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薄雾笼罩着连片的西蓝花田。一位头戴草帽、脚踩雨靴的姑娘正蹲在地头,指尖轻轻拂过翠绿的菜叶,和身旁的老农讨论着土壤墒情。不远处,冷链运输车正将连夜分拣包装的蔬菜发往跨国集团的仓库——这是她带领团队深耕4年的成果:一片900亩的水肥一体化
清晨的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薄雾笼罩着连片的西蓝花田。一位头戴草帽、脚踩雨靴的姑娘正蹲在地头,指尖轻轻拂过翠绿的菜叶,和身旁的老农讨论着土壤墒情。不远处,冷链运输车正将连夜分拣包装的蔬菜发往跨国集团的仓库——这是她带领团队深耕4年的成果:一片900亩的水肥一体化种植基地,每年向国内外输送超5000吨标准化农产品。
这个姑娘正是云南鸿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储农业)董事长刘艺葭。这个90后的姑娘身上贴着多重反差标签:金融专业高材生、摄影发烧友、农业公司董事长。
令人钦佩的是,年轻的刘艺葭将金融领域的系统性思维注入田间地头,提出“种产销一体化”模式:前端以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种植,中端用ERP系统优化冷链管理,末端对接国内外高端市场。当同行还在批发市场打价格战时,刘艺葭带着团队促成知名跨国集团直采合作,同时也在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进行GAP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安全质量。
在沾益基地,智能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着土壤数据,而刘艺葭开发的小程序,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也能扫码完成出入库登记——这些细节,践行了“让科技适配农业,而不是让农业迎合科技”。她坚信,乡村振兴需要更深度的产业变革。
云南鸿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艺葭
冷库起家,为传统农业延长“保质期”2013年的云南省嵩明县,空气中飘荡着新鲜叶菜的清香,却掩不住菜农们的焦虑——大量蔬菜因缺乏冷链设施腐烂在地头。“蔬菜产量提升了,但后续的储存、加工却成了问题。”刘艺葭说,当时的嵩明县虽有3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但冷链仓储企业仅有2家。在此背景下,刘艺葭的父母本着为当地农户提供仓储和加工周转的场所的初衷,带着100万元启动资金,在嵩明县白鹤村的闲置土地上建成了鸿储农业的总部——金喜冷库。
彼时的刘艺葭刚刚步入大学校园,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创业,但是对于家人创业的辛苦却感触良多。“我父母也没有创业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当时我们全家没有建造过厂房和制冷设备,都不懂。我父亲在外奔波筹资,整个厂房和公司基地的建设都是由我妈妈一个人负责,从库房设计到基建,从设备安装到厂家对接都是她参与的。”
虽然100万元的启动资金听起来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对于从零起步,创业建厂的公司而言,只够进行如平整土地、挖掘地基等基础建设,远不够规划的10间厂房,更别提每间厂房所需的制冷设备。“后来靠我父亲的努力收回了部分资金,我们才建成第一间375平方米的仓库并开始建设核心设备。”刘艺葭说。
幸运的是随着昆明周边叶菜产量激增,10个冷库尚未完全竣工便被预订一空,首年就回笼资金300余万元。这种“建成即满租”的盛况,得益于其精准踩中农业基础设施升级的风口。作为嵩明第一批,第三家具备规模的冷链仓储企业,同时也是当地第一批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金喜冷库“一炮而红”,成为当地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
鸿储农业
“虽然创业初期我刚刚上大学,没有进入公司参与运营,但正是因为我了解父母创业的艰辛,才更愿意回到家乡,真正将其视为自己的事业。”刘艺葭说,在创业过程中,妈妈扛起半边天的辛勤付出使刘艺葭动容,也更加坚定了她接手公司的决心。
2022年,当重返家乡的刘艺葭站在父母建起的冷库前时,面对的是一道残酷的选择题:要么延续“仓储房东”的舒适区,要么撕开传统农业的旧幕布。彼时的鸿储农业在父母的精心经营下,坐拥50亩冷链设施,并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如果只是循规蹈矩的从事仓储物流,农业公司永远不需要我,我要回到家族企业参与发展的客观前提条件,就是我必须带着新的东西回归”刘艺葭要强地说。
这个热爱摄影的女孩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毅然将那些承载梦想与光影的摄影器材封存于柜中,转身换上朴素的工装裤,迈进了广袤无垠的田野。在那里,她师从老农,学习如何将鲜嫩的蔬菜从田间运至仓库;她向仓库管理员“取经”,掌握蔬菜入库的摆放要领;她向车间阿姨虚心求教,了解如何根据客户多样化的需求,精心打包每一份商品。与此同时,她运用求学时积攒的经验,在一次次洽谈中为公司争取更大的订单。
“尽管我们最初的仓储物流和冷链物流环节很容易对接到上下游,具体的打通过程中却存在困难。”在实践中,刘艺葭逐渐领悟到,唯有亲身涉足,方能触及知识的核心。当她真正沉浸于这条充满生命力的产业链中,一幅企业转型的宏伟蓝图在她心中悄然绘就——她决心引领企业跨越仓储的安逸界限,构筑一条从播种到消费者餐桌的全产业链闭环。
