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5月1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揭晓,长城的雄浑轮廓、橄榄枝的柔美与光辉围成的胜利之门交相辉映,再一次展现出中国人民安定团结、爱好和平、终将胜利的品格与追求。在沂蒙革命老区这片曾被战火淬炼的土地上,曾以热血浇筑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石,而今以改革与创新续写老区新生,八十年时光流转,沂蒙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道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壮美航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蒙山高,沂水长。战争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战争的残酷铸就了军民同心的精神丰碑。在沂南县马牧池乡,“红嫂”明德英用乳汁挽救伤员生命的故事家喻户晓;沂水县王换于创办的“战时托儿所”,在三年间抚养了122名革命后代,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夭折;莒南县李桂芳带领32名妇女跳入冰冷河水,用身体搭建“火线桥”,让八路军战士踩着她们的肩膀奔赴战场。这些被载入史册的女性群像,与沂蒙男性“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壮举交相辉映,共同构成“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悲壮图景。抗战期间沂蒙根据地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英烈血洒疆场,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也正是这种党群同心、军民同向的双向情感认同,为和平年代的老区建设埋下了精神火种。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和平年代,沂蒙精神完成了从革命精神到建设动力的创造性转化。经历战争年代的破坏,沂蒙山区更加穷困,山崮的阻隔加重了这片土地一穷二白的凋敝。但沂蒙儿女不等不靠,自食其力搞建设。莒南县厉家寨村,移山填谷、劈岭造田,两年建成高标准梯田3000多亩,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多斤,毛泽东主席欣然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坐落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的平邑县九间棚村,112亩土地挂在23条山梁上,村里缺水缺电,硬是在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村民架电修路、引水上山、治山种树,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1985年,位于沂蒙山区腹地的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历经10年奋战,1995年底,临沂一举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美丽的厉家寨
龙虎山上的九间棚村
进入新时代,《沂蒙山小调》中的美好描绘,早已在沂蒙人民勤劳的手中成为现实。曾经舟车不通的闭塞山区,却在车水马龙上找到了发展的快车道,从西郊小百货市场,到“中国市场名城”,从路窄车少到“中国物流之都”,吃苦耐劳的沂蒙人民证明革命老区完全能够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党的十八大以来,蒙阴县的荒山变成“花果山”,蜜桃产业带动数十万群众脱贫;兰陵代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带领村民将“穷乱差”的落后村改造成“各业年收入30亿元”的乡村振兴样板,书写了“红色头雁领航乡村振兴”的传奇。传统商贸还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向“直播电商+智慧物流”转型,助力老区继续腾飞。
兰陵县代村
八十年风雨兼程,从战争年代的“火线桥”到新时代的“致富路”,不变的是沂蒙人民的精神底色。八十年前,沂蒙热血儿女用鲜血守护了民族的尊严,八十年后,奋进的沂蒙儿女正用创新重塑着老区的荣光,并将在沂蒙精神的火炬指引中,给曾经苦难的历史一个最好的回答。
为切实推动临沂市网络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联合临沂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以“在临沂网评”栏目为依托,启动“好评临沂”网络评论大赛。“在临沂网评”栏目现长期向社会各界广泛征稿,欢迎全社会评论创作爱好者踊跃投稿!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