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快到元旦了,长胜每次到元旦都会店庆。这次店庆,是长胜开业多少年?16年了吧?
原创首发。本故事为虚构。
感谢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多说一句:
非常非常感谢你们的厚爱,看到你们的暖心评论,我彻底被感动。
再次感谢你们。
我继续努力,争取写到666章。
书归正传——
1、
静安把自行车停在长胜的台阶前。
长胜的门脸又修饰了,台阶上换了地毯,门口摆了两排花篮。
快到元旦了,长胜每次到元旦都会店庆。这次店庆,是长胜开业多少年?16年了吧?
这时候还不是上客人的时候,门口没有保安,静安径直推门走了进去。
艳子和三姐都没有来,一些服务员从后面的宿舍出来,去食堂吃饭。
看到静安,也没人招呼她。
静安径直走到里面音响不错的那个包房,打开电源开关,麦克风有了动静。
有个服务生跑进来,探头问:“你谁呀?麦克风弄坏了你赔得起吗?”
静安说:“我是客人,来唱歌。”
服务生马上改变了态度:“果盘还没准备好呢。”
静安说:“我啥也不要,等三姐来了,请三姐过来一趟。”
服务生没吭声,关上门走了。
大概服务生去给三姐打电话,说有人找她。
静安第二首歌没有唱完呢,门就被推开,艳子和三姐一前一后走进来。
艳子看到静安,热情洋溢地说:“来唱歌啊?自己一个人吗?”
静安把麦克风关了,轻轻地放到桌子上。她看着三姐说:“我不是来唱歌的,我是来找三姐聊两句。”
三姐戒备地看着静安,不客气地说:“你找我聊啥?我跟你没啥好聊的。”
静安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说:“我跟你聊聊你儿子周旭,还有我闺女冬儿的事,你想不想聊?”
三姐看看艳子,艳子看看静安。
艳子笑着拉着静安的胳膊坐在沙发上。
“我去拿点吃的,你们慢慢聊。静安,喜欢唱歌你就唱,我这里你随便来,不用你结账。”艳子豪爽地说。
艳子往外面走,冲三姐使个眼色。叮嘱三姐别吵起来。
这是在长胜,吵起来对生意不利。
三姐犹豫了一下,还是坐在静安对面的沙发上。
三姐是侃快人,直截了当地问:“我儿子咋地了?我以前骂过他,不让他招惹你闺女,人家孩子要考清华北大,我儿子学习不好,可别耽误人家闺女考学!”
三姐最后两句话,带着明显的嘲讽。
静安把三姐的情绪忽略不计。她打量着坐在对面的三姐。
这一看不要紧,心里忽悠一下,三姐也老了!
三姐不比静安大多少,她大概跟静安同龄。
艳子比静安小个一两岁。从艳子那里论,静安就叫她三姐。
同龄人就是自己的镜子。眼睛看到同龄人老成什么样,那自己也老成什么样。
三姐脸上的肉有点松弛,是地球引力的关系。她两眉之间有一个深深的竖纹。显得她一张脸总是在发愁发怒之间徘徊。
三姐穿了一件棕色的貂儿,衣服的下摆在膝盖上面,手里拿着一个浅棕色的包。
三姐的两个耳朵上各戴着一个闪亮的金耳环,两只手十根手指上,跟她妹妹艳子一样,差不多每根手指上都戴着五颜六色的戒指。
有的戒指上面镶嵌着蓝色的“宝石”,有的镶嵌着红色的“宝石”。
静安不认识宝石是什么样,三姐手指上戴的大概是宝石吧?
