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北武汉一七旬老人不幸被确诊为“结肠癌肝转移”,一家人绝望之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4大学科精准协作,帮助老人接受精准转化治疗后、经微创手术切除肿瘤。
(通讯员 邹亚琴)湖北武汉一七旬老人不幸被确诊为“结肠癌肝转移”,一家人绝望之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4大学科精准协作,帮助老人接受精准转化治疗后、经微创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得知病理结果显示: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均未见活性肿瘤细胞,达到“病理完全缓解”时,忐忑不安的一家人喜不自禁。专家表示,结直肠癌肝转移并非绝境,关键在于抓住“治疗窗口期”。
据悉,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评估抗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指对包括所有区域淋巴结样本在内的切除手术标本进行完整评估后,没有任何残存肿瘤细胞。打个比方,如果把肿瘤比作敌军堡垒,pCR 就相当于治疗后发现“堡垒”已被彻底摧毁,连一个活着的“敌兵”都找不到。
半年前,75岁的张女士(化姓)因腹痛、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Ⅰ科求诊。该科主任沈磊教授、周巍副教授团队结合肠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老人为乙状结肠癌伴肝转移,肝脏S7段转移灶直径达2厘米,且原发肿瘤已侵犯肠壁全层。
面对患者高龄、转移瘤负荷重的挑战,医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胃肠肿瘤科等4大学科专家组成MDT团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肝胆外科余佳主任医师表示,临床上约有50%—7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肝转移,肝转移瘤能否切除是这类患者能否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伺机行原发灶和肝转移瘤的切除都至关重要。胃肠外Ⅱ科刘颜良副主任医师表示,先内科治疗将肿瘤缩小至符合手术指征,再行外科手术切除,或许还有希望。胃肠肿瘤科主任林丹丹主任医师表示,应用免疫治疗有针对性地进行缩瘤治疗,或许能为患者争取到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机会。
在征求老人及家属意见后,胃肠肿瘤科林丹丹团队首先为她制定了“精准转化治疗”的综合方案。通过4个疗程的个体化联合治疗(化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老人复查影像学评估达到完全缓解,肝脏转移灶显著缩小,达到手术指征。
肿瘤的发展得到了控制后,该采用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切除?MDT团队再次进行了讨论。专家表示,对于此类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通常需要通过2次手术切除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两次手术之间需间隔2-3个月,对患者的创伤巨大。为了避免分期手术可能导致的风险与肿瘤进展,肝胆外科余佳、胃肠外Ⅱ科刘颜良决定采用“同期腹腔镜联合切除”策略。
手术当日,在麻醉团队的保驾护航下,胃肠外Ⅱ科刘颜良团队率先上台,在腹腔镜下精细分离腹腔粘连,完整切除乙状结肠肿瘤并完成一期吻合,保障肠道功能。随后,肝胆外科余佳团队“接棒”,精准定位肝脏S7段病灶,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组织。整台手术历时约6小时,出血量不足300毫升。
术后在加速康复外科及围术期营养支持等多技术协同下,张女士恢复良好,不到两周恢复半流质饮食。术后病理报告显示,原发灶及肝转移灶均未见活性肿瘤细胞,达到“病理完全缓解”。
5月11日出院时,张女士拉着医生的手,万分激动地表示,“如果不是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为我制定了最佳的治疗方案,找准了最合适的手术时机,我不可能活到今天!”
肝胆外科主任汪斌表示,结直肠癌肝转移并非不可医疗干预的绝境,关键在于抓住治疗窗口期。此类患者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寻求治疗方案,在转化治疗后及时评估并找准手术时机,在多学科协作下最大限度地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责任编辑:肖凯
来源:武汉科技健康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