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日至5月5日,在第105届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AATS)年会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三位专家——张明奎教授、王廉一教授与张晓雅副主任医师,分别在这一全球顶级心血
5月2日至5月5日,在第105届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AATS)年会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三位专家——张明奎教授、王廉一教授与张晓雅副主任医师,分别在这一全球顶级心血管与胸外科学会作专题报告。
王廉一教授、张明奎教授、张晓雅副主任医师(左至右)
会议期间,三位专家围绕心肌桥基础与临床、复杂瓣膜外科治疗、多学科诊疗创新等核心议题与国际同行开展交流,引发广泛关注与深度讨论。
张明奎教授——症状性心肌桥长期结局与治疗策略的中国经验
在本次AATS年会上,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奎教授团队带来了题为《症状性心肌桥:长期结局与治疗策略》的研究报告,为全球心血管外科领域提供了基于中国大样本真实队列的原创数据和优化方案。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结构变异,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心绞痛、心肌缺血,甚至严重心脏事件。针对如何为不同类型患者选择最优化治疗途径,国际上一直缺乏高质量证据。张明奎教授团队对2004年~2021年间243例通过冠脉造影确诊的心肌桥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估了药物治疗与手术(动脉上肌肉切开术及搭桥术)两大策略的长期预后。团队研究还以随诊问卷科学量化了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效果,为临床分层诊疗、个体化决策提供了坚实证据和可复制经验,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本报告通过扎实的大型数据队列、科学的循证分析与前瞻性的临床建议,推动了心肌桥诊治领域的全球学术进步,也为更多中国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带来了可期福音。
王廉一教授——右心功能评估助力Ebstein畸形术后随访新进展
心脏中心王廉一教授对《Ebstein畸形患者术后右心功能评估》的国际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告,系统展现了中国团队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领域的临床探索与创新突破。
Ebstein畸形是右心系统罕见但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常导致三尖瓣反流和右心衰竭,术后右心功能的精准评估对于改善患者长期预后至关重要。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团队在吴清玉教授的带领下,创新性使用Ebstein畸形解剖矫治手术,成功完成世界上最大、效果最好的一组病例。王廉一教授团队在本次大会报告中,基于回顾性队列分析,对接受双心室修复的46例Ebstein畸形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创新性地将传统超声参数与右心纵向应变(RVGLS、RVFLS)及心脏MRI多参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此项研究不仅验证了高级超声应变分析在Ebstein畸形术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也为复杂先心病多模态影像联合随访提供了新思路。王廉一教授的报告,获得了国际会议评审及业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讨论,进一步展现了团队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精细化诊疗领域的学科领先地位。
张晓雅副主任医师——自体心包修复创新研究荣膺AATS主席论文奖,团队智慧闪耀国际舞台
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晓雅作为青年主讲代表,凭借《自体心包在三尖瓣修复中不同处理方式的长期动物实验》这一研究工作,不仅在大会现场作专题学术报告,更一举摘得AATS主席论文奖(President’s Award)这一全球外科领域极具分量的学者荣誉。该奖项面向全球投稿遴选,仅授予极具创新价值和科学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此次“主席论文奖”的获得,代表着全球专家对中国原创心外科研究方案及结果的高度认可。
张晓雅副主任医师在导师吴清玉教授的指导及团队协作下,历时多年潜心探索,创新性地采用大动物模型,系统对比新鲜自体心包(FAP)与戊二醛处理心包(GAP)在三尖瓣重建手术中的表现。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9个月长期随访,覆盖瓣叶和腱索两类重建应用,通过超声心动图、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钙化定量等多维度指标,细致剖析材料的收缩变形、力学耐久性、生物相容性及钙化程度。此次研究不仅展示了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求实创新的精神面貌,更体现清华医学集体攻坚高难度结构性心脏病国际难题的能力。张晓雅副主任医师的现场汇报流畅自信、问答严谨,赢得世界顶级心胸外科专家的高度评价:“这是推动三尖瓣瓣膜修复迈向个体化与精准化的重要贡献,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从立项、实验、随访到国际汇报,这一成果凝聚了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团队的集体智慧与心血。
AATS年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心胸外科学术会议,会议涵盖成人心脏外科、心胸重症监护、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及胸外科等内容。通过大会发言、专题讨论、壁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对心胸外科领域最新技术及研究进行讨论及评价,使参会者能够了解整个领域的新进展、新知识和新技术,将大家的经验及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自己的实践中。
未来,清华一附院心脏中心团队将持续深耕心胸外科前沿领域,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度融合,开展更多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探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和全新治疗路径,推动更多 “中国方案”走向国际,为提升中国在心血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守护人类健康贡献 “清华智慧” 与 “中国力量”。
文图:清华一附院 心脏中心
来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