三姐的脸上也涂得花红柳绿,一张脸气势逼人。
三姐看到静安一个劲地打量她,她也打量静安。
静安穿着一件红色的羽绒服,耳朵上没有耳环,手指上没有戒指,脸上什么也没抹,素着一张脸。
本应该是穷嗖嗖的感觉。不过,静安倒有点不一样的气质呢。
三姐虽然很讨厌静安,甚至达到了生理的讨厌,但她也不得不承认,静安这些年活得劲劲的,一直是那个劲儿。
以为她人到中年会塌架子,静安的眉宇间却没看到塌架的样子,反倒更扬巴了。
三姐不耐烦地说:“你到底找我啥事?我可忙了,一会儿客人来了我就没时间招待你。”
静安说:“我也可忙了,刚从北京回来,两本书刚签约出版,我还没写完呢。要不是因为你儿子的事,我也不会来找你。”
三姐一撇嘴,我去,还两本书出版,没写完呢,没写完谁给你出版,虎啊?真是吹牛不上税。
三姐说:“我儿子到底咋地你闺女了?他要是敢动你闺女,我把他腿打折!咋那么没脸呢?安城的姑娘都死绝了,非看上那不应该看上的姑娘?”
静安想打断三姐的话,一想,由着三姐说吧。
等三姐说完,静安才说:“我今天来是跟你谈事的,不是吵架的,说那些咬眼皮的话有啥用?解决不了问题。
“我这两天出差在外刚回来,昨晚去接我闺女,发现你儿子一直跟着我闺女说话,还动手推推搡搡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关系太近了吧?”
静安说到这里,看着三姐。
三姐马上反驳静安:“一个巴掌拍不响,我儿子不好,你闺女就没事啊?”
静安说:“我来找你就想说这件事。确实,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件事我闺女也有问题。
“你儿子高三,我闺女高二,他们马上都考大学,这要是谈恋爱耽误了学业,不仅是两个孩子的事,咱们两家人都得后悔。
“要是学校知道了,这种时候学校肯定不能惯着他们,甚至可能杀一儆百,开除他们,我是想不到办法了,才来找你求助,三姐,你说咋办吧?”
静安这次说话没有争,没有抢,也没有吵,一直用平静的声音讲述这件事。
甚至她还把三姐抬高了,让三姐想办法。
三姐有被尊重的感觉。一直眼睛长在头顶上的静安,这回是来求她的。
可三姐一想到儿子的事情,她两眼也噌噌地冒火星子。
儿子大了,越来越不服管,说他点什么,他小嘴叭叭地都跟你顶嘴,再也不是小时候那个说话软软糯糯可爱的宝贝了。
现在,儿子周旭一米八三的大个子,揍他的时候,儿子伸手一拨拉她,差点把她拨一个跟头。
说,说不听。打,打不动。三姐也没办法。
三姐的丈夫不管孩子,他认为孩子咋样都行,顺其自然。
三姐就对静安说:“我回去揍他,让他离你家冬儿远点。”
静安摇摇头。“你揍他没有用,这孩子没有打怕的。”
三姐也挠头,两只眼睛看向静安:“那你有啥好办法?”
她语气已经降了下来。
两个死对头,现在为了一双儿女,勉为其难地坐在一起想办法。
静安说:“要不然这样,先同意他们,就说你们考上大学之后,就不管你们了,愿意谈就谈。但现在不行,高中是学习的时候,这一年半最重要,啥也不能谈!”
三姐看着静安,长叹一声,忽然眼圈红了。
“对这个儿子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油盐不进。葛涛那犊子还找过周旭吓唬过他,不让他跟你家孩子见面。可谁知道咋回事,这两个冤家又到一起玩——”
静安保持着仅有的那点冷静。“三姐,我也没别的办法,但我想起我小时候,家里越管得严,我叛逆越严重。后来到了我妈不让我干啥,我就偏要干啥的地步,就为气我妈——”
三姐一拍大腿,伸手指着静安说:“哎呀,咱俩一样啊,小时候我也是,那让我妈给我大腿里子掐得,青一块紫一块,整个浪的夏天不敢穿裙子,腿上紫了蒿青的伤痕没下去呢,穿裙子让人看见被老妈掐了多磕碜。我也是,我妈越打我,我越不听她的——”
两人竟然在这件事上找到了共同点。聊得挺起劲,把各自的老妈口头埋汰了一遍。
2、
最后,两人达成协议,假装同意两个孩子的事儿,但现在不能谈对象,要等到他们考上大学再谈。
静安看看谈得差不多,就站起来要走。
三姐送到门口,忽然神秘地一笑:“静安,将来两个孩子要是都考上大学,那万一他们再谈对象呢?”
