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过去的鼠疫、天花,到现今常见的流感、诺如病毒,传染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国家最新发布的《健康素养66条》第九条明确指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关键环节,防控传染病人人有责。
吴世耀/图
从过去的鼠疫、天花,到现今常见的流感、诺如病毒,传染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国家最新发布的《健康素养66条》第九条明确指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关键环节,防控传染病人人有责。
那么,传染病如何传播?普通群众该如何科学预防?本报邀请福州市疾控中心(市卫监所)副主任医师郑霄雁为大家解析。
法定报告传染病共40种
“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郑霄雁介绍,传染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目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明确指出,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共有40种。
据介绍,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等其他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2种,需要特别严格管理、控制疫情蔓延;乙类传染病涵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27种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严重,可能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需要严格管理、降低发病率、减少危害;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等11种疾病,常见多发,需要关注流行趋势、控制暴发和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指携带并能排出病原微生物的人和动物,可以是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以是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指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排出后进入易感人群的途径,如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包括未接种疫苗的儿童(麻疹、水痘易感)、免疫力低下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特定职业暴露人群(医护人员、畜牧工作者)。
对传播途径,郑霄雁举例说明:常见的流感、肺结核通过呼吸道传播;登革热、疟疾通过虫媒传播;霍乱、甲肝、诺如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另外,有些传染病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比如艾滋病、乙肝可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阻断传播 重视三大环节
如何预防传染病?郑霄雁介绍,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三大有效举措。
比如,现在正处于5月,天气逐渐变热,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的速度日益加快。在这样的季节,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等健康问题容易频发,需要注意预防手足口病、登革热等疾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婴幼儿。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流行期间少聚集、早就诊(一旦出现症状马上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成为重症病例)。
登革热的预防则需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开展环境整治、重视健康监护(从登革热流行区返回后14天内,密切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向医生说明近期旅行史和可能的蚊虫叮咬史)。
传染病防控 人人有责
郑霄雁强调:防控传染病,人人有责。
首先,每个人要主动学习传染病防控知识,增强防控意识。遵守公共卫生规定,科学认知传染病,不信谣、不传谣,避免恐慌。
其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防控工作,如实告知个人健康状况和旅行史等信息。一旦怀疑自己感染,要做好个人防护并及时就医。根据防控要求,配合做好相关流行病学调查、隔离、疫苗接种和治疗等工作。出境时,要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措施,减少感染风险;入境时,如果所在国家或地区出现传染病流行,要主动报备。
最后,关注身边人的健康状况,关爱易感人群,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提醒其就医。
需注意的是,单位或个人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传染病的防控不是单靠医生或政府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郑霄雁表示,“理解‘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关键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我们就能有效阻断传染病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
来源:福州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