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分觉得现在的生意完全没法做,在考虑关闭现有的业务;一部分觉得现在是特别好的时机,很多竞争者不懂得运用现代化的营销工具,正是抢占市场的良好机会。
我的朋友中对现在的生意判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觉得现在的生意完全没法做,在考虑关闭现有的业务;一部分觉得现在是特别好的时机,很多竞争者不懂得运用现代化的营销工具,正是抢占市场的良好机会。
这样的分歧其实很正常,这样的分歧基本上算是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期市场分化的缩影,这种现象在多个行业都有显著体现,背后是消费升级、技术迭代、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
一、行业分化的核心原因
1、消费者花钱的逻辑变了,两头分化明显
现在消费者要么愿意为高品质买单,要么追求极致性价比,中间地带反而难了。比如餐饮行业,这两年一些主打精致体验的高端餐厅,靠精准抓住中产需求,营业额能涨 15% 左右;但很多普通小餐馆,被租金上涨(普遍涨了 20%-30%)和消费降级夹着,生意下滑了 10% 不止。零食行业也一样,像盐津铺子靠零食量贩店这种新渠道卖得很火,而以前的卤味巨头因为门店扩张太猛、跟不上新趋势,一年关掉几百家店。
2、会不会用新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现在做生意,会不会玩数字化简直是分水岭。就说农资行业,以前农资店只能辐射周边几公里,现在头部企业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卖种子农药,全国的农户都能下单,小门店根本抢不过。餐饮里的大品牌,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智能系统管理库存,复购率能提升 30%;但小商家没这能力,客户流失率超过 20%,慢慢就被拉开差距了。
3、政策红利藏在细分领域里
这两年国家在农村电商、数字经济上的支持挺多,比如农村网络零售额 2025 年预计能破 2 万亿,做农资、农产品的企业只要搭上这班车,机会不少。还有今年 “提振消费” 政策,从买车、家电扩展到文旅、餐饮,做服务类生意的如果能接住这波红利,也能找到新增长点。
二、不同企业的 “抗压能力” 差别有多大?
1、供应链和抗风险能力是硬功夫
经济波动时,供应链灵活的企业优势很明显。比如有的快消品公司,在各地建了分仓,物流成本降了 15%,库存也能随时调整;但小公司没这个能力,成本涨了 8% 还只能硬扛。制造业更明显,高技术制造 2024 年利润涨了 12%,但传统制造利润下滑 4.7%,说白了就是能不能跟上技术升级。
2、创新模式决定能走多远
现在靠老办法做生意越来越难,得想新招。比如货运行业,大平台用数字化整合车辆,空载率从 30% 降到 15%,小货运公司没技术支持,只能眼睁睁丢市场。消费领域更明显,新品牌靠小红书、抖音种草,短短一年能做到 10 亿销售额,而传统品牌还依赖线下渠道,市场份额被一点点吃掉。
三、风险和机会到底怎么看?
1、成本压力是挑战,也是洗牌机会
原材料和人工涨价确实让很多小商家难受,但换个角度看,这也在淘汰没有竞争力的玩家。比如有的服装企业,靠自动化生产降低 25% 的人力成本,再通过跨境电商开拓海外市场,利润率反而涨到 18%;但抗不住的小企业,倒闭率上升了 12%。这时候拼的就是 “能不能比别人多撑一步,或者找到新出路”。
2、市场波动在筛选 “真本事” 玩家
这两年线下零售关店率超过 15%,但线上巨头靠全渠道布局(比如线上下单、线下自提),营收能涨 20%。区域市场也不一样,一线城市高端消费还在涨(12% 左右),但三四线城市更看重性价比,中低端零售下滑 8%。所以生意好不好,有时候得看你踩对了哪个 “细分市场”。
达尔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在当今的生意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看别人怎么选并没太大用处,必须想清楚自己的生意 “护城河” 在哪 —— 是技术、供应链、还是对本地客户的深度理解?
危机中危险和机会并存,你眼里只有危险,那你就只能疲以应付;你热情拥抱这个时代,顺应时代洪流,你就能分到时代红利。
来源:黑面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