静安笑笑,没说话。心里说,那我也得把他们别开!
冬儿找对象不能找商人,太算计。不能找当官的,他们瞧不起小百姓。不能找市井小民,太庸俗。
冬儿要找对象,应该找个书香门第的人家。
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就是天仙,啥样的对象都配不上她。
从长胜出来,艳子追出来。
“静安,过些天我们店庆,你和二平宝蓝来吧,我给六哥也打电话,他和宏伟都来,我们还制作了礼物,记得,一定要来。”
艳子声音响亮。
她已经完全走出了过去那段事情的阴影,努力地经营着长胜的生意。
静安点点头,算是答应了艳子。
三姐也站在台阶上,冲静安摆手再见。
静安心里叹口气,冬儿不争气,非要跟三姐那个混小子混到一起。让静安不得不低三下气地来找三姐说和。
为了女儿,静安只能低头。
低头的不仅是静安一个人,还有三姐。
三姐看到静安走远了,重重的一声长叹。
艳子担心地看着三姐问:“咋地了?陈静安找你啥事?”
三姐没好气地说:“她找我能有啥事?还是周旭的事呗。你说周旭也气人,好姑娘不有的是,非找他们家的姑娘干啥?看到姑娘她妈我就够了。一辈子也不愿意搭理她!”
艳子笑了,搂着三姐的肩膀往大厅里走。
“三姐,话别说满,将来你儿子要娶静安的姑娘你可咋办?还不得照样给人家准备房子?”
三姐冷冷地一撇嘴:“我还给她准备房子?我就给她准备一片瓦——”
说到这里,三姐忽然嘎嘎地笑起来。
“真要是她姑娘给我做儿媳妇,我就把她欺负死!把静安的姑娘踩在脚下,过瘾吧?”
艳子轻轻地捶了三姐的后背一下:“别臭美了,这一辈的人可跟咱们那辈人不一样,说不定谁受气呢!”
三姐又笑起来,随意又叹息一声。
“养活儿子有啥意思?还不如像陈静安养个姑娘,最起码孩子结婚,不用准备房子。可咱没那命,养个儿子就得准备房子。不行,我既然给他准备房子,儿媳妇就得我挑个满意的。”
3、
静安无心写作,她去市场买酸菜买猪肉,打算到母亲家里,给父亲和侄子包顿饺子。
也跟母亲说说话,倒倒心里的苦水。
一进市场大厅,迎面撞上一个端着东西的人。只看到那人的背影。
听到对方嘴里喊着:“让道!让道!别洒你们身上!”
静安就伸手,帮对方撩起门帘子。
东北太冷了,12月份正是寒冬腊月。市场的门上挂着厚厚的棉被帘子。
静安打起帘子,却看到出来的人是小茹。
小茹也愣怔了一下,随即客气地说:“谢谢你呀——”
然后,小茹又说了一句:“新鲜的江鱼,你来点不?便宜算给你——”
静安摇摇头:“今天我妈要吃饺子,改天再买鱼。”
静安进了大厅,撂下手里的帘子,把两人隔在两个空间。
小茹也不容易,为了卖货,不得不在静安面前低头。
生活太艰辛,每个人都会在生活面前低头。
即使不在生活面前低头,也会在儿女面前低头。
谁也无法保证一辈子都能昂头走路。
静安买了酸菜和肉,又买点虾皮。母亲拌饺馅喜欢放点虾皮调味。
她到商店时,正好是中午,母亲买了两碗大碴粥,又搭两袋小咸菜,和父亲两人端着粥碗,一边吃,一边答对顾客。
静安心疼父母,这个年龄还要出摊。
母亲看到静安,笑着问:“你没吃吧,给你要一碗大碴粥。”
买大碴粥的还没走远,就又退回来。
静安没要大碴粥,她看到卖烤地瓜的车子推过来,就买了两个烤地瓜。
给父亲一个烤地瓜,静安自己吃一个。母亲不太喜欢吃烤地瓜,小时候吃伤食了。
父亲看到静安来到商店,就兴奋地询问静安去北京的事情。
“书都签约了?顺利吗?没遇到啥坎儿吧?坐火车坐的卧铺啊?那还行,能休息好,要是坐硬座那可老遭罪了——”
静安跟父母说了几句话,母亲就跟静安回家包饺子。
母亲已经看出静安有心事,在路上她就问静安:“咋地了?是去北京遇到事儿了?还是出别的事儿?看你脸上不乐呵呢?”