新农人为传统产业带来新思维“虽然我们已经有成熟的仓库管理团队,但是在农产品采购、入库、周转等环节,都需要专业人员。就比如,装车并不是把一堆散菜直接装上货车,而是需要将蔬菜分解、打包、装箱、码放,这是一个有着严格标准的过程。”越是深入了解鸿储农业的日常工作,刘艺葭越是认为公司需要重新组建技术和销售团队。组建专业团队对于一般公司发展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可对于地处偏僻、人才流失严重地区的企业而言却着实令人为难。
与此同时,仓库“收租人”的危机已悄然逼近。一方面,冷库的高效益导致周边冷库建设数量激增,仓储价格战白热化;另一方面,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加剧,菜农毁约转售高价收购商的情况频发,冷库空置率时有攀升。更严峻的是,传统“重仓储、轻种植”的模式,让企业在采购端始终缺乏话语权。
在此背景下,初入公司的刘艺葭决定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尚未组建起专业人才队伍的当下,尽快创新运营模式,提升各个环节的准确率及效率。
“客户从菜地里买菜,到冷库后,菜温比较高。如果蔬菜直接进入冷库,那么叶面会出现水蒸气,即使将蔬菜放在冷库里也会加快变质。”刘艺葭说,如果将蔬菜抽真空,先让蔬菜里的温度和水分同时降低再进入仓库储存便可以延长蔬菜的保质期。“我有一组通过负压抽真空的机器,可以让收购的蔬菜经过真空打包再装车,而且每个打包箱子里需要放1、2个冰瓶。”刘艺葭说,这种用塑料瓶装水后冷冻结冰后的冰瓶可以在运输过程中为蔬菜提供低温环境,降低损耗。而这种真空包装、预冷加冰瓶配送等配套服务便是鸿储农业独创的“仓储+增值服务”模式,通过该模式,可以让嵩明的油麦菜、意大利生菜能保鲜7天直达北上广。
冰瓶制作
在之前,客户购买多少冰,抽了多少真空,都是依靠纯人工记手工账登记,出错率比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刘艺葭创新性提出要给传统冷库装上“智慧大脑”,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企业运营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在冷库装卸区,工人举起手机对准货箱二维码,“滴”声响起,冰瓶数量、真空时长等数据实时传入后台系统。“目前我通过ERP系统,可以了解客户每天需要多少冰,冰瓶数量非常大,有时候一天需要几千个,真空情况下一天可能需要抽取30~50柜。”刘艺葭说,通过ERP系统,仓库员工在手机小程序上实现简单登记。
这套由刘艺葭主导开发的ERP管理系统,彻底改变了延续十年的手工记账模式。如今通过扫码入库、电子签收、自动计费等功能,不仅大幅降低差错率,使得公司结算高效准确,工作量降低,减少了一部分人工成本。从深远印象的角度来看,ERP管理系统为公司沉淀了大量数据,系统记录的客户采购频次、品类偏好等数据,成为调整冷库布局的关键依据。
另一方面,刘艺葭坚定地认为,农业公司需要上下贯通,打通产业链才能在控制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想要种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就需要标准化种植,而只有规模化与标准化并行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刘艺葭说。
种植基地
2022年,刘艺葭在沾益区流转900亩田地用于建立配有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种植基地。据介绍,该系统将传统“大水漫灌”变为按需滴灌,根据土地上种植的蔬菜种类不同,可以对大型的储料罐和施肥罐的内容物进行调整,埋藏地下的物联网传感器可以24小时监测土壤墒情,实时监控基地的温湿度,在水分不足时会自动灌溉,而在缺少肥料时,便可以根据配方将肥料输送到对应的地块,实现精准施肥,减少农药化肥的滥用。
尽管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的一次性投入较高,但其使得种地变成了一件“容易事儿”。原本施肥全凭感觉,没有几十年的经验,很难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而现在只需要根据手机提示操作施肥,不仅操作简单,大幅提高种植管养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而且由于施肥施水的精准度得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升,使得刘艺葭得以更快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是一件性价比极高的事。
打造地域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我们基地只针对西蓝花和团生菜两个品种实施植规模化和产品标准化。”刘艺葭说,一方面,这样有利于申请绿色食品认证、GAP认证等,并接受大公司的稳定采购订单。另一方面,便于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
刘艺葭举例说道,以西蓝花为例,目前曲靖基地集中种植的是云南西蓝花(又称云南小米花)这一全国农产品市场中的佼佼者,该品种米粒较小,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通过与跨国集团在中国采购部的直接对接,鸿储农业已成功构建起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双方带来了可观的商业效益。
处理后的西蓝花
