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百年后,杜牧却在秦淮河畔的秋风里,将这段佳话锻造成晚唐的棱镜——"佳人失手镜初分"的瞬间,不再是乱世情殇的注脚,而是长安“甘露之变”后士人集体创伤的隐喻。
一面裂镜,照见两个王朝的黄昏。
南朝陈亡之际,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砸镜为盟的血色浪漫,淬炼出"破镜重圆"的旷世传奇。
三百年后,杜牧却在秦淮河畔的秋风里,将这段佳话锻造成晚唐的棱镜——"佳人失手镜初分"的瞬间,不再是乱世情殇的注脚,而是长安“甘露之变”后士人集体创伤的隐喻。
唐诗的伟大,在于它总能以一枝一叶载起山河重量。
当我们以心叩击这些千年前的诗行,收获的不仅是文字之美,还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隋开皇九年,金陵城破的前夕,秦淮河畔的琼花正谢。
陈朝太子舍人徐德言满腹哀伤、心事重重地握着妻子的手,烛火在他眼中碎成星芒:“夫人,明日过后,这雕梁画栋恐成瓦砾场。”
他的妻子是乐昌公主,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
当时陈朝政治混乱,徐德言深知国家灭亡后,以乐昌公主的身份和才情,他们夫妻二人很难再在一起。
于是,他流着泪对妻子说:“以你的才华和容貌,国家灭亡后,你一定会被有权有势的人收留,我们从此就永别了。如果我们的缘分未尽,也许总会有希望再见,所以应该有个信物。”
说着,徐德言突然举起手边的一面青铜镜,重重砸向青石阶,铜镜裂帛般的清响惊落了乐昌公主鬓边的玉步摇。徐德言颤抖着拾起两片残镜,对她说:“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咱们都到街上叫卖铜镜,直到找到彼此的下落为止。”
金陵城破后,乐昌公主果然被隋朝越国公杨素纳入府中。杨素爱她姿容端丽,对她的宠爱超过了其他所有姬妾。
但乐昌公主却从未忘记和丈夫的约定。每逢正月十五,她总会让自己的老仆带着铜镜残片去长安街叫卖。
此时的徐德言在经历了诸多颠沛流亡之后,也终于再次辗转回到了京城。
这一年的正月十五,他踉跄挤进市集熙攘的人群,来来回回地搜寻着、观察着、辨别着。忽然,街角传来几声嘶哑地叫卖:“卖镜!卖镜!”—— 但见那个老仆举着半片青铜镜,索价竟高达百金。
路人皆笑老仆癫傻,唯有徐德言瞳孔骤缩,激动万分。他冲上前扶住老人的手臂:“婆婆随请我来”······
徐德言将老人带到自己的住处,并把这片铜镜的故事详细地讲给老人。
他从贴身布囊里取出半镜,当两片镜缘“咔嗒”相扣时,他顿时泪流满面。
为此,他有感而发,满怀惆怅地在镜子上写下一首诗: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不久后,乐昌公主从老仆手中接过镜子,看到了这首诗,更加日夜悲伤。
事情很快传到杨素那里,乐昌公主遂不得不向杨素道明原委。杨素摩挲着合璧的铜镜,叹息道:世人皆言我铁血心肠,却不知这铜镜,原是比金石更坚的情誓。
于是,他命人请来了徐德言。
国公府正堂,杨素望着堂下相拥的二人,忽然大笑:“好个破镜重圆!”遂命人准备车马,备好财物,又对徐德言说:“今日起,乐昌便随你去。”
乐昌公主一边感激地看着愿意成人之美的杨素,又一边看着心爱的丈夫徐德言,不禁悲喜交加,恍如梦中。她略加思索后吟道: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后来,喜获团圆的夫妻二人隐姓埋名,辗转到了江南定居,直到终老。
数百年后,晚唐诗人杜牧途经金陵,在秦淮画舫的夜谈里听闻了这则往事。
桨声灯影中,他望着江心破碎的月影,忽觉千年之前的离合与此刻的世道浮沉竟悄然重叠,那般相似。
回到驿馆,杜牧仍然心潮澎湃,睡意全无。时令正值深秋,夜深人静,秋风卷着残叶扑窗。悲欢离合,山河故人,往日种种片段不禁齐上心头。杜牧瞬间灵感大发,才思泉涌,并一气呵成写下这首《破镜》:
佳人失手镜初分,何日团圆再会君。
今朝万里秋风起,山北山南一片云。
诗中 “镜分云散” 的意象,既是对前朝故事的遥和,亦暗喻晚唐乱世里离散者的不堪命运。
不久,当此诗随着运河的水流传开来时,人们才惊觉:原来千年前的镜碎之音,至今仍在岁月深处,叩击着关于重逢的永恒祈愿。
《全唐诗》
(清)彭定求 等主编
陈书良、周柳燕 选编
高高国际 出品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
内容简介:
《全唐诗》编纂于康熙四十二年(1705),系由清康熙帝亲自动议、发起,工程浩大,蔚为壮观。康熙四十六年(1709)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烨为之作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也被称为四库全书本《全唐诗》。全书忠实记录了唐代诗人、唐代诗歌的精微全貌及壮丽历程,共900卷,“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凡二千二百余人”,传世至今,居功甚伟。
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囊括了其中全部诗人;诗作从近五万余首中精选4809首(约占全书十分之一),并作简要、专业之注释;诗人排序、卷次一仍其旧,另增唐诗作者索引及唐诗篇目索引,方便读者查询。集学术性、阅读性、欣赏性于一体。
于此一编,《全唐诗》概貌、精华尽收眼底,唐代诗歌发展之洋洋大观自可纵情鸟瞰。
来源:高高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