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资本”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0:11 1

摘要:什么是资本?理解了资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本价值、资本运营和资本战略。从一般意义而言,凡是能够带来未来增值收益,且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每种资源和要素都可以定义为资本。那么,什么是美术馆的“资本”?它包括哪些方面?以哪方面的“资本”为首要?美术馆的“资本”对于美

文 / 王璜生

摘要:什么是资本?理解了资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本价值、资本运营和资本战略。从一般意义而言,凡是能够带来未来增值收益,且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每种资源和要素都可以定义为资本。那么,什么是美术馆的“资本”?它包括哪些方面?以哪方面的“资本”为首要?美术馆的“资本”对于美术馆发展的意义又是什么?本文围绕“品牌资本”“学术资本”“藏品资本”“公众资本”“资金资本”“人才资本”等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提出:美术馆的发展运营历程是一个不断争取“资本”、积聚“资本”、建构“资本”、守护“资本”,同时又发挥“资本”最大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美术馆 资本 美术馆运营

Abstract: What is capital?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apital can we better comprehend the value, operation, and strategy of capital. Generally speaking, any resource and element that can bring future value-added benefits and can be measured by value can be defined as capital. So, what is the “capital” of art museums? What aspects does it include? What aspect of “capit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apital” of art museums for thei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spects of “brand capital” “academic capital” “collection capital” “public capital” “financial capital”, and “talent capital”. It particularly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art museum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striving for “capital”, accumulating “capital”, constructing “capital”, guarding “capital”, and at the same time maximizing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apital”.

Keywords: art museum; capital; art museum operation

最近,无意中重新翻看曾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的托马斯·霍文(Thomas Hoving)的《让木乃伊跳舞》一书。作为国际上这么重要的博物馆的馆长,其实他每天也都是在与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误解、抗争中度过的;也都是在不断地找资金、找藏品,与出资人、收藏家周旋,争取赞助、捐赠等;也必须不断接受来自学术界、批评家、媒体界,以及公众的挑刺。一个博物馆、美术馆的主持者或从业者,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想要使美术馆、博物馆更好地发展,那就不可能有敷衍或“躺平”的想法,而且还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迎难而上。翻开霍文《让木乃伊跳舞》这本书的目录,章节篇目上的那些“关键词”让人特别有触动和启发,如“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举步维艰的官场”“上流社会与令人生畏的赞助人”“生存需要出奇制胜!”“生日快乐、战斗快乐”等。可见,博物馆、美术馆面对的难题,不论是国内国外,还是当年现在,都是大同小异的。

不过,在浏览该书的过程中,结合自己20多年美术馆运营的遭遇、认知、思考与经验,我认为建设美术馆、经营美术馆,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寻求“资本”、积聚“资本”、守护“资本”。美术馆的发展运营历程,就是一个不断争取“资本”、积聚“资本”、建构“资本”、守护“资本”,同时又发挥“资本”最大价值和意义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资本?理解了资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资本价值、资本运营和资本战略。从一般意义而言,凡是能够带来未来增值收益,且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每种资源和要素都可以定义为资本。美术馆的“资本”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并以哪方面的“资本”为首要?美术馆的“资本”对于美术馆发展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共同来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一、品牌资本

美术馆的“品牌”资本,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术馆本身建筑的标志性及独特性、美术馆所处的空间位置、美术馆自身的历史厚度,也包括其学术建设与积累的影响力,藏品的规格数量、独特价值及学术意义,同时还包括美术馆自主创办推动的“品牌”项目等。其中,有些因素是“与生俱来”的,如美术馆的标志性建筑及空间,也包括地理位置及文化权力配置等。但是,“品牌”资本还有很大的部分是靠不断自我建构、积聚、维护而得到的,甚至更在于去创造自主的“品牌”,赋予品牌以生命力、影响力,并不断创新推进。如上海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上海双年展”,广东美术馆的“广州三年展”(图1)“失踪者的踪迹”系列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北平艺专系列研究项目”“CAFAM双年展”(图2),北京画院美术馆“齐白石研究系列展”等。美术馆的品牌创立及推进,考验着主持者与运营者对学术、资源(包括藏品特点)、社会情境与时代现实等的判断能力,以及持续推进、积累、建构的能量。我们也看到,有不少的机构希望创立相关品牌,也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其有效性、影响力,甚至持续性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有些已经有所影响的“品牌”,也因其发展过程中判断力偏差及能量不足,渐渐失去了“品牌”的光环。

图1 2008年广东美术馆“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现场

图2 2016年中央美院美术馆“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展览现场“方案二维码丛林”