静安没说话,先叹口气。
“妈,冬儿又跟那个男生混到一起,昨天晚上我回来,去学校门口接她,就看到那个男生跟冬儿走得可近了,两人推推搡搡地开玩笑,我看见没气炸肺!妈,你说冬儿咋这样呢,我说了多少遍,她不听呢!”
母亲却云淡风轻地瞥了静安一眼,说:“冬儿这不是跟你一样吗?你当年也这样,咋说都不听!”
静安愣住了。
她相信世间有轮回。不用过奈何桥,不用喝孟婆汤,轮回就在这一世,不用到下一世。
母亲的话让静安陷入了沉思,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中。
想起年少时候的事,不听母亲的话没啥不对的。她一直这么认为。
母亲看到静安的脸色,就明白她想什么。
母亲说:“你就说,没考上大学你后不后悔?跟周九光结婚,你后不后悔?”
静安嘴硬地说:“不后悔——”
静安心里想的也是不后悔。
但是,她的所有行动都在表示她很后悔。
她用离婚来结束自己错误的婚姻。
她用努力写作,来弥补当年没考上大学而没有出路的人生。
母亲长长地叹息一声。“安儿啊,你呀,太犟了,这一辈子遭的罪,都是因为你太犟,当初不听父母的话——”
静安争辩道:“也不能那么说,我要是不犟,在写作上也闯不出一条路来。”
母亲忿忿地说:“你要是当年考上大学,不至于这半生遭罪,也不会遇到周九光那个混球,他呀——”
后面的话,母亲不想说了,说了心痛。
到了母亲家楼上,静安从包里拿出一条披肩,给母亲披在肩膀上。
静安在北京买了三条羊绒披肩,准备送给张编辑和周英,自己留一条。
但她要来母亲家之前,忽然想起这次去北京没给母亲买礼物。
那就把那条留给自己的披肩,送给母亲吧。
母亲没有披肩,也没有人送给她披肩。
母亲站在镜子前,看着身上的披肩,开心地笑了。她回头对静安说:“你有吗?我都是半大老婆子了,留你自己用吧。”
静安从后面搂住母亲的肩膀,把披肩在母亲胸前打个结。
“我有,啥都有,这条披肩是特意给你买的。”
母亲笑了,笑得很欣慰。
刚生下冬儿的时候,静安还无法体谅母亲的不容易。
是在跟冬儿一轮轮的争斗里败下阵来,她才感觉到心力交瘁,才知道什么是伤心难过。
她也才深深地感到做母亲的悲哀。
明明是全身心地为了女儿,但女儿不领情,不听话,非要按照她的想法去做。
一言难尽呢!
母亲看着静安憔悴的模样,心疼,却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姐弟俩,静安和静禹。一样的家庭,一样的教育,两人却走了相反的路。
静禹也不用母亲说什么,就知道用功学习。
静禹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考上吉大之后,静禹就准备考研。
这个静安呢,一直游走在边缘,当年怎么劝说她都不听。
想起静禹,母亲又难过,静禹走了这么长时间一直没回来,一定是过得不好吧?
