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为取亡父10万存款,将90岁奶奶告上法庭,证明“我爸是我爸”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7:36 1

摘要:母亲和爷爷早已去世多年,年近90岁的奶奶也无力承担太多事务,身为独生子女的张女士,只能独自强撑着,操办父亲的后事。

需要证明“我爸是我爸”的荒唐事又出现了!这次为了证明“我爸是我爸”,孙女甚至将相依为命的亲奶奶告上了法庭!

2024年9月,北京张女士的父亲骤然离世,去世前因病已陷入昏迷,未留下任何交代,这让张女士沉浸在无尽哀伤之中。

母亲和爷爷早已去世多年,年近90岁的奶奶也无力承担太多事务,身为独生子女的张女士,只能独自强撑着,操办父亲的后事。

几个月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她想起父亲生前曾提及在某银行存有存款,金额大概10万多。这笔存款,或许是父亲留给她最后的守护,可没想到,取钱之路竟布满荆棘。

为了顺利取到这笔钱,张女士带了所有能想到的证明材料:死亡证明、户口本、身份证、独生子女证、父母结婚证甚至火化证明。

银行工作人员看了一圈,说:“这些不够,还需要法院判决书,或者继承公证。”

张女士愣住了:“我是他唯一的女儿,他也没别的孩子,为什么我不能直接取?”

银行认为“无法排除其他继承人”。原来奶奶和她都属于法定继承人,而他们家三代人共用一个户口本,户主还是不是她父亲,是姑姑,银行要求90岁奶奶自证“放弃继承”,张女士才能取出亡父的存款。

银行员工说:“所以这些证件、材料证明不了你们的父女亲子关系,而且也不能证明继承人是谁,你需要去公证处开具公证书,以此来证明自己与故人的直系亲属关系和合法继承人身份。这是规定。”

“规定”这两个字很干净,但落在现实里,往往不近人情。

“病房里能核实活人,人死了反而不认账?”——张女士哭诉父亲住院时银行曾上门服务,如今却翻脸不认证!

因为奶奶还在,张女士无法单方面完成公证,而奶奶的人事档案早因年代久远而遗失,因此公证无法办理。

走投无路时,律师告诉她,最稳妥的办法,是把奶奶告上法庭,让她明确放弃继承就行。哪怕只是走个流程,也得有个法律文书。

于是张女士只能提起诉讼。

在法庭上,面对白发苍苍的奶奶,张女士的内心五味杂陈:“我不想打这个官司,但我别无选择。”

好在法官了解情况后,迅速安排双方调解,奶奶也当庭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钱不给她给谁?”

最终,法院出具了调解书,确认张女士有权继承父亲银行卡内的资金。

拿着这份调解书,张女士再次来到银行,经过银行与法院的反复核实,两个月后,银行终于同意把本就属于张女士父亲的钱还给了张女士。这场耗时两个多月的艰难“战斗”,才终于落下帷幕。

父亲的那张卡,在那一刻才真正“归零”。

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江苏,姜某去世后留下55000元银行存款,其独生女小姜因无法提供继承公证文书或生效法律文书,被银行拒绝取款,无奈对簿公堂;

在湖北,张女士为取父亲39万存款,被要求提供4份证明,甚至因奶奶墓碑名字与死亡证明不符都遭到银行质疑。

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银行严格的规定与民众便利化取款需求之间的激烈碰撞。

银行为何要设置如此严格的取款规定?从银行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规避风险,保障储户资金安全,避免因继承问题产生纠纷。毕竟在现实中,遗产继承情况复杂,涉及众多法律关系,银行难以对用户提供的材料一一核实确认。

银行业内人士无奈坦言:“银行不是司法机关,无法核实复杂的亲属关系。一旦错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民法典》虽明确继承权,但实操中银行往往选择最保险的方式——要求公证或法院文书。

但这种做法,无疑增加了继承人的办事难度。继承人不仅要在各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开具各种证明,还可能面临高昂的公证费用。

像张女士这样,为了证明“我爸是我爸”,不惜起诉自己的奶奶,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让亲情受到了伤害。

当老龄化社会撞上数字时代,继承遗产的“证明风暴”拷问着制度的温度。我们理解银行的风险考量,但更期待:少一些“自证血缘”的荒诞剧,多一些“数据跑腿”的便民策,让生者不再为逝者的爱负重前行。毕竟,那张冰冷的银行卡里,存的不仅是存款,更是一个家庭跨越生死的牵挂。

来源:微话告家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