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威双中国馆启幕|10作品用跨学科手段转译「容·智慧」 为全球未来发展提案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3 22:38 1

摘要:雨后威尼斯的天空,是云朵与海鸥的乐园。 忙碌的河面上,坐享刚朵拉的游客与急急穿梭的水上巴士一起摇摆,他们张着好奇的眼睛采撷河岸风光。 粼粼波光很是耀眼,笑声在钟塔间回荡,海鸥站在高高的木桩上俯视一切……恍惚之间都忘记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常常因为一场大雨,而

雨后威尼斯的天空,是云朵与海鸥的乐园。 忙碌的河面上,坐享刚朵拉的游客与急急穿梭的水上巴士一起摇摆,他们张着好奇的眼睛采撷河岸风光。 粼粼波光很是耀眼,笑声在钟塔间回荡,海鸥站在高高的木桩上俯视一切……恍惚之间都忘记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常常因为一场大雨,而置身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时时困扰。 踏浪穿梭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现场,海天幻境被一秒拉回现实。

建设之上 文明互鉴

“建筑始终是对恶劣气候的回应。几十年来,这种回应一直以缓解为核心关键词——旨在减少我们对气候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已远远不够。现在是时候让建筑拥抱适应性了:重新思考我们如何为这个改变了的世界进行设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策展人卡洛·拉蒂说。

完成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策展人的“命题作文”,对东方与西方的参与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集结和分享那些实践中的思考及提案,正是双年展存在的价值。

5月9日,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开幕。 展览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由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策划,展出以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为主题的10件(套)展品。

中国馆策展人马岩松对主题的诠释,来自多方实践之后的观察和思考: “工业时代是关于理性与效率,那么智能时代就应该是关于人性和自然。中国传统智慧中,‘自然’不仅是主流认知中的符号、材料和技术,其本质是天人相融的世界观——人与宇宙为一体,天地万物寄托着人的情感,相互映照——园林、建筑、城市,都因此而展开。”

由此可见,当全球面临还未找到合理解决方案的共同危机与挑战,文明互鉴就更具备其意义,历史中那些曾经指引人类生存的智慧星光,总会在欲望过盛导致万物失衡的时候,照亮未来的路。

“想给中国的年轻人向世界表达的机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我经常来参加,这里是让世界看见当代中国的很棒的窗口。” 忙来忙去的马岩松不停在展区穿梭,甚至不太在意自己的那把油纸伞怎么样了。他为所有媒体分享参展者的作品,他用MAD建筑事务所的国际影响力,为有幸呈现在中国馆的年轻群体高调发声。

从中国馆现场的10件(套)作品来看,展品包含但不再局限于建筑展览惯用的模型图纸、视频访谈及过分专业的“设计说明”,而是更具有艺术化的综合表达力。 不求学术式的深刻与傲慢,但求紧扣包容、兼容与宽容,以此为底色,作品呈现各自的故事性、敏锐度与社会现实的情绪共振。

这样的策展思路,突破了建筑学边界,抛弃了名望与功利,挑战了论资排辈,提取出人与万物之间的相“容”之道。从而策展者激发参与者以纯粹的眼光发现问题,并突出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和思想”。

威尼斯国际建筑展上的中国馆,由此成为参观者可停留、可深思的地方。 现场的所有作品构成一个带有启发性的场域,作者们将不同深度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思考和盘托出,共同呈现了一个无惧面对问题的“智慧中国图景”。

天人合一 智慧图景

文化差异的存在增加了阅读展览的难度。但从中国馆作品中参观者可以尝试读懂一件事——在工业文明向智能时代转型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正在当下重现其价值,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让“设计”的意义重新被审视,何以致未来?—— 中国馆以“容”是彰显一种态度,一种策略,一套方法,是可以被不同文化所理解的造物哲学。“容”的技术性与科技化转译实践,遵循但不限于道法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创新。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姜珺、刘益红、谭彬、王志磊、张寓深、李诗琪、吴晓莉、林金汶、方铭璐、顾文浩、阮千玉

