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8日,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联合马连洼街道,在中关村一小天秀校区举办大件低值物品回收活动。活动通过科普课堂、回收置换、手工制作、互动游戏等形式,打造“场景化教育+趣味创意”的环保“大课堂”,将绿色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实践体验。
刘季辰/摄
5月8日,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联合马连洼街道,在中关村一小天秀校区举办大件低值物品回收活动。活动通过科普课堂、回收置换、手工制作、互动游戏等形式,打造“场景化教育+趣味创意”的环保“大课堂”,将绿色环保理念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实践体验。
创意手工玩出“新花样”
“同学们,一个塑料饮料瓶在垃圾填埋场需要‘躺’500年才能分解。”在“从源头减量”垃圾分类科普课堂上,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工作人员结合生动图片,向学生展示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加深学生理解,活动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学生们踊跃举手,现场气氛热烈。六年级学生马梓萌说:“这次活动让我明白,垃圾分类不仅关乎生活环境,更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我要做守护地球的环保小卫士。”
在环保手工DIY环节,孩子们在老师和工作人员指导下,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将纸张折叠裁剪,制作出康乃馨、向日葵等栩栩如生的纸艺花朵。“我要把花送给妈妈!”“我想做一朵蓝色的送给老师!”孩子们捧着作品兴奋地分享。
“兑”出环保新价值
“旧衣物放这个箱子!”“我带了玻璃瓶!”校园内的“大件低值废品回收区”吸引众多师生参与。大家携带旧衣物、玻璃瓶等物品,通过精准投递获取环保积分,兑换绿植、文创礼品。中关村一小天秀校区教师卜阳介绍:“学校平时在课程和班队会中融入环保知识,这次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孩子们也学到了更多分类知识。”
“低值可回收物对对碰”游戏成为活动亮点。孩子们将装有模拟可回收物的彩色塑料瓶进行分类匹配,成功即可获得礼品。“游戏太有趣了,还记住了分类知识!”“红色瓶不能投放,黄色瓶可以回收,玩着就记住了!”学生们兴奋地讨论。
此外,活动通过展板讲解、模拟示范等方式,科普低值可回收物分类技巧与日常环保妙招,强化“垃圾减量从点滴做起”的意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种子播心间
“在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之际,我们开展大件低值物品回收进校园活动,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良性循环,让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生活。”区物资回收公司工作人员屈孟潇表示。目前,该公司已与辖区多个社区、中小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扩大覆盖面,夯实全链条回收体系的社会基础。
从校园课堂到家庭生活,从知识学习到行动实践,环保教育贵在“知行合一”。未来,区物资回收公司将创新活动形式,构建“前端分类—中端回收—末端再造”的全链条实践教育场景,让环保从“活动任务”变成“生活本能”,让低碳生活理念在城市中蔚然成风。(记者 杨一凡)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