美术馆的品牌资本,无不指向其“口碑”和“影响力”,指向文化历史层面与艺术学术层面的“口碑”和“影响力”,它不是泛泛的认知和一时的热闹。况且,品牌资本不是一劳永逸、与生俱来的,而是要不断积累叠加,不断努力奋进,不断维护守护。资本会增长,但是也会逐渐消退,甚至彻底消失。

二、学术资本

美术馆之所以是美术馆,就在于它是一个文化高地,是艺术交流的平台,是知识审美的大厦,而不是熙熙攘攘的商场,也不是欢声笑语的游乐场。美术馆的本质是给社会、历史以及公众提供审美知识的产品、艺术与情感的产品,甚至是学术思想的产品。因此,美术馆最关键的是需要建设和积累学术资本。

什么是美术馆的学术性?其一,美术馆的展览、陈列及活动应该是具有审美高度的“精品”及围绕“精品”而展开的相关活动。在这里,“精品”的第一层意义是“精”“少有”“难得”,也就是说,美术馆的展览、陈列及活动,不是一般性的,而是少有的、难得的,因此也是有高度的。而不是习以为常、老生常谈,不断做似曾相识、炒冷饭、平庸的活动。

其二,“精品”概念进一层的所指是有思想性、争议性、可讨论性的艺术作品及议题。美术馆的职责是要将学术的思考、思想的讨论、历史的问题带入围绕“精品”的展示中,即对于“精品”的展示和陈列,其背后有着丰厚的学术内容与学理支撑,提供给公众的是丰富的知识能量。我们不一定要求普通的公众都要了解所有丰富的学术内容,但作为文化高地的美术馆应该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因为公众的需求是千差万别、多元丰富的,更何况还有众多的专业观众,要满足许多公众的专业期待。

其三,美术馆的学术资本更在于以艺术引发情感的波动、思想的碰撞与问题意识的展开。瑞典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原馆长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t)说过,美术馆是一个艺术思想交流的平台,可以为艺术史及当代艺术的问题提供充分讨论的可能。因此,一个美术馆的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学术分量,它在社会及专业界人士心目中的位置和高度。这样的学术资本也是要靠不断地积累、建构和坚守而成的。(图3)

图3 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以“生长性”为概念举办“三角洲实验室”

其四,社会学术资源的互动,这样的学术资源包括专业学者圈、艺术家圈、理论家圈、策展人圈、教育圈等。美术馆需要学术圈的广泛联络、互动、支持及共构,策展、艺术家、作品、论述、讨论、公共教育都要有丰富、多元、专业的资源参与,这一切都可能成为美术馆的学术资本。没有这样的资源、资本,美术馆就不可能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三、藏品资本

在霍文的《让木乃伊跳舞》一书中,我们看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所以成为“大都会博物馆”,正是因为馆长与专业人员不遗余力地争取收藏家们的捐赠支持,尤其是争取到像洛克菲勒家族藏品这样巨大而珍贵的藏品捐赠等。美术馆的藏品是极其重要的资本,但藏品的获得及积累是与天时地利等相关的,国内美术馆的藏品自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藏品作为资本,更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藏品的特色与独特性。每个美术馆的藏品不可能都是包罗万象的,也不可能都是史诗级的“精品”,但是每个馆都可以依据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可能的条件,凭借学术判断力和执行力,不失时机地长期努力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藏品系统。如广东美术馆从开馆起就有意识地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特别是借助“首届广州三年展”,更发力收藏了一大批重要的当代艺术作品,而后续又不断推进,形成广东美术馆藏品的独特系列。另外,广东美术馆还重点收藏了较系统的“20世纪中国版画”,及较具突破性的中国纪实摄影等,这都构成了其特色性的藏品。

其二,藏品要“精”。藏品不仅要特色化,最好还要具有代表性,美术馆要尽可能地去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代表性作品除了具有经典性之外,更在于: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或对于艺术史来讲,它是可能构成“意义”、产生“意义”的作品,它具有可被挖掘、研究、应用的价值。在1996年广东美术馆开馆前,我作为专业副馆长协助林抗生馆长制定美术馆收藏定位指导文本时,就特别写入:重点收藏对艺术史具有构成意义的艺术品及文献资料。“构成意义”很重要,这也要看主持者的学术判断。

