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荣荣,女,中共党员,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远景学院教师,主讲《生活中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参编《经济学基础》教材一部;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1项,参与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被评为学校“远景优秀教师”。
编者按:
程荣荣,女,中共党员,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远景学院教师,主讲《生活中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参编《经济学基础》教材一部;主持省级教科研课题1项,参与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被评为学校“远景优秀教师”。
2013年的夏天,当我站在晋中信息学院的校门口,望着右手边绿色的玉米地和左手边红色的艺术楼,心中充满无限期待。十二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从远景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到如今与学院共同成长的老“信院人”,这片土地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初遇:从“小树苗”到“景观大道”
初到信院时,校园里新种的树还不及我胳膊粗,在风中略显单薄。如今再漫步校园,当年那些“稚嫩”的树已撑起连绵绿荫,亭亭如盖,景观大道成了师生们每天的打卡地。2013年,也是远景学院刚刚成立一周年,我有幸成为首批探索“小型寄宿制文理学院”模式的教师之一。那时的我们怀揣育人梦想,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设计中摸索,在学生公寓的厨房里烹饪人生百味。带着学生徒步、骑行,穿越太谷的山野,站在大佛山顶俯瞰城市脉络、漫步在老城小街辩论生命的意义。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尝试,恰是学校教育创新的基因密码。
成长:与学生互为“星光”
在远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星辰:那个在师生共膳时默默带了家乡特产的腼腆男生,因《任正非传》争论到面红耳赤的读书小组,骑行途中咬牙登顶的倔强女孩……他们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更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记得2022年,我指导学生组参加通识素养大赛,从初赛到决赛,多少个我们备赛到深夜的场景历历在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获得一等奖荣誉。比赛结束,她告诉我:“这次的经历太珍贵了。”我忽然明白——所谓师者,不过是守护星光的人。正是与这些年轻生命的同频共振,不断激荡着我对教育的赤子之心。
突破:教研路上的“跨界共生”
远景学院多学科的师资结构和多专业的学生,组成了一个文理兼修的学术共同体,让我们不断打破专业的壁垒。作为经济学教师,有机会和一帮爱好哲学的师生共同在“卡尔马克思”诞辰纪念日进行跨世纪对话。和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领域的同事们举办有趣的圆桌论坛、学术沙龙,在思想的碰撞中洞见新知,我们的一系列教学教改项目也由此诞生。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2021年春天,我的课堂上要进行一场辩论赛,当时邀请了来自文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团评委。期间,几位老师围绕辩题发表的观点,让我们感受用不同视角分析同一问题的酣畅淋漓。更让我感动的是同事们的支持:在我教学受挫时那句“慢即是快”缓解了我的焦虑。每当我们喊出“Duty Honor Prospect”的口号时,我深知自己正在参与着一场教育革命的伟大合奏。
骄傲:见证“完满的人”绽放
2023年的夏天,我带过的一个毕业生给我打来电话,和我聊了她近来忙碌的工作情况,并坦言说:“荣荣老师,我觉得我的改变就是从参加了学校NIU荣誉生项目开始的……让我在敢想敢干的路上始终充满动力”。其实,我带过的每一届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四年在这个学校,我值了”。每当这时,我仿佛看见信院“双一流之外的首选”的愿景正在抽枝散叶。从课堂到山野,从书本到社会,我们共同诠释着“完满的人”的深层含义。
十二年,信院从“荒芜”到“繁花”,我从青涩到从容。如果说有什么始终未变,那便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活力。晨读声里跃动的朝气,活动室深夜不熄的灯火,以及每个信院人眼中不落的星辰。未来,我愿继续做这片教育星河里的追光者,与信院共赴山海,静候更多生命破土绽放。
往 期 精 彩
Past is wonderful
我与信院的故事 | 刘媛媛:爱与成长的旅程
我与信院的故事丨孙晶:“1号客服”永远在线
我与信院的故事丨李颖:十二载 在信院琐碎里播种星光
至臻初心·点亮信院
来源:永远期待下一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