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位家长带着8个月大的宝宝在户外玩耍后,被发现耳朵后叮着一只小黑虫,在家中尝试取下无果后,便带着孩子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记者从安徽省疾控中心了解到,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入高发季节,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所以也被称为“蜱
近日,一位家长带着8个月大的宝宝在户外玩耍后,被发现耳朵后叮着一只小黑虫,在家中尝试取下无果后,便带着孩子来到安徽省儿童医院寻求医生帮助。记者从安徽省疾控中心了解到,初夏时节,草木葱茏,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入高发季节,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所以也被称为“蜱虫病”。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目前安徽省进入蜱虫活动高峰期。
叮咬高峰集中在5~7月
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宝宝被蜱虫叮咬,经过外科操作成功将其完整取下。医生介绍,因为蜱虫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每年进入春夏季节蜱虫叮咬的病例会逐渐增加,“从往年接诊的案例来看,蜱虫叮咬的患儿多数集中在八九岁这样的大孩子,像这样8个多月的低龄婴儿确实非常少见。”
一旦被蜱虫叮咬,不仅可能引发皮肤炎症、过敏反应,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多种严重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该综合征以发热、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高龄、免疫力低下或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易于转为重症甚至死亡,应及时就医。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高热
蜱虫俗称为草爬子、狗豆子,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蜱虫体型微小,广泛分布于草地、灌丛、农田和林地等自然环境中,同时也会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的体表。
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渊介绍,作为一种常见的寄生虫,蜱虫喜欢附着在动物或人体的皮肤上吸血。主要栖息地为山区、林地、草地及其边缘过渡带,当蜱虫叮咬了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或人后,再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此外,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尤其是在照顾重症患者时,如果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感染风险会增加。”
李文渊介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高热,体温38℃以上,全身乏力,牙龈出血、恶心呕吐、头痛胸闷,“当有意识模糊、昏迷、抽搐,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休克及器官衰竭表现,提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
据介绍,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农民,采茶工,靠近山区、林地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是高危人群。”李文渊提醒,老年人病情尤重。
进入林地可涂抹驱虫剂
李文渊提醒,如果发现蜱虫叮咬了自己,不要惊慌,更不要用手直接拍打或硬拔。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镊子轻轻将其取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并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发热、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或虫咬伤口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日常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如果需要进入这些区域,要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皮肤或衣物上涂抹驱虫剂(如避蚊胺DEET≥20%、派卡瑞丁或伊默宁),帐篷等可用0.5%氯菊酯处理,可以有效驱赶蜱虫。
常见误区 千万别踩坑
误区1
“发热就是感冒,自己买药吃”
延误治疗可能加重病情,尤其是出现瘀斑、出血时。
误区2
“血小板低了多吃红枣、红糖补血”
食补效果有限,严重者需医学干预,乱补可能耽误治疗,尤其是有发热时。
误区3
“被蜱虫咬后没事,不用处理”
蜱虫可能携带致命病原体,及时消毒并就医。(汪漪)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