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初的土右旗将军尧镇武大成尧村北,晨光中泛着新翻泥土的芬芳。45岁的贾大军站在田垄上,黝黑的脸庞绽开笑容:“快看咱们的新装备!”他指着田间两台红色起垄覆膜一体机。机器轰鸣前行,旋转的犁刀切开土层,新翻的泥土如波浪般翻涌,地膜如黑色绸缎般铺展,在晨光中泛着细碎
起垄覆膜改善土壤水盐环境。
5月初的土右旗将军尧镇武大成尧村北,晨光中泛着新翻泥土的芬芳。45岁的贾大军站在田垄上,黝黑的脸庞绽开笑容:“快看咱们的新装备!”他指着田间两台红色起垄覆膜一体机。机器轰鸣前行,旋转的犁刀切开土层,新翻的泥土如波浪般翻涌,地膜如黑色绸缎般铺展,在晨光中泛着细碎的光芒。贾大军仔细检查着地膜的贴合度,粗糙的手掌轻轻按压:“这垄距精准,覆膜严丝合缝,播种绝对没问题。”
今年,贾大军流转了万亩土地,6000亩种植密植玉米,4000亩种植葵花。“前几天参加玉米单产提升培训会,从选种到覆膜、高密度种植再到引黄滴灌技术,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我又新购置了2台水肥一体化机,加上今年墒情好,预计玉米亩产能突破2000斤。”
将军尧镇位于土右旗东南部,地处黄河北岸的冲积平原,是典型的黄河灌区乡镇。以将军尧镇政府为中心,距离黄河主河道3~5公里,部分行政村武大成尧村、杜家尧村的农田区紧邻黄河堤坝,最近处仅500~1000米。该镇处于黄河“几字弯”东北部,地势低平,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和灌溉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的盐碱地。尽管世代农民不懈改良,但传统方法始终难见成效。这片“白色荒漠”如何焕发生机?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难题。
2023年以来,将军尧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确立“向盐碱地要粮,让荒原变良田”的目标。通过建立“政府+专家+新型农民”三位一体改良体系,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以党建引领推动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开发,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盐碱地治理之路。
在这场变革中,贾大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4年初,在镇政府支持下,他流转了杜家尧村、武大成尧村5000亩盐碱地,其中重度盐碱地占20%。在内蒙古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专家指导下,贾大军仅用一年就熟练掌握了起垄覆膜、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盐碱地改良技术。
贾大军告诉笔者:“对于中轻度盐碱地,主要通过起垄覆膜、配备滴灌系统来改善土壤水盐环境。对于重度盐碱地,将多余的土平移到其他地方,并在实施前平整土地,以避免土壤盐碱度进一步增加。此外,我们还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引黄滴灌技术,根据作物需求精准供水供肥,从而减少水分蒸发、控制用肥量、抑制盐分上升。这些措施相结合,为盐碱地注入了活力,保障了作物的生长。经过去年的种植实践和今年的进一步培训,我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正在驾驶起垄覆膜机的贾润喜高兴地说:“我把20亩地流转给贾大军,每亩600元流转费,再加上在这里打工,一天200元,一年能挣五六万。”来自邻村的樊长命也羡慕地说:“我也在这里打工,家里的地收不了多少钱,咱们没有人家这高科技,看看人家这种地,真是不一样,明年我的地也要流转出去,这样我也能挣到两份钱。”
贾大军算了一笔账:今年墒情较好,计划种植1.2万亩土地,其中,中轻度盐碱地6000亩种植高密玉米,预计亩产能达到2000斤干粮;4000亩种植葵花,预计亩产能达到600斤;2000亩重度盐碱地种植甜菜抗盐碱作物,预计甜菜亩产可达到3.5吨~4吨。综合来看,今年的收入将相当可观。
将军尧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宋龙龙表示:“下一步,将军尧镇计划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引黄滴灌技术改造2.4万亩盐碱地,提高土地质量。我们将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科技赋能、多措并举改善盐碱地种植,全面推进土地流转,实施田间工程和土壤理化改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甄选耐盐碱作物,构建良好种养生态系统。随着黄河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昔日的‘不毛之地’正变身‘塞外粮仓’。”
从“白色荒漠”到充满希望的田野,将军尧镇正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在盐碱滩涂上描绘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画卷。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王海霞,董毅)
来源:包头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