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过亿,开到哪儿火到哪儿,跳海酒馆到底牛在哪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08:11 1

摘要:但跳海酒馆,绝对算一个异类。没有大V投流,没有广告砸钱,却能在全国迅速开出多家门店,开到哪儿就火到哪儿,年轻人争着去打卡,年营收破亿!

在如今的线下消费市场中,能“自带流量”的品牌并不多。

跳海酒馆,绝对算一个异类。没有大V投流,没有广告砸钱,却能在全国迅速开出多家门店,开到哪儿就火到哪儿,年轻人争着去打卡,年营收破亿!

那么,跳海酒馆到底做对了什么?

答案是,它根本不只是一个“酒馆”。

一、从卖酒到卖情绪:构建年轻人“精神社区”

与传统酒馆一杯酒换一晚微醺的逻辑不同,跳海的野心在于用“酒”为媒介,链接人、故事与生活。

它真正售卖的不是酒,是城市年轻人的孤独、表达、连接与参与感。

跳海平均每年策划200多场线下活动,涵盖艺术展览、现场演出、诗歌征集、图书共读、捡垃圾、讲故事等多个生活场景。更妙的是,80%以上的活动都是用户自发组织的——跳海只提供平台和空间。

你可以在跳海里遇见一位摆摊卖闲置的创作者,也可以偶遇野生艺术家在那里办展,还能寄出一封“跳海小邮局”的手写信给异地的陌生人。

在跳海,喝酒只是理由,发生故事才是目的。

二、兼职打酒师:一场病毒式的社交裂变

跳海最具传播力的秘密武器,是“兼职打酒师”机制

任何顾客都有机会成为某一天的“临时主理人”,拥有免费喝酒、为朋友打折等特权,甚至可以自定当晚酒馆音乐与活动。这一机制不仅打破了传统雇佣模式,还激发了极强的参与感与社交裂变力。

目前跳海已拥有1万多名储备打酒师,且大多是25-35岁的城市青年,分布在媒体、金融、互联网等行业。

每一个兼职主理人都是一次“带人进场”的社交扩张。据品牌内部估算:一个兼职主理人=20个新顾客。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不是雇员,而是品牌的宣传者。

三、“让用户住进品牌”:从设计到内容全链路营造

跳海不只是“开放社交平台”,更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体验场

每家店铺都将街边做成折叠窗设计打破传统酒馆的封闭氛围,增强与街区的互动。标志性的橘色视觉系统极具辨识度,走过就难以忽视。而内部则通过书法文案、旧物陈列、海报墙、互动留言区等空间设计,营造出“自来熟”的社群氛围。

而在酒单设计上,跳海更是将产品与情绪紧密绑定。

例如“跳海日历”系列,每天推荐一款有故事的特调酒;或“顾客故事酒单”,由顾客投稿故事,再定制酒名和配方。让一杯酒,成为一个情绪出口。

四、“不靠补贴靠共创”:用户即品牌的造浪者

跳海不砸钱做广告,而是深耕“共创”心智

从活动发起、内容共创到门店主理,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参与者、共建者。

品牌借助社群运营与内容共创,形成低成本、高频率的传播裂变:不仅提高了用户粘性,也放大了品牌影响力。

某种程度上,跳海更像是一个“用户驱动型内容平台”,而非传统酒馆。

五、跳海的启发:从产品思维到“人”本思维

跳海的成功再次证明:新一代线下品牌的突破口,不在于“东西多便宜”,而在于“我在你这里得到什么”。

情绪价值、参与感、表达权、身份共鸣,才是今天年轻人的刚需。

商业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一个空间,只有“被使用”,是不够的;它还得“被生活”、“被参与”、“被表达”。

跳海酒馆不是传统意义的社区店,却成功做成了一个“精神社区”。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里,它提供了短暂栖息与重拾生活感的可能。

写在最后:

在所有拼产品和价格的红海中,跳海选择做了最难的事——把人聚起来、把情绪点燃。

它不靠大促,不做补贴,却能开一家火一家。不是因为卖得多好,而是因为“跳海”的出现,刚好击中了年轻人内心那一点点想被理解、想被陪伴、想跳出来看一眼海的渴望。

跳海没有把自己做成一个酒馆,而是成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实验。而这个实验,正在悄悄改变整个线下商业的走向。

来源:饮品观察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