其三,规模化与序列性。藏品不仅要有特色,还需要具有规模化及序列性,这才有可能为相关的特色学术研究奠定厚实基础。广东美术馆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已经有了一些零星分散的收藏,如收藏的杨福东早期影像作品《后院:嘿,太阳升起了》等,并借助策划组织“中国·水墨实验20年(1980—2000)”大型研究性展览,收藏了规模化、序列性的当代水墨艺术作品;2002年借助“首届广州三年展”,收藏了颇具规模的1990年至2000年间中国当代艺术重要作品,像徐冰、蔡国强、谷文达、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曾梵志等艺术家的作品,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面貌。为了使中国当代艺术有较完整性和序列性的收藏,广东美术馆还不断有针对性地进行扩大与补充。2007年广东美术馆建馆十周年时,策划举办了“追补的历史:馆藏中国当代艺术”大型展览并出版了《追补的历史》专题作品集(图4),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收藏的脉络与特色,也具有了规模化、序列性的藏品结构。

图4 2007年广东美术馆十周年馆庆出版《追补的历史》《自觉与自主》等系列专题作品集

其四,藏品的应用、交流、研究及传播,即藏品的陈列、展览、整理、研究、宣传、传播、交流等工作对于藏品作为美术馆资本的重要性。我一直比较看重的是在对藏品有较完整梳理的基础上,做藏品的专题研究性展览与出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曾经通过梳理自北平艺专延续而来的藏品,对北平艺专——延安鲁艺——华北大学——中央美院的沿革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学校建制、课程设置、师资变化、教学特点等方面,并形成系列展览,为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十卷本)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以下简称《精品大系》)汇集了中央美院学者们及美术馆团队的力量,梳理中央美院美术馆的藏品历史及脉络,分类开展整理与研究,同时征集补漏藏品中的缺陷并完善各大板块,加强了史论研究与藏品关系的论文比重,使这皇皇十卷本的《精品大系》,既体现出中央美院百年历程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成就,还展现了中央美院美术馆收藏的历史意识与当代视野,同时也反映出中央美院美术馆功能及管理的系统性与规范化,以及藏品研究的学术高度。《精品大系》为中央美院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厚厚的大礼,也为中央美院及历史留下了沉甸甸的学术财富。(图5)

图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十卷本) 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版

近些年,我们也看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倡导组织的“馆藏精品季”展览活动,极大地鼓励了各美术馆梳理挖掘藏品,进行专题策划研究,形成有特色的展览。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但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公众资本

这里不用“观众”而用“公众”,是因为“观众”与“公众”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观众”指来到美术馆现场的人,而“公众”是指关注美术馆所为的群体,这样的群体是跨时空的,也是更具有主观的参与性和认知性的。美术馆应该建构一个更大的“关注”美术馆的“公众”群体,因此,也就应该有相应的“公众策略”。

我2010年到英国V&A博物馆交流时,他们的公共教育策展人就跟我们谈论过他们的“公众策略”。其中有几个关键层面:其一是美术馆自身品牌、形象的培养,通过不断丰满壮大品牌、形象,使得美术馆在社会上及专业领域有较好的“口碑”;其二是做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美术馆将要做的展览、活动及可能的想法,大家事先已经有所耳闻,已经开始关注,甚至议论和讨论,这也可以说,美术馆要做的事可能是有些意思的,有问题可谈和可关注的;其三,“公众”是极为丰富庞杂的群体,美术馆应该要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公众”。这就引出了一个“分众”的概念,即美术馆应该细分公众的群体,了解“分众”的不同的想法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众”的服务和互动。

积累和“拥有”这样的美术馆公众,与他们保持长期而密切的关系,有效分享专业经验与乐趣,这是拥有“公众资本”的重要路径。

五、资金资本

美术馆的运营经费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没有运营经费最基本的保障,没有作为美术馆的基本“资本”,那美术馆能正常运行下去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这样的经费资本是怎样争取获得的?经费资本的来源与构成对美术馆的运营发展方向、细节,有怎么样的潜在影响?并且可能是本质性的影响?在霍文的《让木乃伊跳舞》一书中,我们几乎无处不见他为资金的短缺而焦虑不安,也无处不见他为种种可能获得的资金而四处出击,甚至“出奇制胜”地支招。如何争取并获得资金,这可能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值得深思的话题。我总认为,在中国,一个美术馆的资金来源和构成,以及美术馆主持者、运营者对这种资金构成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术馆的发展走向。特别是美术馆的馆长,应该有自主争取资金,尤其是向社会开放式地争取资金支持的意识与能力。

美术馆作为一个公益的服务性的文化机构,政府给予支持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也应该大胆地向政府要钱,政府也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包括政策上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等政府给我们资金和政策,也不能在等待和抱怨中无所作为。同时,更要警惕不能为了得到政府资金,而做一些非文化专业或没有文化品格及学术立场的项目。

