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5 月 10 日,当克什米尔空域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印度总理莫迪的专机降落在阿达姆普尔空军基地。这座部署着 "阵风" 战机与 "布拉莫斯" 导弹的前沿军事枢纽,此刻正被装点成 "印度制造" 的庆典现场。在万人簇拥的演讲台上,莫迪举起印有 "Bha
2025 年 5 月 10 日,当克什米尔空域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印度总理莫迪的专机降落在阿达姆普尔空军基地。这座部署着 "阵风" 战机与 "布拉莫斯" 导弹的前沿军事枢纽,此刻正被装点成 "印度制造" 的庆典现场。在万人簇拥的演讲台上,莫迪举起印有 "Bharat Forge(印度锻造)" 字样的导弹模型,向沸腾的人群宣告:"我们的国防工业已筑起不可逾越的钢铁长城,那些依赖外国装备的对手,在印度制造的怒火面前将不堪一击。"
这场被精心策划的全国巡回演讲,本质上是印度政府构建认知霸权的舆论战役。在新德里的授意下,主流媒体迅速启动 "胜利叙事" 工程:《印度斯坦时报》以整版篇幅刊登莫迪与 "阵风" 战机的合成照片,标题赫然写着 "本土力量碾碎东大装备";国家电视台循环播放经过特效处理的导弹发射画面,将 "大地" 弹道导弹的落点精准标注在巴基斯坦军事设施上;就连社交媒体平台也同步推送定制化内容 ——"印度制造的苏 - 30MKI 如何击落三架歼 - 10C" 的动画短片在 24 小时内获得超过 2 亿次播放。
印度官方宣传的核心逻辑,是将 "印度制造" 与民族主义情绪进行强制绑定。莫迪在演讲中刻意混淆概念:把俄罗斯授权组装的苏 - 30MKI、以色列技术嫁接的 "阿卡什" 防空系统,乃至从法国购买的 "阵风" 战机,统统纳入 "本土国防工业成就" 的范畴。当提及巴基斯坦的东大装备时,他惯用 "二手货"" 淘汰技术 "等标签进行污名化:" 那些从东方邻国买来的过时战机,在我们的 ' 布拉莫斯 ' 导弹轨迹下,不过是空中的纸糊靶子。"这番言论引发台下狂热呼应,印度人高喊出" 击败东大制造 " 的口号。
当印度国内沉浸在胜利幻象中时,美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却直接戳破了它的谎言。5 月 12 日,美国星球实验室发布的连续三天红外影像显示,印度斯利那加空军基地的跑道上,清晰可见 12 处直径超过 3 米的弹坑,其中 4 个位于滑行道关键位置,导致该基地在冲突高峰期被迫关闭 36 小时。更具冲击力的是阿达姆普尔基地的夜间热成像图 —— 本该停放 "阵风" 战机的机库区域,连续 48 小时显示低温光谱,不过印度人自己给出的解释是装备进行了转移部署。行吧,权当我们信了!
国际开源情报机构的分析进一步撕裂了官方叙事。英国简氏防务通过对比巴方社交媒体上的发动机尾焰照片,确认参战的歼 - 10CE 机群全部配备新型太行改发动机,而印度声称击落的 "东大战机" 照片,经 EXIF 数据验证实为 2019 年克什米尔冲突旧照。最具杀伤力的证据来自商业航班雷达追踪数据:5 月 7 日空战高峰期,印度控制区的军用通信频率出现 17 次异常中断,与巴基斯坦 ZDK-03 预警机的电磁压制时段完全吻合,这直接证伪了印军 "全程掌握制电磁权" 的说法。
就连印度的西方盟友也在不经意间泄露真相。达索公司驻新德里代表在内部通讯中提到,3 架受损 "阵风" 的维修部件需从法国紧急调运,而这些战机的雷达罩损伤特征,与 PL-15 导弹的电磁脉冲灼烧痕迹高度吻合。美国国防部匿名官员向 CNN 透露,通过信号情报分析,巴基斯坦空军在冲突中保持着 98% 的战机完好率,所谓 "击落多架歼 - 10C" 的说法,不过是印军误将己方被干扰的无人机信号当作敌机残骸。
面对国际社会的事实举证,印度政府启动了堪称教科书式的信息管控。5 月 13 日凌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超过 300 个发布卫星影像的账号被批量封禁,其中包括美法两国知名军事博主。新德里向平台运营商发出的正式公函中,将这些内容定义为 "危害国家安全的虚假信息",并援引 2023 年《信息技术修正法案》要求 "即时删除所有损害国家形象的内容"。更微妙的是,国内搜索引擎同步调整算法,当用户搜索 "克什米尔空战损失" 时,首页呈现的全是政府宣传片和 "专家解读胜利原因" 的专题页面。
这种信息闭环制造出诡异的认知割裂:在印度国内,92% 的受访者通过民意调查表示 "相信印军取得压倒性胜利",甚至有 37% 的人认为 "巴基斯坦空军已丧失战斗力";而在国际军事论坛上,经过交叉验证的战损比数据 —— 印军损失 12 架战机、23 枚导弹被拦截 —— 正在成为业内共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 "被击落的歼 - 10C 残骸照片" 时,眼尖的记者发现所谓 "残骸" 实为 2016 年印巴冲突中坠毁的米格 - 21 部件。
这场跨越信息壁垒的认知战争,暴露出新兴大国在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困境:当国防工业尚未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却急于用宣传构建大国形象时,战场上的装备性能对比与舆论场的胜利叙事之间,必然会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正如《经济学人》的评论所言:"当新德里的决策者试图用信息防火墙构建胜利时,战场上的装备效能对比早已在全球军事数据库中留下不可篡改的记录。那些被封禁的卫星影像和被屏蔽的专家分析,终将在历史的长焦镜头下,显影为这个国家军工自主化道路上的警示坐标。"
在阿达姆普尔基地的庆典结束后,一架涂有 "胜利勋章" 的 "阵风" 战机腾空而起,机腹下挂载的训练弹在阳光下闪烁。地面上,兴奋的人群尚未察觉,这架象征 "印度制造" 的先进战机,其核心航电系统的原产地标签仍清晰可见 —— 那行小小的 "Made in France",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刺眼。
来源:步论天下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