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风折射时代精神,是社会风气的显性表达。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气象万千,映照出大唐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时代气度;李贺的“寻章摘句老雕虫”之叹,则揭露了文人沉溺章句、脱离现实的弊病。文风若脱离现实土壤,便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下,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部分文章追
文风是思想的外衣,亦是时代的镜子。在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今天,文风不仅关乎文字表达,更承载着价值引领、思想启迪的重任,亟待以革新之姿回应时代之问。
文风折射时代精神,是社会风气的显性表达。李白诗歌豪放飘逸、气象万千,映照出大唐开放包容、自信昂扬的时代气度;李贺的“寻章摘句老雕虫”之叹,则揭露了文人沉溺章句、脱离现实的弊病。文风若脱离现实土壤,便会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下,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部分文章追求“流量至上”,内容空洞、语言浮夸,看似热闹却难触人心。这不仅消解了文字的力量,更可能误导公众认知,扭曲社会价值取向。文风的优劣,本质上是价值观的较量,唯有扎根时代、扎根人民,才能孕育出兼具思想性与感染力的文字。
优良文风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毛泽东同志将文风与党风紧密相连,深刻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一针见血地揭示了文风问题的本质。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等罪状,在当下仍有警示意义。政务信息晦涩难懂、政策解读“官话套话”扎堆,不仅阻碍政策落地,更易造成党群之间的隔阂。新时代的文风革新,要求党员干部走出文山会海,以百姓话讲清大道理,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传递政策温度,让文字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
打造新时代好文风,需以“三力”为笔绘就精神图谱。一是锤炼思想力,文章当如黄钟大吕,激荡人心。创作者应跳出“小我”,立足时代大局,以深邃的思考回应现实关切,赋予文字厚重的思想内核;二是深耕生命力,好的文字应扎根生活沃土,从田间地头、市井百态中汲取养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故事、科技创新一线的奋斗身影,都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三是锻造感染力,摒弃艰涩生硬的表达,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引发共鸣。
文风之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媒体应发挥引领作用,倡导清新质朴、言之有物的文风,抵制流量至上的创作倾向;教育领域需加强语言文字素养培育,让青年学子领悟文字之美、思想之力;广大创作者应秉持敬畏之心,以真诚的笔触书写时代,让文字既有“书卷气”,更沾“泥土香”。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征程中,让我们以好文风为舟,承载思想、传递真情、凝聚共识,让文字成为照亮时代的火炬,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精神华章。(袁浩)
来源:名城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