《良渚十二律》以地问、林泉、心镜、方壶、和鸣、万方、踏歌、扶桑、采风、夜航、星丛、周流为题,以十二组因地就势的声音装置对应十二地支,将“十二音律”作为十二个点位的内涵,对应十二时辰和十二月份的“自然周天”,以“十二节律”之“全时”,回应良渚这一新石器时期“应天配地”的道场。

以十二地支为周期的时空结构中,不仅有“山水林田湖草”与“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中“士农工商食衣住行”之“刚柔交错”,也有声音装置的空间叙事中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各学问门类之间的“刚柔交错”,由此也回应了第19届威尼斯双年展“智能·自然·人工·集体”主题中“智能Intelligens”的涵义。

“讲清楚这个作品需要至少三个小时,当然三分钟也可以。”《良渚十二律》的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显化十二月份、十二时辰的时间陀螺、一件声音装置,或一组间媒体装置。”

这几乎是中国馆里最难懂的一件作品。如果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观者能从如此“高能现场”中,领悟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关于“天文与人文交相驱动”的一点一滴,就算很成功了。

难的是把农耕文明上升到学术研究高度,不难的是脚踏实地遵循自然节律,体验生命周期中的每一日生产和生活。想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姜珺老师所言,“它就是一个时钟,一块表,记录时光,记录生命循环往复。”

时境建筑:张继元、卜骁骏

《敦煌·共熠》源于建筑师对于敦煌历史的多年研究。敦煌(汉代,111 B.C.)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吸引不同的古文明在此相遇,产生艺术创造,在285石窟的四披穹顶上,可以找到希腊、波斯、印度、中国四种建筑元素出现,勾勒不同文明对宇宙的想象。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天空与星宿。时境建筑的作品《敦煌·共熠》吸引人们抬头仰望。

作品用拓扑的、数字化的手段表现三重“敦煌星图”,设计者将其转译为未来的漂浮城市,代表星云的投射,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照耀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共存。同时星图装置表现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隐喻建筑、艺术与哲学三位一体。

装置启发人们想象着远离并遥望地球的视角,会发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容易被理解:共生共荣,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瞬间即永恒。

北京中轴线,2024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遗产,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反映了象天法地的城市营造观念。

沙丘研究所:李雅伦、陈飞樾、张子彦

即使在宏大的都城秩序中,也存在自然和人文的生长,为现代的北京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空间:7.8公里的中轴线存在着无数亲密而朦胧,富有情感的生活切片。

作者在中轴线上选取数个重要节点,通过三维扫描将景山、前门、鼓楼等历史地标,及附近街道、胡同、居民区等日常生活场景拼贴为柔和的数字山水画。在春天的不同时段扫描得来的数据,以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制作成流动的影像,配合鸟鸣、自行车铃、叫卖声等采集得来的城市声场,在对称的双联画屏幕上播放。

中国馆主入口处的脉脉深情,是北京给的。看见的是宏大壮观的中轴线,听见的是动态写意画面中传出的胡同声响:锅碗瓢盆敲打碰撞,自行车铃声清脆,麻雀和鸽子相互致意,烟火气中叫卖欢腾。

沙丘研究所的三位建筑/艺术家表达了新生代对创作的理解,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促使他们走着非同寻常的设计之路。在宏大与微小之间,从本我走向他者之时,创作的底色是善意、尊重与热爱。

此次他们为中轴线的严谨命题注入了人间温情,这本身就很北京。同时,用数字技术将“世界遗产”与“日常生活”交织表达,正是“容·智慧”在文明古都的演进蜕变中闪闪发光的表现。

《苍穹》聚焦中国过往40余年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巨大的建造体量,频繁使用的绿色施工网,构成城市景观与社会景观中的独特印记。

这些交织的时空片段,最终围绕中国独特的自然哲学观,完整呈现出中国人对天堂的诗意想象与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中国馆中最核心的位置属于《苍穹》,它够圆满、够巨大、够虚幻、也够现实。观者被它的光影吸引,并不会一下子看出它所用的材料非常特别,是常被忽视又随处可见的绿色施工网。

