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荣耀新商业模式拓展部总裁倪嘉悦离职,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倪嘉悦工号处于暂停使用状态。此外,荣耀中国区也迎来多轮人事调整。荣耀中国区的部长一职由王元琳接任;原荣耀中国区零售部部长徐波离职,原中国区战略与规划部陈浩乾接任广东省主管一职,原广东省主管离职,荣耀中国区
据媒体报道,原荣耀新商业模式拓展部总裁倪嘉悦离职,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倪嘉悦工号处于暂停使用状态。此外,荣耀中国区也迎来多轮人事调整。荣耀中国区的部长一职由王元琳接任;原荣耀中国区零售部部长徐波离职,原中国区战略与规划部陈浩乾接任广东省主管一职,原广东省主管离职,荣耀中国区销售部部长一职由原四川省主管胡宏接任。
自华为系老将李健接任以来,这家曾以 "华为继承者" 身份独立的手机厂商正经历成立五年间最剧烈的组织震荡。5月13日,随着 "雄鹰计划" 收官,中国区 38 个关键岗位完成 "直播竞聘上岗",45% 的负责人更替与 24% 的 90 后管理者占比,标志着荣耀在AI战略转型与资本市场冲刺的双重压力下,正以破釜沉舟的姿态重构组织基因。
打破论资排辈的 "鲶鱼效应"
这场被内部全程直播的竞聘,彻底颠覆了传统企业的晋升逻辑。
38个岗位向全球员工开放,从海外体系到应届生均可参与,最终17个岗位完成更替,最年轻管理者仅 27 岁。不同于传统竞聘的封闭评审,荣耀采用 "线上 + 线下" 双轨制:候选人需在直播中阐述战略规划、接受跨部门高管质询,同时接受全球员工实时投票,最终综合专业评审(70%)与员工支持率(30%)确定人选。
这种 "能者上、庸者下" 的机制,直接冲击了荣耀自华为继承的 "资历导向" 文化。
某参与竞聘的资深员工透露:"以往区域销售总监晋升需至少 8 年经验,这次一名 95 后海外市场经理凭借 AI 营销方案胜出,老团队成员心态复杂但不得不服。" 数据显示,调整后中国区管理团队平均年龄下降4.2岁,决策流程效率提升 30%。
竞聘背后是荣耀向 "全球 AI 终端生态公司" 转型的战略刚需。新任CEO李健在 MWC 2025 发布的 "阿尔法战略",要求未来五年投入超 100 亿美元构建开放AI生态,这迫使组织架构进行深度重构。
为此,荣耀将AI研发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新增 AI 新产业部与商业模式拓展部,下设具身智能实验室、动力总成实验室等五大研发单元,同步启动机器人数据生成算法工程师等 300+AI 岗位招聘。
华为回归与份额失守的双重绞杀
竞聘改革的直接导火索是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
2024 年 Q1 至 2025 年 Q1,荣耀国内市占率从 17.1% 暴跌至 13.7%,跌出前五。这与华为的强势回归形成鲜明对比——同期华为市占率从 17% 升至 21%,其 Mate 70 系列搭载的盘古大模型 3.0,在 AI 影像、多模态交互等领域建立技术壁垒,直接分流荣耀高端用户。
为应对竞争,荣耀在竞聘中重点强化 AI 产品经理、全渠道运营等岗位配置。新任中国区销售部部长王涛推行 "AI 体验店 2.0" 计划,在 300 个核心城市门店增设 AI 功能体验区,试图通过场景化营销挽回用户。
但行业分析师指出,荣耀在 AI 算法积累上落后华为 18-24 个月,且鸿蒙生态的协同优势难以复制,单纯组织调整恐难扭转颓势。
这场人事地震的深层逻辑,是为 2025 年下半年启动的 IPO 铺路。完成股份制改革后,荣耀需向投资者证明其组织活力与增长潜力。
直播竞聘的 "透明化" 操作,被解读为向资本市场展示治理现代化的信号。
某投行人士指出:"这种打破层级的竞聘机制,在科技公司IPO估值中可提升15%-20%的溢价空间。"
后记:与时间赛跑的组织革命
荣耀的 "雄鹰计划",本质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组织革命。在华为回归、小米内卷、AI 浪潮的三重夹击下,这场涉及 45% 管理岗的 "换血",既是对资本市场的估值叙事,也是对技术迭代的战略押注。当年轻管理者开始执掌一线战场,当 AI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荣耀正试图用组织的 "新陈代谢" 对冲市场的 "寒气"。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