着山丹县这片干旱的土地。山丹是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县份,水资源稀缺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紧箍咒”。然而,在陈户镇岸头村的芦笋大棚里,却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棚内,青翠的芦笋嫩茎破土而出,54岁的陈正安正蹲在大棚间,轻轻抚摸着嫩笋,思绪仿佛回到了2018年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春天。那时,他攥着外出考察带回的种植手册,在质疑声中叩开了机遇之门,用七年时间,将一根芦笋写成了乡村振兴的“致富经”。
陈户镇岸头村种植户 陈正安:当初提倡“一村一品”,由我在钢架大棚种植黄秋葵。我考察了黄秋葵,然后到武威民勤考察了芦笋,那边种植效益挺好的,我萌发了种植想法,就引进了山东菏泽的芦笋种苗。2018年开始种植,2020年开始采收,2022年到现在属于丰产期。
“河西走廊的春风能吹散帐篷,更别提刚破土的芦笋。”回忆起初创艰辛,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声音微颤。“头两年没收益,光工人工资就压得喘不过气。”面对亏损,他白天泡在田间调试水肥比例,夜晚自学种植技术。彼时刚流转的300亩土地上,垄沟被狂风掀得七零八落,大水漫灌的泥浆裹挟着沙粒淤塞根系,他与家人拎着铁桶逐株浇灌。2022年,随着芦笋进入丰产期,收入达20万元,订单农业模式更让芦笋销路无忧。
陈户镇岸头村种植户 陈正安:刚开始我起了垄,因为没有滴灌设施,大水漫灌垄上去不了水,又用桶浇水。山丹风沙大,3月至5月早晚温差大,芦笋见风长势不好,温差大导致芦笋品质不好,后来盖了大棚控温差、防风,前两三年种起来费的好大的心。
转机出现在县上大面积推广节水农业。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尝试山丹县推广的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结合芦笋的生长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和创新。在大棚里铺设了滴灌带,实现了精准灌溉,让每一滴水都能充分被芦笋吸收。同时,还采用了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减少了白色污染,还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经过七年的持续摸索,陈正安逐步掌握了芦笋种植技术,实现了芦笋种植技术的本土化。从最初的65座芦笋钢架大棚发展到如今的116座芦笋钢架大棚,他的芦笋产业越做越大。在他的种植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技术创新的点点滴滴。引入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够根据芦笋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精准地提供养分和水分,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品质。配套建设的300平方米冷库,破解了芦笋保鲜难题,延长了销售周期,让芦笋能够卖出更好的价钱。
眼下,每公斤售价稳定在8-10元。“以前种茼蒿、萝卜,一亩地刨去成本剩不下500块,现在翻了好多倍!”他掰着手指算账,黝黑的脸上漾起自豪。更让他欣喜的是,村上通过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5个村庄4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1万元。走进陈户镇岸头村的芦笋钢架大棚,一株株形似碧玉簪的芦笋破土而出,陈正安和十余名村民躬身其间,沿着田垄拿着剪刀采摘新长成的芦笋,不一会儿功夫,采收篮里的芦笋就摆的冒了尖。在分拣车间内,工人们分选、裁切、打包、装箱……一派繁忙景象,在旁边打成捆的芦笋即将进入市民餐桌。
山丹县陈户镇岸头村党支部书记 徐盛林:这几年下来,可以说,芦笋产业实实在在成了我们岸头村的“富民引擎”。光是季节性用工就吸纳了30到40人,旺季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务工人员人均纯收入在8000到10000元,每年纯地租可达6万元。
更深远的变化在产业层面显现。2021年,合作社与甘肃神禾农业合作,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开发芦笋罐头、芦笋饮料、芦笋啤酒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0%。
陈户镇岸头村种植户 陈正安:农业是比较有前途的行业,但是必须付出比较大的辛苦。我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这一路走来,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让我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条路我算是走对了。(山丹融媒记者 拜占红)
一审:吴艳凤
二审:吴鹏
三审:杨建刚
来源:丝路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