《苍穹》的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主任王子耕,他非常擅长用艺术的手段,捕捉和展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

这件作品像一盏巨大的走马花灯,更像是古建筑的藻井,远看飘渺震撼,近观丰富神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实际上映射着城市演变与发展中,在高光背后那些无声的、沉默的现状。

《废砼再生》重新思考废旧的混凝土,将其视作可供重构的材料而非碎料,以及未来新建筑框架的组成部分。

香港中文大学结构平衡实验室:王帅中、朱元龙、梅亚岚、林凯逸、赵寒冰、谢卓言、李阳芝

他们创造了一个完全由废旧混凝土构成的全新的建造体系与工作流程,其核心在于保留原有构件的结构性能,并借助成熟工业产品来最大化拓展混凝土的再利用场景。

通过结构测算、节点设计、数字建构等方式,他们将威尼斯周边的混凝土废料转变为一件艺术装置,同时通过文件和数据展示将混凝土“变废为宝”的研究方法。 全世界都在疯狂使用混凝土,因为它构建了人类的庇护所。当房屋老旧,混凝土废弃,它们该何去何从?

《废砼再生》聚焦于被忽略的废弃混凝土部件,并实现其在地重生。香港中文大学结构平衡实验室王帅中教授提到,团队特意从意大利当地寻找创作素材,呈现最终的装置。 这一尝试,恰好回应中国文化中因地制宜、生生不息、万物流转的价值内核。

众建筑:何哲、沈海恩、臧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龙瀛课题组:龙瀛、赵慧敏、洪齐远、张业成

《更新城》课题组通过开源数据、人工智能和大模型计算,精准分析城市空间使用,协助建筑师找到城市中可进行更新的类型与位置。

众建筑系统化地使用“插件系统”的工具,在城市各种边角低效空间中进行插件活动,改变功能,提升效能,激活城市。模型装置回收全国数百件废旧建筑模型,构筑描绘未来城市的试验场。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进入存量更新时代,每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体都面临着城市扩张的问题,并亟需解决方案。”《更新城》的大模型周围一直有观众参与着“给城市缝隙插件”的行动。

巨大的模型包含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当发展放缓,建筑师们终于有时间有机会关照细微的城市角落,而不是忙着生产大建筑。城市就像一间巨大的房间,总要有耐心来收拾利落。否则,自然会偏离“活力”、“关怀”与“人性”。

未| 建筑设计研究所:郑涛、黎紫翎、张泽群、王天墨、杜艺超、李旭东+腾讯研究院:刘琼、王鹏、张翼、刘莫闲、李瑞龙、徐一平、陈楚仪

在资源高度集中的垂直都市中,用创新交通系统重构摩天大楼间的立体连接网络,同时引入植物学与生物学技术,使混凝土森林焕发生机。

作品聚焦两大核心议题:一是通过动态交通方案提升超高层建筑群的互联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二是运用有机生长理念,让巨型建筑像自然生物般呼吸演进。 对摩天大楼的重新审视时时都在发生,标志性?欲望投射?视觉刺激?建筑专业人士一边参与设计建造摩天大楼,一边进行着在大城市病之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天空城》作品采用了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类耗能的、不那么安全的庞然大物。 作者们探索了如何通过移动交通技术与生物科技重塑高密度城市的生态与生机——“未来城市- 万物自然” ,这是《天空城》作品指向的终极理想。

社交媒体正在重塑人与城市、自然及空间的关系,并推动资源的重新分配方式。

小红书产品设计中心

在这一背景下,小红书的产品设计中心发起了“开源城市计划”,试图通过平台交互数据,让普通用户成为城市空间迭代的参与者。这一计划挑战了传统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模式,引入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新力量。

未来,小红书设计周将与建筑师展开协作,将线上公众意见与线下开放资源结合,融入设计师的创造力,以更开放、动态的方式重塑城市空间。

小红书出现在中国馆,提供了建筑之外的诸多惊喜。 小红书设计周、小红书体验设计负责人黎静波站在一片平面构成的多屏幕展墙前,兴奋的说,《开源城市计划》正式在威尼斯发布。