静禹没挣到钱吧?要是手里有钱,他早就回来了。
他就是不想念这个老妈,也会回来看看他的儿子。
4、
晚上,静安推着自行车,走到一中门口等冬儿。
寒冷漆黑的夜,厚厚的羽绒服也无法阻挡凛冽的寒风,她感觉浑身冷透了。
接了冬儿,娘俩在马路上都没有骑车,都推着车子走。
静安把自己和三姐想好的办法,跟冬儿说。
“你和周旭要是互相喜欢,就再等一年半,等一年半你考上大学,你和他爱怎么处就怎么处,我就再也不管了。
“但现在不行啊,现在你们俩处对象会耽误学业,你要是没考上大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像妈妈一样吃苦受累还挣不到钱。
“写作多累呀,妈妈以前没跟你说过写作的苦——”
冬儿一直不说话,默默地走在静安身边。
听见静安说,允许她和周旭处对象,她抬起眼睛看了静安一眼,也没有说话。
孩子长大了,做父母的,多数时候都是力不从心。
就是北大的教授,也未必能把儿子教育成考上北大。
教育是一方面,自身的认识和修为更为重要。
晚上回到家,小白扑过来跟冬儿亲热,又追着静安手里的饭盒闻来闻去。
冬儿和小白吃完饺子,冬儿要下楼遛狗。
静安披上大衣跟着女儿下楼。
冬儿看到一身疲惫的静安,就说:“妈,你别去了,我在楼下遛狗,马上就上楼。”
静安哪里放心呢,小区的灯光太暗,这么晚了,她哪里能放心让女儿一个人出来遛狗。
冬儿说:“怕啥呀?再说我身边有小白呢。”
静安笑笑,没说话。小白就是一尺多长的狗,遇到真正的恶人,那就是个配搭。
看着女儿在前面腾腾地跑下楼,看着女儿窈窕的身影,静安心里很感慨。
是的,她四十多岁,已经奔五十岁。而她的女儿正是花一样绽放的年龄,正向二十岁狂奔。
冬儿,正是当年静安叛逆的时候。
静安对冬儿重话也说了,吵也吵了,打也打过,不起什么作用,只剩下“哄”这一招了。
这一招能不能奏效?天知道。
接下来的一些日子,静安每天晚上去接冬儿,没有看到周旭。
静安不跟冬儿谈,冬儿也不会跟静安主动说。
有时候,看到冬儿写作业,有点打愣。静安心里就揪成一团,担心女儿胡思乱想。
三姐后来给静安打过一次电话,她开门见山地说:
“我跟我儿子谈了,就你说的办法,现在不能处对象,要是想处对象的话,考上大学就不管他们了。我儿子同意了,说不会再去打扰冬儿学习,你跟你闺女谈了吗?她咋说的?”
静安说:“我闺女也同意了,说不再来往。”
三姐说:“两人答应得挺好,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静安说:“我每天晚上接我闺女放学,最近没看到你儿子。”
三姐倒是挺乐观。“那就说明没事了,两个孩子往心里去了。你也别担心,担心也没有,还得是孩子自己约束自己——”
静安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给冬儿转学。
安城最好的学校就是一中。在安城没法转学。
想转学就得到松原,或者去长春。只是,这方面她不认识谁。
要是在安城转学,找到尹老师就行。可出了安城尹老师就不好使了。
她也有顾虑,要是给冬儿转学到省城去念高二,这是最重要的一年半,冬儿能马上适应下来?
要是冬儿没适应,岂不是弄巧成拙,耽误了女儿的前程?
这件事,静安跟顾泽说了。
顾泽比静安想得开。
他说:“如果你非要把冬儿转学到省城,我有认识人,也能帮忙,但学籍过不去,她只能是旁听生,将来考大学还得回安城考。”
静安也想到学籍的问题。这确实难办。
顾泽说:“静安呢,你这么折腾一下子,冬儿未必愿意。”
静安十分闹心,她也不知道什么办法能让女儿集中精力学习。
顾泽的办法就是让冬儿留在安城,每天静安去接送孩子,这就可以了。
如果两个孩子执意要在一起,你就是转学也没用。
顾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你现在横八竖挡不一定就奏效。可能还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跟你对着干。”
顾泽的话,让静安想到自己和母亲的战争。
她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照顾女儿。
5、
元旦前,静安的小说写得比较顺利,元旦过后就能交稿。
如果小说不需要大改,她就可以接着把另一本书写完。
她跟静禹一直保持着通信。有时候一天一封信,有时候一周一封信。
静禹告诉静安,原本他计划春节回来,但飞机票太贵了。
后来两口子决定三月份回来,那时飞机票便宜。
静安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老两口很高兴,比过年都高兴。
原计划母亲打算过了元旦蒸豆包,一听说儿子三月份回来,豆包也不蒸了,等到静禹回来的前几天再蒸豆包。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给静安打电话,要采访静安,并让静安写个简介。
静安抽个时间,在元旦前的一天下午,收拾好了房间,迎接图书馆的刘老师。
那天是周日的下午,冬儿也在家。
自从冬儿和奶奶老姑吵架之后,她周末再也不去奶奶家。
每次奶奶来电话,打到静安的手机里,冬儿接电话之后,都说在上课,现在功课忙,要考期末试,没时间去。
奶奶后来也就不再打电话。
刘老师不是一个人来的,还带着一个摄影师。
摄影师一进屋,就把肩膀上扛的摄像机架上。
冬儿觉得新奇,也跑出来看。
刘老师羡慕地看着冬儿问静安:“你闺女这么大了,我拍一些你和闺女相处的日常行吗?”
