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英烈馆,庄严地展陈着自1949年5月以来,上海公安战线牺牲的82名英烈的英勇事迹和部分遗物。曾经,那面英烈墙上有一处特殊的空白——王友德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却没有相片,只有寥寥几句文字介绍。
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英烈馆,庄严地展陈着自1949年5月以来,上海公安战线牺牲的82名英烈的英勇事迹和部分遗物。曾经,那面英烈墙上有一处特殊的空白——王友德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却没有相片,只有寥寥几句文字介绍。
王友德是上海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没有肖像的烈士,也是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唯一一名烈士。为了告慰烈士英灵、抚慰英烈亲属,徐汇分局民警奔走多地、想方设法复原了王友德烈士的肖像,实现王友德烈士与家属的跨时空“团聚”。同时,感人肺腑的公安烈士故事得到广泛传播,红色精神在这片大地上接力赓续、熠熠生辉。
血染暗夜
26岁烈士的最后一岗
王友德,1923年4月出生于山东曲阜,1948年11月参军入伍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现为山东警察学院)。1949年5月,随军南下,参加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工作,被安排在塘子泾派出所(现徐家汇派出所)工作。
1949年8月18日晚,王友德与同事徐国祥一同前往辖区虹桥路市民村巡逻。市民村人员混杂、地形复杂,没有路灯照明,深夜视线很差。王友德和徐国祥经过市民村第一弄时,忽然发现2名男子迎面而来。
徐国祥用手电筒照射,见两人形迹可疑,就喝令其止步并上前询问他们住址。“住在村内十九保。”两人回答。为了验明答词虚实,王友德和徐国祥提出要随两人去家中查询,但当他们转入第二条弄堂时,其中一人忽然乘机奔逃,徐国祥拔枪追赶,对方熟悉地形,在深夜掩护下最终逃脱。此时,徐国祥忽闻背后一声枪响,急忙转身返回,就见王友德已经倒卧在血泊中,头部中弹、鲜血直流。
徐国祥立即向徐家汇分局报告,分局局长许孔珊立即带领刑警队30余人前往现场,一边追捕凶手,一边将王友德送往医院急救。因伤势过重,王友德抢救无效,于次日5时许牺牲。
经查,枪杀王友德的凶手系抢劫在逃人员,于当年9月4日被嵩山分局抓获,经市军管会依法被判处死刑,于当年12月3日被执行枪决。
王友德烈士证明书。
王友德牺牲后,上海市民政局将王友德事迹函告其家乡,曲阜于1950年10月批准王友德为革命烈士。1951年2月,王友德烈士遗体被运回曲阜烈士陵园安葬。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1岁,姐姐4岁。我们对父亲几乎没什么印象。后来长大了,也只是听家里人说他在上海牺牲了,我们是烈士子女。在我记忆里,只有表姐给我描述过父亲个子高高的,很正气。以前家里曾有一张父亲当兵时的照片,后来再也找不到了。”王友德烈士的二女儿王秀春说,一转眼自己也步入老年,父亲长什么样,因何在上海牺牲,却一直是她和姐姐心中的未解之谜。
百转千回
遍寻不得的烈士照片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编印的《上海公安英烈》小册子里,记载有王友德烈士的简要事迹。但遗憾的是,寥寥数语的文字概述,没有任何配图。
2023年,适逢徐汇分局筹建警史馆,筹建组成员们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尽全力把王友德烈士的英勇事迹补充完整,尽可能找到烈士生前照片,再以最佳方式展陈出来。
于是,筹建组以册子中记载的“……1948年11月参军入伍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为起点开始查寻。1949年4月,华东警官学校800名师生南下,接管了上海、福建等地国民党警察局,王友德就是其中一员。
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墙王友德烈士资料。
筹建组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偶然间发现山东警察学院网站有华东警官学校的相关信息和联系人的电话。于是,筹建组成员、徐汇分局退休民警王国元立即与校方联系,提出需要查找王友德烈士的相关信息,对方回复称,山东警察学院有一份华东警官学校的学员名册复印件,上面有记录王友德的信息,但原件在上海公安学院档案室。
与上海公安学院档案室取得联系后,王国元立即与筹建组同事唐维荣驱车前往。经查阅,他们找到了一本《济南华东警官学校南下勤工、警卫及未分配工作的学员名册》,上面记载了王友德在华东警官学校任学员时的基本概况,学校登记表中甚至连他“能吃苦”“太老实”的性格特点都有记录。
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成员前往王友德烈士女儿家中探访。
王友德烈士的形象渐渐丰满,然而,他的肖像照片依然没有找到,筹建组成员们不甘心。一名为国捐躯、铮铮铁骨的烈士,后人却不知道他的模样,这不仅是烈士家属的遗憾,也是上海公安的遗憾,更是后人的遗憾。既然上海找不到他的肖像,王国元他们就想到寻找烈士的后代,说不定他们家里珍藏着呢?