随着与大型农业集团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鸿储农业曲靖基地所种植的云南西蓝花在业内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品种,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
西蓝花的生长周期大约为3个月,如果种植面积不够大,很难完成大集团规律性的订单。刘艺葭就决定与周边农户达成了订单种植协议。刘艺葭说:“过去一个小农户一年只种植几批菜,有时一颗都卖不出去,全部烂在地里,损失很大。而现在,鸿储农业根据标准,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和采收计划,并按照既定标准进行采收,这样一来,农户的利润也得以保证。”
“正是由于我们的高标准才形成了与知名跨国集团在中国云南采购部的合作业务。”刘艺葭说,蔬菜成熟后,接踵而至的是采收、运输、分拣、加工和打包等工作,尽管“仓储+增值服务”模式为蔬菜争取来7天保鲜期,但这也意味着上千亩的蔬菜从入库到出库仅有一周的时间周转,每每此时,刘艺葭便需要召集近500名零工。
“说是零工,但几乎每次都是固定的人,都是深谙流程的熟手啦。”刘艺葭笑着说,这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机会。许多来自农村的老乡,特别是妇女群体,通过参与公司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创收,改善了生活条件。“乡村振兴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可对于田间地头的老百姓,乡村振兴就是自己种的菜都卖得出去,闲暇时间能挣到额外收入,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刘艺葭笑着说。
周边农户在收获季进厂
鸿储农业与当地村委会合作,通过支付流转费用和租金,确保了土地的稳定使用。公司与农户签订的订单种植协议,指定种植品种,提供管养管护指导,并在成熟后进行统一采收。这种合作模式既保证了公司的采购收益,又促进了农户的增收致富。据统计,曲靖基地加上定种的土地面积,鸿储农业每年的种植面积可达1000余亩,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目前我们的西蓝花只在业内形成了口碑,我正在进行品牌和商标注册,后续会具体提出品牌,即商标化和品牌名字。”刘艺葭说目前,国内有部分工厂、学校和广州的公司在采购鸿储农业的西蓝花,这是市场对刘艺葭工作的认可,也坚定了她这一阶段的目标——为特色农产品打响品牌。
当然,在顺利提升高标准种植的过程中,刘艺葭也面临着众多问题,其中最令她头痛的还是难以组建起人才队伍。
鸿储农业的现有团队是由当地农民组成,通过强化基础技能培训,完成一些低技术劳动的工作。“这个岗位听起来简单,但对操作的规范及标准要求非常严格。”刘艺葭以西蓝花花柄长度为例,若客户要求留5厘米,那么无论是削成7厘米或是10厘米,都算货损,因此对专业手工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对采购人员的要求是必须掌握公司运营、财务的基础知识及现代办公工具。但由于现有团队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为公司的后期发展方向考虑,刘艺葭通过金融思维制定了新的人才计划。
“我们计划招募两三组农业专业大学生团队,深度参与管理、销售等核心业务。”刘艺葭说。“现在大学生毕业大多倾向于去大城市工作,我们的产区地理位置偏僻,制约了高学历人才引进。”据悉,鸿储农业正积极对接返乡创业者,开放“企业合伙人”机制,以平台资源和分红诚意吸引高层次人才,逐步优化“农民+合伙人”的复合型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现代化水平。有了现代化的人才队伍,才能进一步实现刘艺葭对公司的规划。
“未来规划聚焦于农业产业智慧化,核心在于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并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我们将升级仓储与库存管理,采用ERP等数据化管理手段。”刘艺葭说,将企业转型为现代化农业团队,全面整合并深化从种植到销售的产业链,提升种植技术的智慧化水平是她的目标。
提起公司未来的发展,刘艺葭有着自己的清晰规划。在销售方面,除了实行批发、订单及零售外,刘艺葭策划了“妈妈菜篮子”社群经济项目。“我们会固定为妈妈们提供新鲜农产品,以此作为销售和零售途径的扩展。在生产方面,除了目前主营的西蓝花和团生菜外,计划明年再增加两个品种,形成四大主推品种,这是我们在经营与生产上的两大具体提升方向。”刘艺葭说。在团队建设方面,她计划一面招贤纳士,一面着重提升团队现代化与专业化水平,包括增强电脑与互联网技能,持续提升整个团队队伍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
当“逃离农村”成为部分年轻人的选择,刘艺葭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情怀叙事,而是充满技术含量与商业智慧的广阔舞台。她的故事,既是一个90后小花跨界突围的成长史,更映射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力量如何以创新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刻板印象,让土地生长出更具竞争力的未来。在云南这片充满生机的红土地上,新一代农人的梦想,正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作者:李昕
来源:优质农产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