作为社交媒体的小红书,以“城市”为关键词走入线下、走进城市、走向每个人具体而真实的生活。这是数据驱动下难得的自知、自信而富于智慧的做法。 当大量的用户分享他们所热爱的、所期待的公共空间,便无形中积聚了有价值的“设计依据”。

溯源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而造城或栖居的智慧,自古以来聚落民居的形成,就不只是权力施行者者单方面能决定的事。 普通人的普通意愿和诉求,如何为设计规划注入人文养分?人们正在用他们的记录,回答着这个问题。

这件作品以反乌托邦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另类生命力。在象征现代性的立交桥下,流动商贩通过改装车辆自发形成理发、小吃等非正式空间,为城市边缘群体提供生存机会,也为冰冷的混凝土结构注入人文温度。

绘造社:李涵、胡妍、张欣桐

作品揭示城市化不仅是自上而下的规划,更是普通人用创造力自下而上塑造的过程。这些充满韧性的临时空间,展现了主流叙事之外的城市活力。

《立交城》既是对这种过渡性城市现象的记录,也是对即将消逝的草根智慧的致敬,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生命力往往诞生于规划之外的缝隙之中。 “这个世界问题很多,我觉得很难找到有效的、确定的解决方案。”建筑学出身的绘造社创始人李涵说,它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他选择积极观察。

他们用《立交桥》来记录和怀念城市中曾经存在但可能被迫消失的角落:立交桥下的宵夜摊档,城中村里的烟火生活,轰鸣嘈杂的车行路与被挤压的人行小道,早出晚归的城市漂泊者…… 绘造社并不介意是否能够给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发现问题”并让更多人产生共鸣,也是一种深沉的期待和贡献。

面对当今气候危机,从中国自然哲学及其物质实践中寻求新方法与概念突破,或可开启别样视野。装置作品承袭中国传统油纸伞制作技艺,以桐油浸染的古老伞纸为主要材质,对其遮阳形态进行当代转译。

MAD建筑事务所

通过被动式策略(多孔材质与结构分层)、动态响应(欧普SDL照明系统的光效调节)与多感官协同(斑驳光影、触觉肌理、昼夜光律)三重维度,模拟自然光照环境,营造昼夜共生的光影空间。

当全球参展者都在用力诠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时,非常具有参展经验,常常游走于设计与艺术展览之间的MAD建筑事务所,选择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方式。他们在中国馆与意大利馆共用的花园里,撑起一把油纸伞。

就像仅凭一双筷子可以夹起万物,一把油纸伞在手,可行万里路,也可以在天地之间,随时停驻。

公众开放日期:2025年5月10日- 2025年11月23日/展览地点:Arsenale - Magazzino Delle Cisterne, Castello 2169/F - 30122 Venezia, Italy

容·智慧 策展人语

工业时代是关于理性与效率,那么智能时代就应该是关于人性和自然。中国传统智慧中,“自然”不仅是主流认知中的符号、材料和技术, 其本质是天人相融的世界观——人与宇宙为一体,天地万物寄托着人的情感,相互映照——园林、建筑、城市,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当今中国经历了40多年超大人口基数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在通往智能时代的转角,中国建筑师群体面临新的议题:“压缩现代性”造成了生态、社会与文化身份的不同认知,如何把建筑作为文化、技术作为骨架,将线性的进程转变为多时空经验的折叠? “自然”在东方哲学中,是精神性和想象力的延续,亦是象征消弭不同,包容的智慧的隐喻,多元的象征。

《容·智慧》(CO-EXIST)及其每件作品以想象力和传统东方哲学为索引,折叠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不同技术和方法,回应“一个地方, 一个解决方案”,但更像是一个进程,一个中国建筑师与各界联手,寻找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独特路径,创造一个多元、人性化、充满情感的新时代。(马岩松)

版式/戈福彪

统筹/徐瑞潭

资料提供/MAD建筑事务所

摄影鸣谢/©️Demone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晓力

来源:爱生活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