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枫桥经验”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为云南省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治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与启示。
“枫桥经验”是20世纪60年代浙江诸暨枫桥镇基层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为云南省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治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借鉴与启示。
近年来,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带领全省各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立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高质量发展,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持库区基层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方法,开展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新实践,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了力量,也为“枫桥经验”的传承发展提出新的注脚。
“龙门闲话” 打通民情速递“快车道”
从街头巷尾的家长里短,到基层一线的急难愁盼,每一处民情都蕴含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然而,如何让这些声音被听见、被重视,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绥江县以基层治理微网格为服务“最小单元”,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创新开展“龙门闲话”活动,着力打通民情速递“快车道”,实现闲话摆起来、民情浮起来、民心暖起来,持续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
绥江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建设区域,电站建设涉及县城和沿江3个集镇搬迁,移民6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是云南水电工程移民大县。
搬迁工作开展以来,绥江县搬迁安置管理机构联合当地政府部门深入基层摸实情,依托乡村振兴挂钩帮扶新力量,由38名挂村县级干部牵头,43名挂村乡镇干部和323名村“两委”挂片人员具体负责,联动挂包干部全员入户,对全县5万余户家庭进行“见面式”走访摸排,做到居住位置、家庭近况、邻里关系等“一口清”。
该县搬迁安置机构采用全领域划分建网格方式,按照“因地制宜、地域相近、规模合理、便于管理、全面覆盖”原则,以5至15户为单元,建立基层治理微网格4100余个,按照每个微网格1名微网格员、1名挂组村干部、1名挂包干部、1块信息牌的“一格三员一牌”要求,通过群众推荐、小组审核、村级确定,整合党员骨干、热心人士等力量,配齐微网格员。
基层基础的进一步夯实,为以全员式培训为依托,由村干部组织、挂村镇领导主讲的“龙门闲话”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龙门闲话”活动一改往日“干部干、群众看,干部讲、群众听”的情况,利用群众茶余饭后的闲暇时光,以灵活的机制、简单的形式、充实的内容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学政策、学法律、表期望、诉烦恼、解纠纷、话发展、促和谐”的平台,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汇集群众智慧共谋发展力量。
“龙门闲话”内容坚持“六话+六明”双融合,以话时事新闻、明方针政策,话家长里短、明邻里关系,话事故案件、明法律法规,话红白喜事、明移风易俗,话房前屋后、明操家理务,话务工就业、明勤劳致富为重点,采取小故事、小案例、小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
“龙门闲话”坚持“微网格员+挂包干部”双发力,充分发挥微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以平时串门、偶遇闲聊、饭后唠嗑、院坝谈心等方式,动态摆好“龙门阵”,及时发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挂包干部结合入户走访情况,每月在微网格组织开展1次“龙门闲话”,听民声、察民困、集民意,在邻里之间、干群之间架起“连心桥”。
“龙门闲话”活动坚持“线上+线下”双推进原则。线下,利用乡镇赶集日组织开展“逢8有约——赶场龙门阵”“坝坝儿茶话事”等活动,变干部讲、群众听的“独唱”为群众说、干群议的“合唱”。线上,用好“南岸赶集”“板儿坪”等乡镇官方抖音号、视频号,由干部当主播,每晚定时开启直播,吸引县内外2万余人次“围观”,实现群众诉求“在线直达”。
“龙门闲话”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健全了信息收集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重要事项立即报、常规事项零报告”原则,采用“微网格员半月一报、挂包干部当日报、村组干部常态报”制度,整合驻村工作队、“法治副村长”等力量,对矛盾纠纷诉求清单和群众急难愁盼需求清单实行“双登记”,确保镇、村、挂包单位和行业部门“四个共享互通”。
仅2024年11月,“龙门闲话”就收集群众就近就业、道路修建等需求建议清单600余条,解答政策1.3万余人次,就地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使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更灵敏。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形成协调解决事项清单,由牵头领导带头研究、相关行业部门下沉办理,坚持一事一议、一户一策,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闲话”中说理,在“闲话”中普法,“龙门闲话”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于细微处彰显为民服务的温度与力度,形成推动库区发展的强大合力。
志愿服务 助库区治理聚合力
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是社会治理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为库区发展保驾护航,云南省各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想尽办法,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双江县沧江自然村就采用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的方法,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沧江自然村是糯扎渡水电站双江库区贺六移民安置区,有移民278户1001人。和很多搬迁安置区不同,这里的移民来自双江县2个乡镇4个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有拉祜族、傣族等12个民族。
刚开始,由于民族众多、语言各异、生活习惯不同,这里矛盾问题交织。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搬迁安置管理机构帮助安置区实施“成立3支队伍,解决3个问题,实现3个转变”工作举措,结合“善治临沧”App推广使用,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构建“五级网格架构”,增强移民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地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让“两网”融为“一张大网”,“融”进民生,“融”出基层治理新路子。
