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以“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治水事业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同推进城市节水”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于5月11日至17日正式启动。这一活动不仅积极响应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节水战略,更是在推进城市化更新进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对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深刻实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命脉。从古至今,城市因水而兴,文明因水而盛。将协同推进城市节水的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这一系统性工程,构建全民参与的节水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城市更新,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水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升级。当前,我国城市普遍面临“水质型缺水”与“资源型缺水”的双重挑战。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老旧管网改造、海绵城市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推广等新技术、新手段,为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江苏无锡新建50座雨水收集设施,实现年蓄水量2.24万立方米,成功将雨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湖北荆门通过老旧管网改造和搭建智能监测平台,将城市水网管道漏损率降至10%以下,同时建立市民上报漏损奖励机制,年挽回经济损失超10万元。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推广节水型器具,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统筹雨水滞蓄与景观设计,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城市更新与城市节水的深度融合。这种“补短板”与“强筋骨”的有机结合,既提升了用水效率,也为城市的韧性发展筑牢了基础。
弘扬节水文化,实现从“个体自觉”到“社会共治”,是城市节水的必由之路。从节水实践来看,节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命题。在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期间,多地开展了节水宣传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的“四进”活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普及用水知识和节水技能,创新节水宣传形式,提升城市节约用水的渗透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探索“节水+文化”“节水+艺术”“节水+产品”等创新活动,要求各地将节水理念融入文艺作品、文创产品中,进一步提升了宣传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如,山东省组织开展城市节水成效展暨创意视频创意画大赛,江苏扬州则通过举办节水艺术展览的方式传播节水故事。这些举措打破了传统的说教模式,让节水从“口号”变为“行动”,从“个体习惯”升华为“社会共识”,从“被动节水”转变为“主动护水”。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兼顾、分工协作,打破部门、地域与领域的壁垒。要知道,推进城市更新与城市节水涉及建设、水利等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方面,城市更新需将节水指标纳入规划体系。像海绵城市建设要统筹雨水滞蓄与景观设计,老旧小区改造要同步推广节水型器具。另一方面,节水目标需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平衡。例如,武汉市通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再生水用于城市绿化、工业生产和生态补水。汉口江滩绿化带采用黄浦路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浇灌,年节省水费近百万元。这些实践证明,节水并非发展的“绊脚石”,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不只是一场活动,更是一份关乎文明延续的宣言。在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我们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节水、惜水、护水理念融入城市肌理,让每一滴水都能在循环利用中延续价值,在精心保护中焕发新生。让每一滴水都成为滋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甘泉,为子孙后代守护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
来源:疯狂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