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围绕“千禾0”的标签争议在3月引发舆论热议,千禾“零添加”到底是商标文字游戏,还是真的做到零添加,一时间众说纷纭。3月24日,四川眉山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抽检千禾23批次产品,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丨内参君
编审丨橘子
一场围绕“千禾0”的标签争议在3月引发舆论热议,千禾“零添加”到底是商标文字游戏,还是真的做到零添加,一时间众说纷纭。3月24日,四川眉山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抽检千禾23批次产品,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舆论发酵至今,没有任何官方机构对千禾做出处罚,在极为重视老百姓食品安全的当下,这显然是一种态度。
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上通过。法案第一章第八条:“加强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创新创造等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
4月,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组突访千禾味业位于四川眉山的酱油酿造基地,并于5月9日晚播出了一支长达24分钟的深度报道,这也是一种态度。
央视节目从风味品鉴、原料采购、科研创新三大环节还原了千禾的生产制造流程,回应了这场舆论之争。
“千禾0”是商标,千禾的产品也做到了零添加,这次报道不止于为中国民营企业正名,更向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领域,没有企业可以靠炒概念生存,千禾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民营企业,真正经得起检验的,是产品品质。
官媒探厂
千禾“零添加”真的是零添加吗?
3月,一家广东的区域媒体发布了一篇酱油抽检评测的文章,随后大量营销账号跟进,矛头直指千禾味业:质疑千禾酱油瓶身上显著的“千禾0”是注册商标,该举动是否隐藏着厂家可能误导消费者的动机。
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无官方统一定义, 从DeepSeek搜索显示,“0添加酱油”通常指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增鲜剂、甜味剂等),仅使用天然原料(如水、大豆、小麦、食盐)。
从央视节目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千禾的生产流程符合大众认知的零添加概念。酱油等调味料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生产制造经验,零添加做酱油,门槛并不高。难点在于,规模化生产之后,如何保证酱油的风味。
千禾科研负责人郭建在央视采访中表示,“酱香味是添加不出来的”,千禾多年来重金投入技术研发,确保通过技术能力保证酱油的天然风味。
酱油品鉴师樊君央通过让央视记者品尝不同酱油,来辨别零添加酱油独特的风味口感。“添加剂会干扰酱油的酱香口感。”樊君说。
在确保工艺零添加基础之上,千禾对原料也有严格的把控要求,原料供应负责人郑丽红给央视记者展示了采购合同,:“只有通过4.5毫米筛网精选的非转基因黄豆才予以采用,哪怕当原料紧缺时宁可停产也不买无源头散豆。”
央视这一系列实地探访的信息,无疑是在向大众传递:只要有严格标准和数据支撑,“零添加”就不是噱头。对于千禾而言,权威媒体的认可相当于一次公正的品质背书:节目明确了“零添加”的定义和衡量标准,也证实了千禾产品符合这一标准。
“零添加”老百姓还认吗?
千禾舆情爆发后,四川省眉山市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时间就千禾酱油做了23批次产品抽检,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央视走访千禾,用官媒体的镜头记录回应质疑。
事件发生后千禾相关产品在全国各经销渠道并未出现“裹挟式下架”,核心经销商对公司的信心依旧稳固。在胖东来、物美等全国性大型连锁商超中,千禾产品均在正常销售。
“现在的主力消费人群,一方面不会轻易被品牌营销洗脑,尤其80后消费者,他们会对比配料、从使用感上、外部的专家信息等方面做综合判断,所以千禾积累一批忠诚度很高的消费者,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会轻易被舆论影响,这次千禾的舆情,只看到一些报道在质疑,没看到一家写了千禾到底添加什么,消费者很理性,我们的销量短暂受到影响,现在已经逐步回升了。”一位千禾的经销商说。
经销商反馈,由于近年消费者日益注重健康饮食,“零添加”调味品的长期前景被普遍看好,他们愿意与真正有实力做好零添加的企业同舟共济。
老用户们也在网络社区发表支持意见,表示会继续信赖和购买千禾酱油——正如一位中年消费者所言,“看过央视的报道,更加放心,以后买酱油还是要选配料表简单的”。
理性的消费者背后的
“零添加”市场机会
在中国的食品行业,“快”一度成为成功要素:渠道铺得要快、促销节奏要快、资本回报要快。潮水裹挟着海天、中炬高新、李锦记等传统企业的高周转打法,也催生出一批依赖流量定生死的新锐品牌。
随着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持续提升监管力度,经济发展带动下,老百姓对于食品品质的要求越加严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有品质保证的企业更多的机会。
千禾在成立之初,押注便是“零添加”这一细分赛道,“技术壁垒+价值溢价”的差异化路径去赌中国食品市场升级的机会。在零添加上累计4亿元的研发投入,砸进了最长560天的长发酵周期、一代一代的菌种选育和全过程质量追溯系统中。
在如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上,任何创新只要容易被模仿,就会迅速沦为“行业公敌”。而千禾所坚持的“零添加”模式,对土地、原料、时间、技术和资金都有高要求:即使竞争对手拿到了千禾的酱油配方,也很难同时凑齐上述要素来快速复制。
也因为有此番积累,千禾才敢于向市场宣称:自家零添加酱油配方极其简单纯粹,只采用最基本的四五种天然原料,甚至连常见的酵母提取物都不添加。在没有添加剂“增鲜”的情况下,千禾酱油凭借传统酿造所积累的氨基酸态氮、全氮和天然香味物质等指标,依然显著领先于同类零添加产品。
近年来,纵观欧美、日本等成熟市场,“清洁标签”(Clean Label)运动方兴未艾,中国消费者对“零添加”与“天然食品”的追求同样迅猛提升。
毕马威在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中国消费者倾向购买纯天然、零添加的食品;而市场调研机构Mintel的报告进一步指出,8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不含人工配料”的产品非常或极其重要,65%的人表示他们很可能选择宣称无人工添加的品牌,高达86%的消费者期望食品配料表越简单越好。
面对中国调味品市场的“价值回归”和消费者对“零添加”的认知日趋理性成熟,千禾味业没有浪费宝贵的“窗口期”将“零添加”做扎实。在这一波舆情中,有四川省眉山市市场监管总局和央视的态度中,才能化危机为机遇,对渠道到消费者不断深化什么是真正的“零添加”这一认知。
“零添加”的舆论之争,表面看是监管和认知使然,实则背后隐含着消费行为更加成熟:大众不再盲听概念炒作,而是更加注重验证产品的真实成分和品质。
结语
有人说,做酱油就像酿酒,急不得也糊弄不得。在快消品纷纷卷入短平快竞争的当下,千禾选择慢工出细活,并且在遭遇挫折时依然保持初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坚持。
央视此番为千禾正名站台,我们乐见其成,但更期待的是整个行业因此受到激励。让夸夸其谈的营销套路退场,让实实在在的酿造匠心登台。
来源:快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