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被叫停!新能源市场已走完“野蛮生长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4 10:32 1

摘要:问题是,不仅仅中国的新造车企业、自主品牌在用,就连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也在用,就连进口的捷豹路虎等也用上了隐藏式门把手。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降低微不足道的风阻?抑或,仅仅是为了跟风,不让自己与传统造车划等号?

从隐藏式门把手到全车无实体按键,这些被消费者各种吐槽的汽车设计,为何如此大行其道呢?

问题是,不仅仅中国的新造车企业、自主品牌在用,就连大众、丰田等合资车企也在用,就连进口的捷豹路虎等也用上了隐藏式门把手。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降低微不足道的风阻?抑或,仅仅是为了跟风,不让自己与传统造车划等号?

这种“集体无意识”,近日被紧急叫停。

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据悉,该文件的起草单位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提到,本文件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M1类、N1类汽车和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其他车辆车门把手参照执行。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同时也暴露出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同时,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保证翻滚、坠落事故中,能够防止门把手的误作用,从而降低乘员跌落风险;规范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应急式车门内把手易于识别的安全标志,保证标志可见性,从而降低乘员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证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发生后门锁操纵机构功能丧失。

该文件公开后,得到了舆论的一片叫好声,很多媒体甚至用“大快人心”来形容。

事实上,就在不久前,大众汽车率先宣布,自2026年起,旗下所有新车都将在关键操作区域恢复物理按键和旋钮,音量、空调、双闪这些核心功能都要重回实体按键时代。大众设计总监安德烈亚斯·明特更是坦言,之前取消实体按键是个错误。

而且,从2026年1月1日起,欧盟新车评估计划(NCAP)也将实施新规:转向灯、雨刷器、双闪、喇叭和SOS紧急呼叫必须使用实体按键,否则无法获得五星安全评级。欧洲NCAP测试显示,驾驶员操作触控屏时视线离开路面2.3秒,事故风险增加4倍。

既不方便,又增加安全隐患,为何还能受到如此多车企的“追捧”呢?

一方面,在特斯拉首创隐藏式车门把手和取消实体按键后,引起了非常强的示范效应,随着蔚小理等国内新势力也纷纷采用隐藏式门把手后,很多主流车企为了规避“落伍”风险,不得不跟进。同时,包括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幕、取消实体按键等设计被包装为“颠覆性创新”,成为融资时的核心卖点。

另一方面则是法规的缺失。在工信部2025年新规出台前,国内外均缺乏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强制性安全标准。原有国标(如QC/T 988-2014)仅关注耐久性,未涉及断电保护、应急标识等关键问题,一些车企得以在安全冗余上“偷工减料”。

当然,也并非没有车企站出来说“不”。比如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曾表示,当下汽车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存在一系列弊端,包括重量大、密封性差、噪声大,且都要用电来驱动,一旦缺电的时候、碰撞的时候就打不开。

也有车企老总表示,曾在产品开发和定义阶段,要求研发团队一定要保留开窗、空调等实体按键,但产品开发出来后,这些都被工程师简化掉了,究其原因,很多工程师都是特斯拉的“粉丝”,他们认为自己开发的产品要想向特斯拉一样成功,就一定要足够“创新”或“年轻化”。

对于“创新”或“年轻化”的误解,也是诸多产品竞相跟风的原因所在。而当越来越多的产品都采用这种设计后,“跟风”就成为最稳妥的方式。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写道,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事实证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不仅可以用在传播和舆论领域,在研发等领域也同样适用。

那么,在工信部新规出台后,隐藏式门把手会被取消吗?

作为此次新标准的起草者之一,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李传海表示,随着强制标准的推进,不做隐藏式把手的厂家一定会更多。

那么,是否可以期待,不远的未来,部分常用的实体按键也能回归呢?

据德国专家表示,旋钮的阻尼感、按键的行程反馈构成驾驶员的“肌肉记忆”,这种触觉认知效率比视觉识别快40%。沃尔沃工程师曾用热成像仪记录显示,驾驶员操作实体按键时眼球移动范围仅为触控操作的1/5。

当下,很多新能源车企会宣传,自己的智能语音交互有多灵敏,比如可以连续执行多项指令,但开过车的都知道,物理按键比语音交互方便太多了。

今年4月,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针对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功能使用和技术部署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并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公告》,其中明确规定车企需停止使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表述,统一采用“辅助驾驶”或“智驾等级+辅助驾驶”的命名方式。

这也使得从年初就开始被大肆宣传的“全民智驾”、“智驾平权”偃旗息鼓。

另外,工信部上个月还发布了新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动力电池在一些场景中“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相比2020版的“动力电池系统在发生热失控时,车辆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的要求相比,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以上种种都表明,中国智能新能源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期”进入了“强监管时代”。

在兼并重组和“淘汰赛”的大背景下,一味跟风和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坚持自己的判断和价值底线,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跑赢安全、品质的“下半场”。

来源:华山论剑

相关推荐