美术馆应该主动走进社会,争取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成为一个具有自我生长能力的有机系统和有生命活力的美术馆。一方面,美术馆应积极主动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美术馆要争取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认同,包括资金的支持。另外,美术馆还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评价与评判。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要得到社会的支持赞助,首先,也最首要的是要将美术馆的专业工作做好,然后走出去推广宣传我们的工作、形象、理念,让社会多了解我们,也知道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一种主动、灵活地向外界推荐自身的有效方式。社会是一个有丰富层面的有机体,为了获得社会上资金的有效支持,美术馆必须做出各种方案,包括一个项目方案的多个不同诉求的表述文本,来面对各类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去做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

其次,既然做了宣传,那就要接受社会检验,检验是否达到所宣传的效果。社会也同样在要求美术馆、监督美术馆,这种检验与监督是他们在看这样的机构值不值得合作,怎样的合作能促进更有效发展等。因此,如果我们能转变一下观念去向社会要资金,那么我们就得想出办法去找资金,想办法提出好的项目和方案,向社会推广和宣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使社会对美术馆深入认知了解的有效方式。同时,用社会的检验机制包括评论机制来监督检验美术馆的工作,使社会对美术馆达到真正认知的程度。

最后,国内外较成熟的基金会对美术馆的支持,考量标准是美术馆的公共服务形象与学术文化形象。一方面是考量和支持有建设性、有高度的学术项目,另一方面是支持美术馆的公共社会服务项目。因此,作为美术馆,应该树立一个真正的公共服务机构的形象,同时又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这两个重要因素是美术馆向社会寻求支持同时接受社会监督检验所应具备的。

主动向社会争取合作与支持,这对于资金资本的建构是一种双向共赢的可能方式,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去尝试和努力。

六、人才资本

美术馆的人才资本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粗略地说,人才资本由四个层面构成。

首先是“人”,什么样的“人”才可能对美术馆有意义和价值?我记得著名雕塑家潘鹤老师有一段精辟比喻,他说,人之于社会的价值有“加、减、乘、除”之分:一个人,人品好而才能一般,那之于社会的价值是“加”,他能认认真真地添砖加瓦;人品一般或较差,才能也一般,那只是“减”而已,他也坏不到哪里去;人品好才能也好,那是“乘”,对于机构或社会的价值是成倍增加的;而一个人人品差才能又很厉害,那他对于机构或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那就是“除”。因此,对于美术馆的“人”来说,才能固然重要,但是人品、价值观、为人处世、工作方式等,是要极其慎重考量的要素。

其次才是专业的人才、专业的才能。一个美术馆的专业人才应该是由不同专业的人构成的,要有结构性。也就是说,从行政管理、策展、研究、展览、设计、灯光,到藏品征集与管理、公共教育、国际交流、社会服务与传播、公共关系、募捐集资等,都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这才可能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美术馆运作有机体,汇集成美术馆的人才资本。

再次,美术馆的人才是在运作和发展当中不断培养与成长的,美术馆应该形成能够使人才成长的机制,给予人才成长的土壤与机会,从而建构美术馆自身的人才结构与队伍。(图6)

图6 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岛讲堂#6:与社区一起想象一种替代的秩序”讲座现场

最后,美术馆要有一种联合社会人才一起工作的机制,美术馆之外的人才如何被吸纳成为美术馆的人才,这需要与同道者建立一种共同的文化理想,让更多的人才能够为美术馆出谋献策,参与美术馆的具体工作。这样,美术馆的人才资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工作网络关系,而是在美术馆的周围、社会形成一个相关的人才资源库,构成一种开放的人才“无形资本”。(图7)

图7 2020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榴莲·榴莲”展览海报

结语

其实,美术馆的“资本”远远不止这些,也远远不是这样的具体所指,它有着极为深厚的内涵和开放的外延。之所以特别将“资本”的问题提出来,是因为面对美术馆蓬勃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我们又处在一个扁平化、快餐化、娱乐化、商品化的社会与时代。作为有着文化理想和文化高地职责的美术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积累”“建构”“守护”的重要性,所谓积累、建构、守护的,就是美术馆的“资本”,包括品牌资本、学术资本、藏品资本、公众资本、资金资本、人才资本等,美术馆需要更有效地发挥与体现“资本”的作用和增值意义。这样,美术馆才可能成为美术馆,而不是一个视觉游乐场所。

王璜生 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来源:美术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