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国际组织中的关键语言博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4 10:19 1

摘要:国际组织通过协调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在国际组织中,由于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语言不仅是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是隐形权力的化身。关键语言是由美国学者基于国家安全视角提出的概念,是语言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中国语境下,从国家语言能力维度来看,关键语言

国际组织通过协调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在国际组织中,由于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语言不仅是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是隐形权力的化身。关键语言是由美国学者基于国家安全视角提出的概念,是语言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中国语境下,从国家语言能力维度来看,关键语言涉及不同语言的交流沟通,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时语言系统中的节点语言,并随着语言系统的动态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组织中的语言权力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文在人工智能时代需力争成为国际组织中的关键语言,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语言新秩序奠定基础。

国际组织的语言格局:多语言理想与现实霸权

在国际交往中,语言被视作一种隐形的权力。它看似只是沟通工具,实则深深嵌入国际关系的权力结构之中。国际组织在制度层面通常倡导多语言平等,如欧盟规定所有成员国的24种官方语言都是欧盟官方语言,所有欧盟公民均有权以这24种语言之一向欧盟机构申请,并收到相应同一语言的答复,这是语言多样性和语言平等性原则在国际组织中的典型实践。然而,国际组织语言政策在理想的多语言平等的显性语言政策背后,还有以经济性和实用性为主的隐性语言政策,乃至出现语言霸权的现实格局。例如,“世界英语”“全球英语”“英语作为通用语”等术语表明了英语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强势地位,它也成为大多数国际组织中的关键语言。以联合国为例,虽然联合国官方语言有六种,按照章程,这六种官方语言在文件发布、会议发言等场景中享有平等地位,但是英语在官网内容、文件数量、会议使用频率等方面仍占主导。在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即使英语不是该地区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要语言,却仍被列为该组织的官方语言或者工作语言。例如,东盟由东南亚地区10个国家组成,其中只有新加坡将英语列为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但《东盟宪章》并未将其成员国主要语言列为官方语言,仅规定英语为正式工作语言,以确保沟通效率。

多位学者关于国际组织语言政策的研究显示,英语占据着国际组织语言生态的中心节点位置,是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非英语国家的声音要在国际舞台上充分表达,首先必须转换成英语语种,否则就容易被忽视和弱化。例如,联合国虽然有六大官方语言,联合国大会也会提供多语互译,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非英语国家代表发言时还是主要选择英语,不会选择自己母语,更不用其他5种语言。英语在国际组织中既成事实的语言霸权反映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失衡,客观上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文化偏见,阻碍了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国际组织语言权力版图

科技改变生活,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改变现有世界的运行模式。2022年美国OpenAI公司推出的ChatGPT与2025年中国深度求索公司推出的DeepSeek标志着人工智能的重大突破。在此次变革中,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突破是关键,这代表着语言技术站到了科技领域竞争的最前沿,语言技术主权随即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国际组织语言权力格局必将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极大冲击,哪种语言能够自主掌控最新最强大的语言数据和技术,哪种语言在未来的世界语言系统中就可能成为关键语言,从而引发语言权力的重新分配。因此,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中的语言问题。例如,20世纪欧盟就通过了数据保护的相关法规,严格保护语言数据隐私,2018年又进行了最新修订。与此同时,中国也不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近年来密集出台一系列文件,如《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不断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保护。

国际组织对语言技术的最大需求是语言翻译,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拥有优质数据的语种和其他语种之间的对译变得更准确更快捷。掌握语言技术主权,可以让各国在国际组织这一舞台上更自主地传播本国语言文化,提升国际话语权。目前,中国智能语音技术的代表企业——科大讯飞已经能够提供85种语言在线翻译,响应速度、翻译质量都处于行业前列。语言安全也是国际组织选择关键语言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数据泄露、网络语言攻击等安全问题频发,信息交流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国际组织为确保信息的准确和安全,需要选择能应对这些挑战、保持稳定生态系统的语言,从而构建安全的全球语言交流体系。

将中文建设成为国际组织关键语言的路径

关于国际组织的关键语言,学术界有以下两种解释。一是国际组织本身制定的关键语言;二是一国要提升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需要建设面向国际组织的关键语言。基于中国视角的国际组织关键语言建设,最终目的是提升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亟须利用智能技术,将中文建设成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相匹配的国际组织关键语言。

首先,需要以数据为支撑,建立以中文为主要载体的大语言模型。建设面向国际组织的中文大语言模型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协同推进。一是数据。人工智能的三大核心要素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其中,数据是基础,而以中文为载体的大规模高质量语料库建设将直接决定中文在数字时代的国际语言生态位。中国应系统整合国际组织历史文献、会议记录、决议文本等专业语料,形成覆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多领域的垂直语料库。二是技术标准。中国需加快制定中文语言文字的国际标准,包括汉字编码、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领域的统一规范,推动中文处理技术与其他语言的互动互通。三是伦理规范。中国应参与制定人工智能语言技术的国际伦理准则,确保中文模型符合多元文化包容性和公平性原则,防止算法偏见对中文使用者的歧视。

其次,需要加强“语言+数智”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除了注重语言文化素养的学习,还要将数智赋能与人文情怀结合起来,注重交叉学科视野和意识的培养。例如,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获批增设“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结合“领域+外语+区域国别概况+技术”的要求,学校将语言、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域国别研究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跨学科意识、全球视野和数智素养,为国家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国别和区域问题实务工作、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最后,需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国际语言治理规则制定。国际语言治理规则的制定需要秉承“世界眼光、中国立场”的原则。一是要把握规则,了解和掌握世界通用术语体系,熟悉国际标准制定的规则和流程。二是要坚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以问题、目标和效果为导向,基于中国国情和语情制定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理念和规则。

在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权力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语言权力重构的重大影响,也要警惕新的语言霸权和不平等现象出现,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共享、保护语言多样性等努力,塑造国际组织关键语言的新形态,进而提升中文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外语能力指数构建和中国关键外语战略研究”(22AYY011)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