移民安置区成立由19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下设5个村民小组党组织,由沧江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三级网格长,4个行政村党小组组长担任四级网格长,9名党员担任五级网格长,下设50名网格员,按照每名网格员结对不超过5户农户的要求,将250户农户纳入网格管理。
聚焦农户“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需求,安置区建立巾帼志愿服务队,采用“本地方言+民族语言”的双语方式,深入村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用心用情用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志愿服务队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针对婚恋纠纷、邻里纠纷、土地纠纷等问题走村入户进行摸排,及时发现矛盾纠纷,认真分析研判,通过唠家常、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定分止争,实现“熟人”办“熟案”,使矛盾纠纷化解更高效。
目前,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心理疏导、帮办实事、上门指导等志愿服务活动53场次,让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和特困群众老有善养、幼有优教、困有真帮,密切了邻里关系,营造了“亲如一家”的温馨和谐氛围。
为充分发挥各民族群众能歌善舞的优势,移民安置区先后成立1支打歌队、组建1支文艺队,认真排练拉祜族、傣族等各民族舞蹈,在春节、泼水节等节日组织开展“上村晚”“唱村歌”“跳村舞”等文艺活动,在丰富移民安置区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这种用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持续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氛围,实现了广大群众“从观众到演员、从客人到主人、从旁观到参与”的转变。
3支队伍的推进,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为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做好“小事” 多元共治促提升
从“枫桥经验”的创新实践中不难看到,基层治理的核心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推进新时代移民和美社区建设,楚雄州搬迁安置办公室以打造“三大平台”为抓手,把为民服务的理念植根基层社会治理。
楚雄州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57433人,涉及10县(市)77个乡镇445个村委会(社区)1243个自然村39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一直以来,楚雄州县两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都坚持把移民群众的“小事”作为为民服务的大事,一件一件抓好抓实。
为提升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搬迁安置管理机构先后构建“为民服务平台”,组建为民服务中心,开设便民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服务,设立民政、医保、劳动保障、人口管理等服务通道,实现“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做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趟路”。同时,规范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效率,推行代办服务,变“坐等”服务为主动上门服务,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做到门好进、话好听、事好办。
各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构建“关爱帮扶平台”,全面摸排掌握社区移民家庭就读大学生和留守儿童情况,每年金秋开学季组织开展一次“爱心助学,筑梦未来”捐资助学活动,让优秀学生感受社区的关爱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热情。
此外,开办“爱心课堂”,组织大学生寒暑假期间为社区中小学生辅导作业,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筑和谐家园。
搬迁安置管理机构构建“老年人保障服务平台”,建立弱势特殊群体工作台账,开办“幸福食堂”,60至79岁老人每餐收费5元,80岁以上老人每餐收费2元,不足部分由社区集体经济进行补贴,让独居老人、高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对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实行社区“两委”干部和移民干部一对一“结穷亲”。
楚雄市栗子园社区制定《栗子园社区特殊困难移民长期帮扶方案》,建立特殊移民长效帮扶工作机制,采取单位出一点、楚雄市出一点、栗子园社区出一点、干部职工帮一点的“四个一点”帮扶措施,对18户32名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移民群体的日常生活长期帮扶关爱。每年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困难老党员、高龄老人、残疾户、困难家庭等进行走访慰问。
“三大平台”的投入使用,为移民群众带来诸多便利,成为社会服务的一大亮点,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的各项举措,推动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短板补齐、长板更长。库区、移民安置区的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025年工作中,云南省各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将继续紧盯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群体性、涉众性矛盾纠纷,集中力量开展化解、疏导、稳控工作,防止矛盾升级、风险上行;持续加强搬迁安置政策宣传,落实“五化”“四到位”要求,依法做好移民信访和库区社会稳定工作,切实解难题、保稳定。
在库区和移民搬迁安置区社会治理实践中,云南省各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始终秉持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协助基层探索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其他地区库区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深刻启示。
新时代的征程中,云南省各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将一如既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更大贡献,让“枫桥经验”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方向萍 通讯员 秦善斌 袁芳
来源:云南法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