静安征询地问冬儿:“行吗?”
冬儿有点不好意思,脸都红了。
静安说:“刘老师,要是拍摄我和女儿的时候,我们娘俩可以到厨房做饭,聊天,这样的镜头会放松一些。”
刘老师给静安的建议是:“你可以辅导孩子功课——”
静安连忙摇头,她已经看到冬儿的脸都抽抽了。一听学习,冬儿就回避。
还没期末考试呢。静安很担心冬儿的期末成绩下降。
静安从书架上拿下两本书,是她四月份和十月份出版的两本书。
刘老师要拿回图书馆存档。
这次采访,是安城艺术界做的一个系列的宣传内容。
拍摄的录像将来制作完成,要在电视台播放。拍摄的照片,要做回廊文化。
后来静安听懂了,就是要把静安的简介和她的照片,都拍摄到一起,制作成大幅的宣传画,贴在图书馆楼梯的两侧。
人们一旦进了图书馆,往楼上走,就能看到楼梯两侧安城的名人名作。
一来,是增加图书馆的文化气氛。二来,是宣传本地的文化名人。
三来,是激励安城的学子努力向上。
采访的全过程,冬儿都陪在静安身边。
静安讲述自己的写作经历,尤其说到年少时的叛逆,不听母亲的规劝,她很后悔。
她只能拼命写作,希望能给母亲带来一丝骄傲。
她不想自己的出生,给母亲带来的都是痛苦。
她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自己的弟弟静禹一样,给母亲带来荣光。
冬儿一直安静地听着,听到这个时候,她眼里有泪光。
静安希望冬儿能有触动,把高中三年安稳地念下来。
她现在已经降低了对女儿的要求,不求冬儿考清华北大,也不求考上静禹念书的吉大。
只要冬儿能考上安城师院,她就心满意足。
只要女儿能继续求学,女儿的人生就不会太差。
摄影师给静安的家里拍摄了很多角度,厨房,卧室,客厅的书架。
摄影师很有那个劲,沉默不语,但一直用镜头追随着静安的脚步。
摄影师后来还把镜头对准了在阳台里睡觉的小白。
静安忍不住脸上浮现了笑容。
静安跟冬儿在厨房摘菜,聊天,谈到过年想去哈尔滨看冰灯,冬儿高兴地笑起来。
这些镜头,都被摄影师默默地拍摄进去。
过了几天,刘老师把一段录像发给静安。
那是一段11分钟的录像。
静安打开一看,摄影师制作的录像很精良。长镜头,时光在镜头里变得悠长而自在。
这就是静安向往的生活,这就是静安一直追求的生活。
但是,静安已经生活在其中,却为什么没有幸福的感觉?
也许,梦想实现就没意思了。有意思的,只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吧?
文化馆的罗老师也向静安约稿,《鹤鸣》过年这一期,准备都放安城的名家名作。
现在,静安属于安城的名人了。
静安倒也没在意,她抽空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放到罗老师的邮箱。
过了两天,罗老师说小说已经开了,挺好,会发在杂志上,只是,没有稿费。
安城的文学,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是在点亮普通人心里的梦想。
2011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可元旦这天,安城发生了一件谁也意想不到的大事——
未完待续——
本内容为虚构。
感谢点赞,评论。
来源:素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