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自贡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内结对帮扶”的号召,创新构建“结对帮扶+组团式帮扶”双轮驱动模式,组建由陆海、黄乐权等骨干教师构成的教育帮扶团队,与平昌县携手打造教育共同体。
自贡融媒记者 卜一珊
巍巍巴山,滔滔釜溪。跨越500公里的山水阻隔,一场教育领域的“山海协作”在川蜀大地蓬勃展开。
2023年,自贡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省内结对帮扶”的号召,创新构建“结对帮扶+组团式帮扶”双轮驱动模式,组建由陆海、黄乐权等骨干教师构成的教育帮扶团队,与平昌县携手打造教育共同体。
两年来,这支教育铁军以“输血”促“造血”,以“智援”谋“质变”,在平昌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教育共富的动人篇章。
理念破冰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
教育帮扶绝非简单的资源平移,而是教育理念的深度交融与创新实践。自贡帮扶团队立足平昌教育实际,打破传统帮扶的思维桎梏,构建起“理念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全新协作模式,实现了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的跨越式升级。
帮扶伊始,团队便以系统性思维展开深度调研,并针对性提出了解决方案。廖润全针对学校“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带领团队参与制定学校《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构建起“课堂+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陆海针对教学管理松散的问题,创新推行“三级督导”制度,使该校教学常规合格率从85%跃升至92%,教师备课效率提升35%。
面对传统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足的难题,帮扶团队更是开启“课堂改革”风暴。刘邦贵以“问题链+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破局,将高铁悬浮原理、天宫课堂实验等现实场景引入课堂;赵伟伟则借助数字技术赋能课堂,开发“点名发言小程序”,利用AI实时分析学生发言数据,精准捕捉沉默个体的学习状态;黄乐权将英语语法知识转化为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语言逻辑;周勇将自贡非遗文化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引入“掐丝珐琅”“井盐文化”等非遗课程,不断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机制创新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集成”
自贡帮扶团队打破传统帮扶的碎片化模式,以“教学—教研—管理”全链条改革为抓手,构建起覆盖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帮扶矩阵。
帮扶团队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决定锻造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黄乐权与肖会琳通过“影子培训”模式,让平昌二中英语教研组实现脱胎换骨,两年内3名教师获县级以上赛课一等奖;廖润全在平昌中学实验学校推广使用“智能研修平台”,借助名师直播、AI评课、云端磨课等功能,累计开展录播课100余节,覆盖教师800余人次,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帮扶团队还构建“诊断—改进—提升”教研闭环。廖润全坚持常态化推门听课,形成“教学督查—学情分析—精准干预”管理体系,助力学校连续两年获评“平昌县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王顺康针对山区学生开发“目标管理手册”,通过“日计划—周复盘—月评估”培养学习习惯,使高一地理及格率提高40%;周勇在平昌六小推行定时间、定主题、定主备,研课标、研教材、研学情、研作业“三定四研”制度,推动作业设计从“题海战术”转向精准分层。
两年来,自贡与平昌的“教育走亲”越来越频繁。两地教师共研238节示范课,碰撞出“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火花。这种“人员互派、资源共享、成果互通”的机制,让帮扶从“单项输出”升级为“双向赋能”,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情怀担当 从“教育帮扶”到“教育共富”
在这支跨越山海的帮扶队伍中,教育情怀化作具体而微的坚守。年近六旬仍主动请缨的老教师、告别孕妻的青年骨干、孩子高考前夕仍留守平昌的中年教师……在讲台与家庭的天平上,他们用倾斜的砝码托举起千万个家庭的希望。
2025年春节,赵伟伟因胰腺炎住院。病床上,他一边输液一边整理高考阅卷经验。出院仅两天,他带着未痊愈的身体驱车返回平昌,在颠簸的山路上完成《高考作文提分秘籍》终稿。学生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二伟老师”办公室常备消炎药,三张“床”——医院病床、汽车后座、办公室折叠床,已成为他最特别的“帮扶勋章”。
赵伟伟只是帮扶团队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巴山。
两年来的耕耘结出硕果累累。平昌中学实验学校重本上线人数从4人增至18人,本科上线率提高30%;平昌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200人,实现“低进高出”的奇迹。平昌县累计培养市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2人,青年教师赛课获奖率达85%。
更令人振奋的是,帮扶经验正在产生“溢出效应”。廖润全研究指导的省级课题《高中语文多样态阅读教学研究》已完成中期评估;平昌六小的“非遗+红色”课程被纳入县级特色教育案例库;陆海推动的“校际联盟”模式在全县推广……
初心如磐,未来可期。在教育共富这条道路上,自贡教育人用智慧与情怀托举起无数孩子的未来。自贡教育帮扶的“山海答卷”,正在书写新时代教育共富的壮丽篇章。
来源:自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