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介绍蛇颈龙脖子的生物力学以及结构应用之前,还是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所有长脖子的蛇颈龙类都属于蛇颈龙亚目(Plesiosauroidea),而其中脖子最长的基本都来自于薄板龙科(Elasmosauridae),其中的代表物种正是薄板龙,但是脖子比例最长的是艾
蛇颈龙是最具标志性的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家族,其以细长的脖子而著称,而且今天的海洋中没有与它相似的生物。
蛇颈龙的长脖子总是给人一种割裂的怪异感,这个长度的脖子难道不会成为软肋,无论是被掠食者攻击,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都给人一种脆弱感。
在介绍蛇颈龙脖子的生物力学以及结构应用之前,还是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所有长脖子的蛇颈龙类都属于蛇颈龙亚目(Plesiosauroidea),而其中脖子最长的基本都来自于薄板龙科(Elasmosauridae),其中的代表物种正是薄板龙,但是脖子比例最长的是艾伯塔泳龙(Albertonectes)。
图注:艾伯塔泳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艾伯塔泳龙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在最初关于这群奇异海怪的描述和复原中,它们的脖子都被赋予了异乎寻常的灵活性,做出S形、G形等高难度姿态都不再话下。后来的研究基于颈椎骨的形态和连接方式否定了之前的复原,以至于许多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蛇颈龙类的脖子是非常僵硬的只能进行小范围的转动。
图注:奈特早期复原的脖子异常灵活的薄板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对蛇颈龙长脖子异常灵活的猜测,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弄清楚蛇颈龙类的脖子灵活性到底如何,古生物学家扎米特(Zammit)于200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薄板龙(爬行纲:鳍龙目)颈部柔韧性及其对摄食策略的启示》(Elasm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neck flex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feeding strategies)的论文。在论文中,研究人员以薄板龙科为研究对象,对颈椎骨以及肌腱进行了复原模拟,以获得不同方向上最大的弯曲幅度。最后的结果显示:蛇颈龙类的长脖子在向两侧摆动时的角度在94~176°之间,向上的角度在87~155°之间,而向下的角度在75~177°之间,是不是与僵硬无关呢?
图注:薄板龙脖子弯曲角度推测,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脖子够灵活,但是依然容易成为掠食者攻击的首选部分,但是从目前的化石记录来看,并未发现脖子遭到攻击的痕迹。从统计学角度上看,蛇颈龙类肯定有办法保护其看上去脆弱的脖子。
图注:薄板龙会遭到如海王龙这种大型海洋掠食者的攻击,图片来自网络
讨论过灵活性和易受攻击性之后,再来看看长脖子对于游泳的影响。
佩尼尔·V·特罗森(Pernille V. Troelsen)的团队利用3D建模的方式复原了拥有不同长度脖子的三种蛇颈龙类,分别是:脖子最长的艾伯塔泳龙、脖子中等长度的海鳗龙(Muraenosaurus)以及脖子最短的梅尔拉龙(Meyerasaurus)。建模以及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当脖子伸直的时候,长度对于流体力学几乎没有影响,可弯曲时就完全不同了。脖子越长,在水中产生的阻力越大,这与面积有关。
图注:脖子中等长度的海鳗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脖子很短的梅尔拉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脖子笔直的蛇颈龙类流体力学分析,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脖子弯曲时的流体力学分析,图片来自网络
长脖子的蛇颈龙类应对阻力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脖子加粗。Vincent在2007年描述了蛇颈龙类化石的时候,注意到化石周围有深色区域,代表了软组织,其中颈椎向外也有2~3厘米的软组织存在,直径上则比原有复原加粗4~6厘米,软组织的存在是对脖子强度的提升。
基于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蛇颈龙类的脖子还是很灵活的,而且在捕食过提供了优势,这也是其脖子能够越变越长的演化原因。所以像纪录片《远古巨兽大复活》中复原的蛇颈龙类(神河龙 Styxosaurus)的颈部就显得过于僵硬,而《史前星球》中对于远古龙(Tuarangisaurus)的复原就更符合研究。
图注:伸直脖子游泳的远古龙,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史前星球》中的远古龙展示了蛇颈龙类脖子的弯曲灵活,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Zammit M.; Daniels, C. B.; Kear, B. P. (2008). "Elasmosaur (Reptilia: Sauropterygia) neck flexibility: Implications for feeding strategies" (PDF).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 Molecular & Integrative Physiology. 150 (2): 124–130. doi:10.1016/j.cbpa.2007.09.004. PMID 17933571.
2.Noè, L. F.; Taylor, M. A.; Gómez-Pérez, M. (2017).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he long neck in plesiosaurs" (PDF). 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 62 (1): 137–162. doi:10.4202/app.00334.2016.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29, 2017. Retrieved July 24, 2017.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及参考文献,侵删
来源: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