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年仅45岁的中年男性,身材健硕,日常生活中从不抽烟、饮酒,甚至坚持每天快走五公里。可就是这样一位“健康代表”,某天忽然感到双腿酸胀、发麻,甚至连站立都变得困难。
一位年仅45岁的中年男性,身材健硕,日常生活中从不抽烟、饮酒,甚至坚持每天快走五公里。可就是这样一位“健康代表”,某天忽然感到双腿酸胀、发麻,甚至连站立都变得困难。
到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下肢血管严重堵塞。这不是老年病吗?
医生的回答令人警醒:“血管堵不堵,看腿就知道。”许多身体的“报警信号”,其实早就出现在腿上,只是人们从未真正重视过。
下肢,是人体血液循环的“终点站”,也是血管健康最敏感的“晴雨表”之一。双腿的状态,往往是动脉健康状况的直接反映。
尤其是当双腿出现麻木、冰凉、发紫、走路就疼、皮肤泛黑甚至溃烂等现象,很可能不是简单的疲劳或天气原因,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D)或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警告。
这类疾病不仅影响正常行走,更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强烈预警信号,其背后的罪魁祸首,往往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堵塞,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为截肢或猝死。
从西医角度来看,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当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形成斑块,就会导致血管腔变窄甚至完全堵塞。
这种情况在下肢血管中尤为常见,尤其是股动脉、腘动脉等部位。根据《柳叶刀》杂志发布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患有周围动脉疾病,其中中国患者人数超过4000万,且发病人群正逐渐年轻化。
症状的出现,往往并不明显或不被重视。初期可能只是小腿偶尔酸胀、行走一段距离腿部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难以缓解,严重者腿部皮肤变黑、发凉、动脉搏动减弱,最终发展为组织坏死、难愈合的溃疡,甚至截肢。
更可怕的是,这类疾病与冠心病、脑梗死系出同源,一个部位的动脉堵塞,常提示全身动脉系统存在同类病变。
而从中医角度来看,这类病症可归属于“脉痹”“脱疽”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气血运行不畅、寒湿凝滞、瘀血阻络有关。
腿脚冰冷、行走乏力,多为肾阳虚、气滞血瘀之象。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以改善血液循环。
例如,使用补阳还五汤、当归四逆汤等方剂,同时配合针灸、艾灸、足浴等方法,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血流。
当前医学界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血管堵塞类疾病。西医方面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血管扩张剂)以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如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血管搭桥术)来缓解血管阻塞。
中医则在疾病早期介入,通过调整体质、改善循环、防止斑块形成,达到整体调节的目的。两者结合,可以在缓解症状、延缓病程、预防并发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但也必须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并非“万能钥匙”。西医在急性期、危重症救治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而中医更擅长慢病调理、体质改善和康复阶段的管理。
若盲目追求某一治疗方式,可能延误病情。医生建议,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腿部麻木、疼痛、发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应尽快前往医院做彩超、CTA(CT血管成像)、ABI(踝肱指数)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经常遇到患者因忽略早期症状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一次,一位60岁的老太太因“腿麻”多年就诊,自行贴膏药、热敷多年,直到腿部出现溃烂、黑斑,才来医院检查,结果需紧急行截肢。
医生感慨,若她能早几年做一次血管检查,或许结局将完全不同。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血管堵塞?医生提出四点建议:
1. 坚持锻炼:每日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2.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动脉硬化的“三驾马车”,务必定期监测。
3. 合理饮食:减少油腻、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果和膳食纤维。
4.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显著增加血管堵塞风险。
5. 重视腿部信号:一旦发现腿冷、皮肤变色、走路疼痛等情况,必须尽早就诊。
医生特别提醒,腿不只是行走工具,更是血管健康的“窗口”。不要等到“走不动”了才想到血管出了问题。尤其是有家族心血管病史、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做血管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诊断工具与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的整体观与辨证施治理念,则为长期调养与预防复发提供支持。
真正的健康管理,不是生病时才去医院,而是把握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从腿开始,守护我们的血管健康。
参考资料:
1.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