当年王友德烈士是先入伍,再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的,筹建组首先与山东省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取得了联系。当优抚科负责人在电话中告知有王友德烈士女儿联系电话和相关材料时,王国元和同事们都兴奋极了!
徐汇分局赴鲁工作组在曲阜各相关部门寻找王友德烈士可能存在的照片。
王国元打通电话,接听的却是一位男士,得知他是王友德烈士的外孙孔令涛。听孔令涛简单介绍了王友德烈士后代的情况后,筹建组与他约定,择时去曲阜看望其母亲王秀梅(王友德大女儿)。但遗憾的是,孔令涛和母亲经过查找,确认了目前家里没有任何王友德的照片。
2023年3月16日,筹建组一行三人赶赴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科负责人提供了王友德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等相关资料,但材料里依然没有烈士照片。次日,他们又上门看望了王友德烈士的女儿王秀梅及其外孙孔令涛,并代表徐汇分局党委送上了慰问金,询问了王友德烈士其他后代如今的具体情况。
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前往曲阜烈士陵园祭扫英烈。
为了寻找王友德烈士的肖像,他们还专程去当地的烈士陵园瞻仰和扫墓,但烈士陵园墓碑和展馆中也无王友德的照片。筹建组三人想尽办法,还联系了其原户籍地派出所,请户籍窗口民警帮忙查找其户籍底卡,但因时隔久远、档案不全等诸多原因,同样没有结果。
丹青传神
跨越时空的容颜重现
从曲阜走访返回上海之后,王国元始终无法释怀。“如果一直找不到,警史馆开馆之日,王友德烈士事迹展陈板上的肖像照片还是空白,那将是多大的缺憾啊!”又过了几天,曾在玉雕厂工作过、有素描雕塑功底的王国元突然冒出灵感:既然没有原始照片,何不请画家画一张出来呢?
筹建组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画家周贝贝,他曾为肖玉泉等数位公安英烈设计过纪念碑、纪念像,广受好评。听完筹建组的请求,了解了烈士事迹后,周贝贝很感动,表示愿意尽全力一试。但和他之前创作相比,这次可参考的资料太少,而且还是具体的人物肖像,创作难度极大。
画家周贝贝根据烈士大女儿特征复原王友德烈士肖像。
由于当年王友德入伍后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牺牲时女儿过于年幼,她们的记忆十分模糊。唯一可以参照的就是在山东走访时,烈士家属曾反映,王秀梅和父亲长得比较像。
于是,周贝贝将王秀梅的照片作为参考,花费了大量时间仔细观察她的面部轮廓和骨骼特征。“烈士先入伍后入警,他作为军人和警察的凛然正气、坚毅英勇都要通过神态表现出来。”周贝贝从画面感觉和艺术风格上确定基调,在照片和绘画质感之间寻求平衡。厘清思路后,他便在画室内潜心创作,先完成了第一稿,觉得英雄气概不够,接着又画了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从初次勾勒到形成定稿用了整整两周时间。最终,一位75年前忠诚无畏的公安英烈形象终于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手绘复原的王友德烈士肖像。
王友德烈士的二女儿王秀春说:“说实话,这么多年来,我们只能通过母亲和其他长辈的讲述,怀着对父亲的思念,想象着他的音容笑貌。一听说父亲生前所在的上海市公安局想要复原他的肖像,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
王友德烈士的两位女儿携子向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赠送锦旗。
2024年9月30日,在中国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徐汇分局警史馆正式开馆,徐汇分局领导专程邀请王友德烈士家属到场观礼,当他们看到久违的亲人肖像时,无不动容流泪。
今年清明节前夕,结合“口述历史”《王友德烈士肖像复原记》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徐汇分局牵头运用最新数字技术,复原了烈士当年敬礼的动态影像视频——画面中,时年26岁的王友德身着公安制服,举手庄严敬礼,露出自信又阳光的微笑。
数字复原的王友德烈士肖像。
“我最亲爱的爸爸,70多年里我们真的很想你,也很怀念你,我们每个人都过得很好,您放心吧!”半年后,再度来到警史馆的王秀梅、王秀春两姐妹看着屏幕上父亲微笑的脸庞,早已泪流满面。
“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去烈士陵园看外祖父,今年清明节我们把他的肖像画也带过去。”王友德烈士的外孙孔令华说。烈士家属还为徐汇警方送上了一面写有“数字丹青复英貌 初心考据证丰碑”的锦旗。
为英烈画像、复原影像,让亲人和战友的思念有了寄情的对象,也让后辈缅怀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有了全新的载体。王友德烈士从一个仅有名字和简短介绍的模糊形象,变成了一位有具体肖像、有详细事迹、可观可感的热血英雄。至此,这场跨越76年的“重逢”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