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上升,5月要重点防范这些疾病,特别是孩子!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0:02 1

摘要:五月阳光正好,万物生机盎然,气温也在悄悄升高,各种疾病也悄然而至,比如登革热、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等!

五月阳光正好,万物生机盎然,气温也在悄悄升高,各种疾病也悄然而至,比如登革热、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等!

小朋友们身体娇嫩,抵抗力还不够强,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所以,今天努努熊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这些疾病的预防知识,与家长一起守护孩子的健康!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5 - 9 月高发。感染后潜伏期 5 - 8 天,症状有高热(39 - 40℃)、头疼、肌肉关节疼痛,发病 2 - 5 天后颈部、四肢及面部出现皮疹,半数病例有出血表现,严重者可诱发器官大出血并引发休克。

防护措施:

室内装蚊帐、纱窗,使用驱蚊剂。清除居住地附近伊蚊孳生地,如水坑,污水沟等积水,避免去高发地区。从东南亚、美洲、非洲等地回国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蜱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蜱虫病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自然疫源性疾病。2006 年起我国多地(如河南、湖北、安徽等)丘陵地区有病例报告,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

蜱虫是主要传播媒介,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节肢、脊椎动物)后再叮咬人,病原体入体致病。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含病毒,有传染性,直接接触可感染,存在人传人风险。

▲蜱虫吸血前后对比,吸血后放大数倍

防护措施:

避免在草地、树林长时间停留。穿浅色、光滑衣物,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驱避剂。户外活动后检查身体有无蜱虫。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 5 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4 - 6 月为发病高峰,症状有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患儿病情快速恶化,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防护措施:

儿童勤洗手,定期清洁消毒玩具、餐具,保持室内通风。不与患儿接触,接种EV-A71疫苗。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潜伏期短、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易在人群间传播。

潜伏期通常 24 - 48 小时,最短 12 小时,症状有腹泻、呕吐、反胃、恶心等,有时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多数患者 1 - 3 天康复,但频繁呕吐或腹泻可能导致脱水。

防护措施:

饭前便后洗手,清洗食物。患者远离厨房,污染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疟疾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感染后 10 - 15 天出现症状,最初症状较轻,之后出现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等典型症状,恶性疟疾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重症病例,危及生命。夏季按蚊活跃,存在疟疾传播条件,输入性疟疾感染风险增大。

防护措施:

防蚊叮咬,旅行后做好健康监测。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按医嘱服药。

温馨提示:疟疾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周期性高热伴大量出汗,或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导致体液和电解质流失。此时口服补液盐可快速补充水分及钠、钾、氯等电解质,预防脱水加重,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抗疟治疗。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摄取食物进入人体内的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5 月气温升高,有害细菌繁殖快,食源性疾病易高发,雨水增多也易引发误食有毒野生蘑菇或植物中毒。

防护措施:

不吃野生蘑菇、有毒植物,饭前便后洗手。食材新鲜,食品烧熟煮透,生熟分开。


猴痘

猴痘潜伏期 6 - 13 天,最长 21 天,症状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重症,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患者病变部位分泌物、渗出物。

防护措施

了解防控知识、避免与患者或可疑症状者接触遵守出入境管理规定,归国人员出现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暴露史。


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 10 - 14 天,典型症状是高热、红色斑丘疹,少部分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孕妇、营养不良儿童、严重免疫缺陷者重症风险高。

防护措施:

及时接种麻腮风疫苗,未接种疫苗婴幼儿加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大家记好这些要点哦,一起健康快乐地度过夏天呀!

来源:九华华源药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